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收容所》(Short Term 12)內的職員套進香港真實的社會工作的話,相對是兒童之家的家長角色,負責看守著留守兒童,而他們的角色不算是社工,只是輔助社工的工作。在他們的工作之中,與孩子建立深刻的友誼,協助他們解決問題。進入收容所的孩子均沒有犯罪,他們進入都是因為家裡有些問題,被父母拋棄,遭遇到家庭暴力,這些孩子在欠缺雙親與缺愛的環境下生活。這部《少年收容所》原先是一部短片,後來拍成了長片。被美國國家評論協會評為十佳獨立電影之一。
Brie Larson(前者),樣子甜美 |
美國的獨立電影關注社會基層、制度、反映當前的社會實況。《少年收容所》不算是控訴,而是反映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對外面世界的恐懼、他們的反叛,對人的不信任。透過在收容所內孩子建立起友誼,同時與看守他們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打成一片。而電影主要是聚焦看守者面對孩子時的心態,他們的角色只是照顧者,沒有約束力,只能夠用自己的同理心了解孩子的需要,悉心把他們照顧好就是了。在院所內,有壞孩子、也有好孩子,少不免的是處理孩子之間的爭執與糾紛。有一些孩子不會把喜怒哀樂放在臉上,而是放在心上,有些人會自卑、自負。
由Brie Larson主演的Grace對著孩子時溫馨有愛、關護孩子的需要,當家長的角色並不容易,每每遇到孩子的出走、他們的反叛,她都要在他們面前有公平公正的處理。同時,孩子也會有脾氣,都需要她協助排解。這個角色特別的是她並不是社工,她只是一個普通到極點的員工,更特別的是加插了一條屬於她的戲份,就是以過來人的身份面對過去的一段青春傷痛,直視未來。收容所就是Grace成長的一面鏡子,在那裡她看到有需要、要被接受和聆聽的小孩,同時透過小孩的成長、打開她的心扉,找到釋懷的勇氣。
本是一個沉重的題材,但是電影裡散發著心裡的陽光。在色調和語言中都沒有深化傷痛,而是用到溫情的包裝,不為了控訴,只為了反映真實的一面。他們無法左右孩子的未來,職員只是收容所的過路人,觀察孩子的成長。電影也不乏一些小清新的畫面,看起來年輕,青春,特別是Brie Larson的包包臉,看起來美麗動人。青春、成長從來都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又或者青春是需要從鮮血煉成,苦澀的。回頭就看到明天,即使此刻難以啟齒,有擔憂,有問題未解決,最終事情會變得好點。
這部電影最成功之處是在描寫人物方面,感情真摯,不只是看護與孩子的耍樂,還有是孩子間的互相明白。大概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味兒。《少年收容所》是一部獨立製作的佳片,適合為人父母的人士觀看。要知道一個幸福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同時讓我們多了解一下這些住在兒童之家的小孩,要給予他們多點關心、多點愛。如果父母一方都可以做得好了,那孩子就可以免受這種孤獨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