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親子樂膠遊》與其公路電影系列的前世今生

  想不到《親子樂膠遊》(Vacation)(2015)這種看完得啖笑的電影也有一段歷史,在美國的公路電影中有大部份都是同質化兼傾向搞笑的。有時候看喜劇的笑料難免是感覺生不如死。美式的喜劇大都是大玩周星馳式的「屎尿屁」、「無厘頭」、粗口、文化差異與性愛。但因為這類電影沒有大的內容所以可以放空,《親子樂膠遊》的注目點難免是雷神的演出,但這部電影真正的意義並不是在於玩完就算,笑完就可以,而是它有一段歷史可以追溯,並且成為了後來電影有引用之處。不失也有其參考價值,《親子樂膠遊》是來至華納兄弟翻拍1983年的《Vacation》,說明是翻拍當然有類同的情節與相關的延續。除了原汁原味的翻拍外,整個系列還有另外三個外傳,分別是歐洲假期、聖誕假期與賭城假期。但這裡主要集中談2015年的新版與1983年的版本的分別與一些看法。


  為了去主題公園,可以去到幾盡?
  1983年的《Vacation》與2015年的版本相同之處在於兒子Rusty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三十年前父親帶一家人到Wally World遊玩,而Rusty也看到太太對去湖邊小屋的不滿,又看到一家人的散漫,兩個兒子又不團結,眼看朋友與兒子的關係良好打成一片,自不然想要一家齊齊整整去旅行。而去公路旅行時一家人在車子裡共渡時光,有更多的相處空間。這個家比起三十年前的家更加不和諧,太太與丈夫的婚姻狀況不太好、丈夫為家人做任何事情但得不到理解。而舊版的主角Clark,在新版只是客串形式出現的爺爺。舊版與新版有連結的地方就是舊車陪伴主角去到Wally World,由最初的不想去到終於如願。電影的目的其實就是想講一家人重拾溫情,而公路電影的一大特色就是中途站所發生的事情與沿途風光。

  《親子樂膠遊》其中一個賣點就是很黃很無厘頭、所以可以毀三觀、教壞兒童的也有,比如說兩夫妻想在野外做愛、兄弟之間的取笑與打罵,以「陽具」去取笑人,甚為有種低級趣味。其中有一段一家人以為自己享受溫泉,結果泡在一潭屎水。難免有種惡俗的觀感,新不如舊的取態是存在的。特別是處理這一些「笑位」的時候有過多的計算,劇情與人物角色也難掩俗套。唯一有趣的是「古惑的車」,一部日產汽車卻十分古怪、有不同的按鈕還會說韓語。不過在劇情的處理上也是反面教材,劇尾的以暴易暴、夫妻間的猜忌、每一個點都不太和諧、兄弟間在汽車的打罵,難以會心微笑。雖然最終也到達目的地,但中途做父親的講到太多關於愛、關於對家庭付出的部份也難免直腸直肚。談到是翻拍片劇情當然也有巧合之處,新舊版的家人也不見了錢與行李、在公路上與開蓬車的女司機眉目傳情,而電影經典之處是主題曲用上了Fleetwood Mac成員Lindsey Buckingham的《Holiday Road》,這可是懷舊也是整個系列的標記。
                  

  然而舊版反倒是令人有種溫情的觀感,什麼是真的感情觀者會懂得辨別。Clark一家明顯較為和諧,雖然有爭執但以愛為先。即使夫婦中段有不和,但仍可以用比較跳脫的方式和好。即使兩名兒女吵架但也不像新版的兄弟般有仇恨、對貨車司機有侮辱性的言論等等,舊版真正可以看到一家人如何排除萬難,比如在大峽谷的一段車子盡毀,父親告訴兒子要當男人照顧起一家人,就有種傳承的責任。另外就是這個父親的付出也不是空口說白話的,當去到Wally World發現關門他可是做特殊的方法滿足慾望,為的是令一家人開心玩一次。雖然兩部電影都在說父愛與親情,但高下立見。

《陽光小小姐》與《Vacation》的關係
  在近十年的公路片裡《陽光小小姐》(Little MissShine)(2016)的設置是突出的,特別是將一群三尖八角的人放在一起,吸毒的爺爺、同性戀的叔叔、長得不美但要做選美冠軍的主角、擁抱成功學的父親、對自己許下承諾而裝啞的哥哥,有些東西可能就叫做負負得正吧。為了妹妹的夢想大家踏上黃包車之路遠征,奇就奇怪在看《Vacation(1983)看到當中的影子。其中一段是在《陽光小小姐》後段因趕時間而超車橫衝直撞的橋段與《Vacation》中Clark開車時打蓋睡而衝到酒店的情節雷同。

  另一點是兩者在中途的運輸過程也要面對親友的死亡,吸毒的爺爺中途去世只可將他臨時放在醫院,又要想辦法避開耳目。在《Vacation》中途Clark一家中去了探親人並答應將姑媽送到鳳凰城,途中姑媽去世,一家人的確將她送到目的地可是卻「狠心」將她放在家門外。與《陽光小小姐》的冷漠無情與無奈、對死亡的黑色幽默表露無遺。公路電影的演變其實也不算是多變奏,但重點是帶出對自由、對自我的追求,而《Vacation》就是屬於那種典型、瑣碎、無謂的,雖然如此它也成為了美國電影的其中一個經典的系列。

追溯創作背景
  《親子樂膠遊》由《邊個波士不抵死》的創作班底創作,正路來說只不過是延續玩味但不具個人風格的創作。真正《Vacation》的來源是來至一本由七十年代營運至九十年代尾的美國雜誌《National Lampoon》。目前這個系列有五輯,而時間關係《National Lampoon》與編劇John Hughes就合作了三部作品,而電影是雜誌以外的延伸。創作內容可謂是多元化的,John Hughes既是導演也是編劇,對於九十後或者會聽過《寶貝智多星》這類親子的題材,他亦是《101班點狗》的編劇,而他的代表作是描寫美國校園生活的創作《Breakfast Club(1985),他曾經是著名廣告公司李奧貝納的員工,真正走進電影與成名是從在《National Lampoon》發表《Vacation58》開始,日後成為了《Vacation》的主線,而作品為他帶來了成功,陸續有來。《National Lampoon》是一本很隨性的雜誌,它接受各種的投稿,包括繪畫、文字創作也不限內容,故得到嬉皮士的喜好。雜誌凝聚了一群熱愛創作的人士,往後他們加入了美國各個創作界別,包括辛普森家族,影響美國的主流與廣告創作,也成為了雜誌結束營運後的遺產。至少也讓一個小故事得以成為一部老少咸宜的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