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歌聲中呼喚愛》:穿越時空的父子情


《歌聲中呼喚愛》(Greetings from Tim Buckley),實屬一部喜歡音樂的人必看的作品,縱使內容仍需要琢磨,但Buckley父子的音樂成就與傳奇的一生就相當的得到世人的稱頌,即使Jeff已死去十多年,他的歌曲依然是震盪了樂迷的心靈。寫音樂天才的電影,說起來也有好幾部,如《八里公路》、《最後一天》與《弦途有你》等等。可見音樂的題材也可以有很多的變化,有古典的、有紀錄片形式的、有傳記載體的。而通過音樂與電影的結合,產生的是再現,不熟悉音樂人的觀眾能從中接受他們的作品,熟悉的就可以懷緬與溫故知新。通常一個音樂人要有相當的成果才會有人改編他們的故事。 
   

   有關Buckley父子的電影其實也是一部傳記電影,只是透過一個音樂會把看似是互不相識的父子連繫在一起。在內容上是有很多挑剔的空間,特別是故事的結構未能把兩者的感情緊扣一起,一方面是欠缺了張力,感情不夠深刻,是相當可惜的。如果要把它當成是什麼大作來看,是白費心機的。因它只是一部小電影,基本上是低成本拍攝,場景也不是很多。而一開始的切入也是相當的保守,也許是要保留一種真實感。 
   
   Tim與Jeff的感情疏離,兩者的共通點都是英年早逝與年輕有為,他們的死也許就是留給世人遺憾的疑團,也是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而影片則由Jeff為什麼要唱歌開始講起,並順帶道出他的父親Tim的生活與心路歷程。奈何,這部電影是應該可惜一下的,皆因看起來像分成了兩個故事,勉強地拼湊在一起,歌聲中的「愛」不知到了那裡去。唯一與兩者緊扣的是他們的樣貌接近,骨子裡流著同樣的血與他們唱了同樣的歌。要寫這個故事其實需要用更多的「情」,但是導演卻以編年史的方式處理,難免給人的感覺是保守與記流水帳。

                              


   
   但挑剔歸挑剔,音樂迷對他們兩父子的熱愛與追隨也是令影片感人的原因。戲裡戲外,Buckley的音樂依然影響著世界的潮流,也代表著美國的流行文化。「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裡 我的夢裡 我的心裡 我的歌聲裡」,曲婉婷的《我的歌聲裡》正好代表了JEFF對父親的感情。一首《Once I was》成為了他走向流行樂壇的路,他不是Tim的影子,他創造了自己的唱法,搖滾樂再加上了高音的尖叫,他怒吼,但有時他卻像聖樂一樣,令人沉思。 
   
   大概這種歌聲中的「愛」是父親留給兒子的「天賦」與「才華」,這是一種祝福。而電影中就只有把骨肉親情的情份透過平行時空穿越了兩個世紀,也是唯一可以處理的方法。或者導演未能大膽的作出調動,在這種線性的叙事方式其實是相當俗套。從電影的本質而言,只算是平穩的表演,在選角方面就真的還不錯,Penn Badgley還真的有幾分像JEFF。至於愛情的部份,堪稱老土,十分普通。 
   
   相信電影在開畫之後應該能吸引到一眾文藝、小清新的音樂信徒前往朝聖。像這類的音樂電影在香港的開畫與上映的確不多,而有份量的演員與描寫的歌手也要同樣有相當的知名度與認受性。因此在國外同題材的電影出品上也較少數,而且多數是找來已故的歌手作素材。其實,這類電影最重要的是把偶像的軼事與心事都可以寫出來,而且要有考究。而《歌聲中呼喚愛》雖然是有點老土,但尚且是向了兩位歌手致敬,而且並沒有醜化任何人,如實、平淡的寫出他們不怎樣存在但精神與靈魂都是合一的作品,或者觀眾可以把片名當成了Buckley兩父子給我們的禮物與愛吧。 
   
  文/Dorothy



Tim Buckley--《Once I wa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