《向政府說不》法國版海報 |
把《向政府說不》與《黑色星期四》這兩件真實的事件看看今日的香港,自從梁振英上台後示威不斷,先後又七一、又元旦的大型遊行,又有十二萬人包圍政府總部抗洗腦的集會,到這次碼頭的工潮,社會上的不公義向基層入手,剝削他人的勞動成果。官員貪腐與官官相衛,看看就連前廉政專員也違犯職務內的條款,再看看前政務司司長與發展局局長的官司,也談一下前特首貪曾與現任特首的大話連篇。天啊,甚能不狠狠地向其他國家偷師,推翻暴政。
《向政府說不》是發生在1988年的智利,電影的背景是真實的,所用的廣告素材同樣都是真實的,虛構的是在於用到了Rene的角色,用到廣告媒體人的角度切合在輿論戰情當中,透過YES(SI)陣營與NO陣營的對立,呈現出支持與反對獨裁者皮諾切的片段。而電影的用心之處就是用菲林拍攝,並用類似是VHS的格式呈現,在視角上是比較另類的風格。同樣電影也是導演Pablo Larraín的智利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而有關這個導演的資料本身也比較特別,他的父親是支持皮諾切的,而他卻是一個左翼。或者電影裡頭RENE與老闆的對立某程度上是導演自身的寫照。
這部電影所帶給人的是一種力量,一種不向強權屈服的勇氣,自從反國教一役後,開始有更多人關心政治,特別是年輕的一群。無論是菜園村、保育天星、皇后的事情到反東北規劃的事上都有青年人的身型。市面上出現了一些政治的書籍,中學有通識教育,其實都是很重要的,或者有些人會批評為何通識試卷上會出現「拉布」的試題,也有一些學生願意拋棄個人的自由意志,甘願做一個「世界仔」。但是在本博的角度上卻認為如果中學生也不關心社會上所發生的事,那接下來的幾十年又怎能推動社會上的進步與集體的討論。就正如今日的文藝青年已經不在局限在自己的小宇宙,用藝術參與社會運動當中。社會運動之必要,本博並沒有足夠的能力論述「政治」,但想起在舒琪執導的《沒有太陽的日子》裡面,看到葉德嫻女士在六四之後對政治產生的變化,從無認識到有認知,到她最近的演唱會當中樂於叫群眾上街去。是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文藝所帶給我們的娛樂功能,我們更需要的是它的社會功能。它啟發我們,它教導我們,它叫我們不要做一個冷漠的人。
《黑色星期四》 |
最令人憎恨的是外判商還諸多的推搪,在談判過程中釋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又威脅工人公司結業。在七十年代的波蘭又何嘗不是處於同樣的事情當中,不幸的是當地政府用暴力鎮壓群眾,其後當地政府道歉,並為死去的工人建立銅像。今日的香港政府看似不會以暴力解決當前的問題,但卻用上法律上的「暴力」意圖的阻礙工人的集會自由,而勞工處在事件上的介入並不能夠為他們做得到多少的工作,相當的失敗。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上縱容財閥的壟斷,從上而下的侵入小市民的衣食住行各方方面面。小商户被大財團迫走,小市民在沒有選擇下要光顧大財團。甚至在工作上,他們也要把工作外判,用最小的金錢購買最大的勞動力,然而工人卻沒有議價能力與福利。而這種的事情是發生在我們這個自詡為國際大城市的地方,沒有標準工時,沒有退休保障,就連那小小的加薪都在財閥面前變得微不足道。在石頭與麵包的選擇裡,我寧願選擇石頭,用最後的一口氣擊碎這個不公義的制度。
從這些真實的事例中,我們看到政治其實是發生在週遭,無論是在那一個國家,同樣類似的事情其實都只是不斷的重覆,就豈能說光影書文裡沒有政治成份。同樣藝人也是公民的一份子,我更欣賞那些願意站出來的藝人,包括歐錦棠,是他們告訴我們政治就在左右,同樣每一個人都需要為社會擔起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