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香港九十年代同志電影初探(八)一《基佬四十》(1997)衣櫃裡的男人

 香港九十年代同志電影初探來到第八篇(前七篇由2014年寫到2016年),停頓了五年時間是時候復活,邊發掘邊繼續談香港社會的轉變與同志電影。前七篇由同性戀非刑事化開始也介紹了一些九十年代有同志角色的電影,當中大部份對同性戀的取態是否定與套入了攣變直的公式。數一數九十年代也挺多同志題材的電影,當中有不少是偽同志命題,不論是虛假鳳攣還是消費取笑,發覺過了廿幾年香港對同志的態度是有進步,但某些人的思想仍然在石器時代,例如何君堯、葛珮帆、梁美芬一眾賤種與香港的宗教團體極力反對同性戀。同運中人吳翰林2017在海外結婚而被教區批評,失去信仰的浮草而加劇抑鬱症含恨自殺,釀成悲劇。死後其配偶李亦豪亦展開與政府的官司,就處理身後事的權益提出司法覆核。官司最終達成庭外和解,但自丈夫死後發生一連串漣漪,與丈夫家人的情感角力與處理身後事的身份,還有就住宅繼承的問題一浪接一浪未解決。一對夫夫本應歲月靜好,卻要面對生離死別,連死後也是苦難連連。縱然2021年同志影展將玲瓏大獎給予死者,而官司方面政府也道歉並尊重基本人權,但到了將來有同志伴侶面對同樣的事情時,會不會令人難堪亦成問題。這個獎項與官司的勝利都彌補不到人已死的事實。


  1997年的香港與2021年的香港,最大的分別是政府逼到同志站出來搞司法覆核以捍衛自身的權利。就電影而言,2010-2019十年時間主流電影只是出過《叔叔》(楊曜愷執導)的同志電影,倒是有零星幾部男同志為主的短片與有幾部獨立電影,包括洪榮杰的《推開世界的門》與《造口人》、楊曜愷的《紐約斷背衫》、鍾德勝亦有兩部《無言》與《看見你便想念你》,香港同志電影比千禧年頭十年的爆發潮是減退的,而在國際影壇同志影集與電影多到看不完,打開netflix就有很多彩虹的題材。九十年代香港的同志電影潮對同志社群有誤解亦是當成幌子與遊戲。


                              

  1997年,出現了兩部同志電影,王家衛的《春光乍洩》與舒琪的《基佬四十》。(前者在以往介紹過,不贅),前者可以說是現代BL的悲情故事,同時有人代入為給香港的隱喻,對九七的恐懼,單是兩位男主角就有號召力,而且拍攝的技巧、濾鏡與電影幕後的故事直到現在也繼續流傳。而電影最大的賣點是張國榮做不羈的基佬,縱然電影圈內有人認為是消費張國榮的同志身份,但無損哥哥在九十年代的基界所做的舉措、與心愛的人街頭拖手,在演唱會勇敢大方認愛,啟發日後的藝人出櫃與參與平權運動。


  現在看《基佬四十》在演員的選角上就沒有「節外生枝」的花邊故事,再加上故事生活化而被忽略,但不減它是好電影的本質,即使放在現在仍然有社會性與前瞻性。


P.S 《春光乍洩》在2021年12月將會在戲院有修復版本。


衣櫃裡的男人

  陳小春與林子祥做一對戀人或多或少是格格不入,但有些基佬就是你估佢唔到。不會說他們是一對好看的伴侶,但在當時他們肯演,已經是踏出了一步。二人飾演一對南轅北轍的忘年戀伴侶,一個出櫃又外向,思想前衛;一個古老石山,礙於家庭與工作原因而不敢出櫃,認為性取向是自己的事,不需向外人交代。Sonny與羅家聲的性格成了對比,亦礙於不出櫃,家聲有青梅竹馬的女伴高魯泉(伍詠薇飾)守候多年借九七前處理移民回港,給他們二人一個發展機會。電影由家聲的婚禮猶豫不決道出他如何發展自己是同志,再到在社福機構工作遇上與同志有關的個案,演繹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處境。Sonny在外吸引狂風浪蝶,最後也愛回家,亦默許了開放式關係。女伴的突然出現要了斷、家聲與客人北上踢竇的外遇疑雲、好朋友甘永烈的死、侄兒的不接納都逼使家聲對自己的人生、家庭、伴侶作出選擇。



  再隔幾年重看《基佬四十》,別有一番滋味,先是羅家聲的角色設置有背景有人物的描寫,自幼在新界圍村長大、在天主教學校讀書,傳統上對同性戀是封閉的,再加上保守的職場環境根本沒空間出櫃,不出櫃就是出於保護自己。在同志電影的命題離不開出櫃、戀情與家庭,在九十年代香港所謂的同志片對這方面的描寫少得可憐,偶有勇敢出櫃的角色,但多是要面對世俗而攣變直,當然男性也可以是雙性戀,但強行拗直已成為當時的主流。所以當家聲與Sonny在結局經歷眾多的事情修成正果,可以說是非一般的結局。而現在香港鮮有同志作品,當好不容易出到一部時,卻要靠GL/BL包裝,即使今年出產了電視劇《大叔的愛》與電影《喜歡妳是妳》,但主流對同志影視的投入與想像、對未來的構想、對這個社群事務的關心是蒼白無力的。當然電影不是救世主,拍純愛片而脫離社會現實也是一種逃避與退縮。


