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疫情亦晴:疫後重建必先停止谷針

過去一個月在內地社交網看到不少上海網友的苦況,由最初囤食物都團購、有些至今被困五十日,除了做抗原測試與核酸檢測,無法到街上逛逛。又聽說有些醫護做文書工作而不是在醫院上崗,香港只有個別媒體報導上海的新聞,香港與世界的距離拉到遠一遠。再談疫情也有點厭煩但也有想法的,這陣子香港引發明星、流行文化的新舊交戰,搞笑的是去到街市追星,這邊廂一豬肉佬爆紅,那邊廂有魚佬,香港婦女是不是飢渴如此?欣賞姜濤的一句,他知道坊間最近的批評希望將虛火變成實火,如果政府也可以學習姜濤的態度,那坊間就不會感受到壓逼與無助。個人不怪香港人追星,假如mirror/姜濤可以帶來短暫的快樂,大家學會隨喜,感受到大家的努力,不是壞事。亦不怪別人因小恩小惠而開心,希望大家唔好習慣極權下的生活。請不要恥笑上海人,多留意國內的新聞與風吹草動的事情,香港人不用受罪是僥倖。


最近終於收到政府的逼針電話,查問意向,對於逼針一事的壓力一直纏擾心中,轉眼間這種壓力糾纏了五個月,自己的擔憂、內疚、不願、家人的事、到底那個是最好的選擇,專家也不能跟你道明,醫生只叫你打打打,其實想要的是體諒,而不是劈頭就說不打針就是罪人。要是政府在處理民生上有這麼關心弱勢就是萬民之福,不過谷針是政治任務。最主要是長官意識,上位者要表忠,要採強硬手段,下位的人就要服從。不僅是紀律部隊要更換口令與步操陣,在政府內部要適者生存,就要聽從命令靠邊站。林鄭曾經講過不想效法歐洲強制打針,但專家谷針的情況依舊,世界各地不再盲目逼針,香港為什麼要谷針呢?不過也要有兩手準備,萬一政府大費周章用住院令或者以社會福利威脅強行打針是另一回事。打針不一定會死,但不甘心的是無權選擇,而社會上不少人也寧願關心風花雪月的議題,不少人死了心,依然有人苦口婆心的堅持過被孤立的生活。





在疫下曾江在檢疫酒店猝死,之後就有議員大喊要修例防止悲劇重演,早在曾江前就有中年人與長者分別因圍封與檢疫,魂斷竹䈑灣與家中,又有誰為他們喊冤。可悲的是官僚制度連開酒店房門也有制肘,曾江是幸運老人至少臨走前也開心過。令人無奈的是剛復課就看到學校利用差別待遇作谷針手段,分化學生,從上而下搞歧視,先是成年人的職場世界無理解僱、疫苗通行證種種限制再到學生。猶如種族隔離政策,華人與狗不得內進,黑人與白人在交通工具分隔而坐。全香港打第三針的人口只有不足一半,打了兩針的人處於觀望期,但最近元朗餐廳爆疫患者都打了三針,所以打針不是防疫是人所共知的事。在5月5日,九十萬劑科興疫苗到港,明顯要市民清貨,最近專家開始為第四針吹風,不到十萬人打第四針。專家們經常示範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不怪市民反專家的意見。





在《星期日明報》看到澳洲人Aaron的訪問,一位家庭主夫整理疫情的資料翻譯作英文,由早上聽林鄭記者會到430記者會,我們早就冷待疫情的資訊,多看就有壓力、不看也沒多大影響。Aaron以平常心整理資料,幫助到本地的英語人士、記者、學者搜集分析第五波疫情。不可否定任何人的作為,我認為是時代推動一些人想做他們從未做過的事,在2019年後的香港看到香港人仍然盡可能做一些事情的。不少人放棄看新聞,但仍然有人選擇默默記錄,所以之前寫了很多疫情的文章,寫到很煩厭也好,有些事情總要繼續的。我們的社會是沒常理的社會,所以更加要按自己的心與常理而行,將政府的限制拋諸腦後,放低某方面的二元對立與多點體諒。


大部份人也很討厭梁振英,但他提出的疫後重建是相當重要的,過去幾年香港社會撕裂,在抗疫上也有疫苗的歧視,例如打科興的是X絲、打復的又是X絲的討論。打與不打,打什麼也是We and Us。政府將第三針的疫苗通行證提前至5月31日,對市民來說就是有一日就過一日,由原先半年接種期縮短至三個月,有部份人染疫有半年豁免,半年後又是怎樣的光景?無人可以想像。但對新政府來說,面對市民的困苦是需要有所作為,而不是一當選後大量假大空的慶祝廣告。最近上海政府強行入屋消毒,一幢樓有一單位陽性,全幢移送方艙,香港六個方艙醫院據聞要改建為過渡性房屋。方艙醫院用了三個月就壽終正寢,有一個問題未解的是李家超在任政務司司長時以《緊急法》批准的落馬洲河套醫院的邊境法制問題,到底有醫療問題時訴諸那方?落馬洲的醫院有逾千床位,可以隨時將病人送中。例如醫院有病人逃院,香港警方可以拘捕,而到時邊境醫院出事又如何,沒有法律責任可言。隨著深圳有文件提到羅湖口岸要拆關,李小加口中的南北香港特區是否要來?李家超這個任期是為了實現深港同城化而鋪路,梁振英早就講過在龍華居住,香港上班的構想。香港的防疫政策與思路,在第五波疫情有林鄭與梁萬年救港一命,但之後為了表忠就不會再避過一劫。七一後的防疫策略還看國家的政策與路線,看看那位防疫叫喊得最大聲的專家升官至局長。


當全世界也通關時,香港又如何準備與世界接軌?單是疫情時離開香港的人估計有七萬,不只是《國安法》,在疫情下家庭關係、醫療、安老、市民對政府沒有太大的信心,只是希望不會比現在更差。當年六七暴動有香港節,沙士後有維港巨星匯,當年來港粒粒大星,Rolling Stones、結他大師Santana、Air Supply、Neil Young….


安心出行推行年多,問題愈揭愈多,今年母親節最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家庭可以一家食飯,在這個離散,今日唔知聽日事的時代,能夠見一面聊勝於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