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姑且一談「微電影」


  時興拍攝所謂的「微電影」,說白了其實就是「短片」。最近有香港電視台推出《微電影》節目,其實就是每晚都播劇情性的短片。但為何要用「微」代替「短片」彷如為何有博客還要用微博一樣。說到底其實是人害怕閱讀、觀賞所謂「長」的東西,何謂是「長」,比如是一篇一千字的文章。如果縮減至二、三百字對人們來說會更易消化,電影與文章一樣本該是重質不重量,但人們的口味有了智能手機,或者是坊間有太多的選擇而變得淡而無味。猶記得在金像獎頒獎禮中侯孝賢講到大眾有了平版電腦後觀影可以隨時隨地,真正帶有菲林味道、混雜著汽水爆谷大笑或傷感的觀影體驗將會有所被取代。而今時今日創新的科技也為我們帶來對影像的需求,例如一機在手想拍什麼就拍什麼,是友儕間的玩意,也可以是閒來沒有做的消遣。只要懂得剪片的軟件,手拿攝影機或者相機(今時今日有些單反相機也有不錯的質素)都可以成為「導演」。

因此近幾年無論在Youtube上或是內地的視頻網站都有所謂的「微電影」,就觀察來說微電影除了是代表新媒體的催生外,內裡也有介乎在廣告與傳統短片的意味。傳統短片多是由演藝院校的學生操刀,或者是一些影像製作公司的作品。比如說參與奧斯卡競逐的作品,再有的是有些藝術家的實驗作品、大導演的未成名作。而今日的「微電影」除了多了一層人人也可以做的意義外,更有一層是商業的味道。有劇情成份的廣告算不算是短片,有些含糊不清的問題或者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如何定義「微電影」,那短片與「微電影」之間又有那些分別,這會是相當有趣的問題。

據百度百科所謂的「微電影」所指的是在新媒體之下觀看與移動狀態的時候觀賞,這樣的意思即是指在空檔的時間打開來看。內容涉及公益、商業,反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有了所謂的「微電影」,廣告的價值會何在,既然微電影就像一部劇一樣帶出意思,做到廣而告之的手段。它們唯一的分別是廣告會較著重商品,而微電影則著重軟性的感動,比如說緊貼觀眾的心理需求。舉個例子,將軍澳的一商場POPCORN(見影片)在開幕之前在社交網站預告會推出「微電影」並請來麥曦茵導演操刀。「微電影」裡有明星效應,也有都市人的生活片段,但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宣傳商場有多大,設施有多充足。



這樣大致上我們可以分到「微電影」與廣告之間的分別,更能分到短片較著重的是藝術、紀實的一面,沒有背後最主要的目的,更能發揮導演想表達的事物。事實上,事情也不用搞得這麼複雜,廣告就是廣告罷了,不用套上「微電影」的名稱。至於沒有渲染成份的,那就得正名為「短片」,而不是「微電影」。所謂的「微」帶出網上,特別是內地視頻網試圖把影像「特別化」,提供更多機會讓人發展所長,但事實上當中的片子參差不齊。在Youtube內的「微電影」一旦過了三日的「黃金時期」就不能發酵,但勝在是滿足到個人對錄像製作的一己私慾。

在這個講求「物慾」的時代,文化事業正進一步走向氾濫的時代,誰被追捧就有如「發達」,誰不被追捧就有如「懷才不遇」,事實上真正的成功之道就是要夠「俗」,要知道普羅大眾就是「新屎坑,三日香」,也要知道大眾對藝術的追求也實在太高,對他們來說填飽肚子就夠了。「短片」對他們來說太高深莫測,至於「微電影」有帥哥美女,又有珍品,滿足之如更能茶餘飯後,何樂而不為。社交網絡上有導演就笑稱,他即將開拍的長片將會是獨立「微長片」,真的苦笑不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