  電影選伍詠薇做家聲的青梅竹馬女朋友,是個好選擇,在那個年代伍詠薇曾經在《神探磨轆》中飾演TB女警與鍾麗緹是一對戀人,其後被劉青雲拗直。在《基佬四十》裡高魯泉與家聲似有還無的感情,阿泉差一點就可以將他據為己有,一個基佬即使結了婚都是基佬。幸好她選擇了放手,是一個皆大歡喜的選擇,成全家聲,而不是回到社會的禁忌。舒琪的劇本一層層推進,先是家聲面對家人的歧視、面對職場上的不問不說、面對好友的死、再面對自己的感情,最終突破自己的內心,勇於出櫃,再去追回所愛,一步步到家聲的轉變。對於一個老男人來說,出櫃的後果可以一無所有,而不是好像Sonny一樣可以重新建立事業。最後與父親的情節是神來之筆,父親的不問不說與逃避,一早心知肚明,圍村人不認子也得要認。在的士上點起香煙,一切如風,順其自然。


  此外,戲中亦有出現女同志,林建明演的十姑姐與女伴開日本餐廳,只有家聲與十姑姐知道彼此是同志的身份。侄兒不諒解媽媽,還層遞使家聲爆出秘密。同時在Sonny身邊的學徒舒淇也有女伴,不過感情關係就沒有延伸下去。Sonny經營的髮型屋取名為同治堂(同志堂)亦有社群的意念。在電影裡也有同志的夜生活,公廁魚塘文化、夜總會,相對呈現的畫面是乾淨與健康的,現在的同志電影進化到描寫性關係,桑拿裡的情慾性慾,如果不明白同志文化的人是會卻步,所以同志片難以獲得投資而變得小眾,《基佬四十》在當時主流影圈能生存是一個奇蹟,翻看1997年的影評,在96年的聖誕新年檔期的優先場忽然被抽起。電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同志片,拍得生活化、但當時的社會不太受落,即使有主流演員扮攣也有阻滯。而事實上亦看到為了這部電影能在主流出現作出的妥協與讓步,要提的是在《虎度門》後的演員也來客串一下,也算是有面子。


舒淇演舒琪的電影



 《基佬四十》 描寫了同志關係的甜酸苦辣,Sonny在外與其它男人逢場作慶,家聲無奈接受,也敵不過誘惑,他竟然召男妓了!家聲雖然懦弱但也有陰暗面,電影把這段關係留下伏線,出現Sonny與男妓爭佬的一幕,此外電影亦跟隨當時北上包二奶之風而創作出包二仔,踢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一關之隔排解了性慾與情慾。


 愛滋病與死亡

   吳鎮宇在戲中飾演的角色KK牽動兩位男主角對同志身份的價值觀,愛人逝去,家屬不允許他參與喪禮,免得甘永烈(毛俊輝飾)的同志身份敗壞家聲,盡量想低調處理。靜靜為愛人送上花牌,一句「永藏心底」變成「浩氣長存」,從默默的悼念,轉移到靈堂裡家屬與Sonny上演的大龍鳳,調度與氣氛推進控制得宜,吳鎮宇在電影裡戲份不多,但都是溫柔、靜默、欲言又止的。因對喪事的價值觀將兩位男主角積壓已久的不滿與不安爆發,再加出軌一事把家聲推到低谷。再從低谷與混亂的人生中重新整理。






以後唔飛啦



  愛滋病題材在同志電影是常見的,在戲中甘永烈患上愛滋病,臨終前希望拍一段出櫃的片段,最終事與願違。過了幾十年後,香港也終於有愛滋病人拍廣告,大膽接受訪問。沒有前人受的壓逼與制肘是不會有文明的進步,現在坊間也有幾間協助同志檢測HIV與性病的機構。同志在網絡上出櫃與分享也比較容易,不過也有被污名化的時候,2012年一位身染愛滋的醫生在寓所跳樓,死後其性向與資料被公開。在這件事發生後,有學者要求醫護人員要強制申報傳染病。在死者生前曾入住醫院的深切治療部,在死後有報導斥責院方不通報,要對接受醫生診治的病人作檢測。


                                               

  多年後香港的同志短片《生者如斯》與《非婚之婚》出現與《基佬四十》的命題,香港的同志電影看似有所變亦有所不變,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守舊與社會規範。有的死者家屬比較好運獲得接納為家庭的一份子,但有些卻不。《生者如斯》的未亡人花牌在靈堂外,不能光明正大示人,《非婚之婚》描寫形婚,在幾十年後的香港仍然要走回舊路。《基佬四十》雖是商業元素的電影,結尾是溫馨與光明的,在同志片當中是比較輕鬆而有話要說的,放諸今日去看不會過時,是香港同志片的必看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