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政治課】《山內先生的選舉戰》—給香港選舉新丁的殘酷啟示


 周日是日本參議院選舉的日子,對自民黨的執政有著重大的影響。在修憲與自衛隊的議題自然是日本民眾關心的問題,再者是這次的選舉年齡下調至十八歲,意味要爭取首投族的票源,往往是關鍵。再看看香港,不到兩個月就是立法會選舉的日子,94日誰會入主立法會?隨著選舉提名期的展開與選前的風聲,有候選人高調參選,也有打著傘兵為旗號的組織與青年人成為政治素人。看《為什麼要民主?》(Why Democracy?)的第二集《選舉》(港譯《完全選舉手冊》代表自民黨出選市議員補選的山內和彥,從一個素人搖身一變成議員,不用幾個月時間。這部由日本獨立電影人想田和弘首部執導的「觀察影像」給世界的選戰都帶來了反思,到底我們在選舉的時候是考量候選人的背景還是它的實際工作?同時也延伸到香港目前的問題,由青年人為主而成立的「香港眾志」在成立至今頻頻出錯,理念不清晰,另一方面港視的王維基也出手參與選舉提出踢走梁振英的主張,再一方面是各個本土為旗號的團體,選舉實質的操作是怎樣,如何取悅選民與施予幫助的支持者,這是個學問。
                     

  《山內先生的選舉戰》的背景發生在2005年,仍然是小泉純一郎當首相的時候,日本政壇在過去時常動搖,誰做首相已經不再重要。而影片聚焦的山內先生是導演想田先生的大學同學,影片在2007年上映,其後在2013年有後篇。而在後篇可以得知山內先生不再是代表自民黨,而是成為一位真正的民主素人。在《為什麼要民主?》的版本裡可以看到山內不是川崎市的居民,他只是因東大背景而被黨內挑選的參選人,他的參選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連帶太太也要跟隨他空降,跟隨他落區,當中也犧牲了自己的工作。鑒於當時川崎市已有另外三位的市議員,而此次的選舉屬於補選性質,所以自民黨的另外三位候選人的義工團可以提供唯一一次的協助,又另外當時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也有協助。故山內極具優勢,但這些優勢都不是來至他個人,而是屬於黨的努力與群眾。他就像一個傻瓜每日跟人打招呼,不停告訴人家我是自民黨的誰誰誰。

  然而選舉終究不是只靠皮囊與學歷就取勝,對選民來說核心的是為社區真正付出過什麼,其次就是政綱。而他只是一個外來人,即使在最後的日子有落區也難以明白當地的居民需要什麼,選舉講求的是信任,基於他是外來人根本沒有自己的班底,選舉工程都要靠黨內支撐與靠當時的首相站台。山內先生的存在就像一個空心老倌,又要聽命上層,然而又沒有下層的動員。畢竟又有黨的包袱,難以有個人意志去紓發自己的意見。即使小泉首相抽空落區,他也是企到老遠跟本不入流,只可恨的是他只是個小小的市議員,根本不會有人特別的關心。而在這一集節目帶出的信息正是「在政黨政治中,單以政黨或以某個象徵為代表的選舉,是民主的體現嗎?」。或許很膚淺地說投票就是民主去辯稱這個觀點,但世界政治中也有一人一票的獨裁政權。民主也是一種選擇,日本用國會代表制去推舉首相,那個政黨多票其黨魁就成首相。有些國家一人一票選總統,有直接的提名基制。美國的提名基制就是共和與民主兩黨推舉候選人初選,才成為最終的候選人。而在山內先生的選舉就簡單易明得多,基本上得到黨的提名就能認證,那管是誰都會得到相當的資源。儘管他是素人但通過由下而上的軍團,他不需要有政治智慧與什麼人打交道,只是需要當一名傀儡。

  想田和弘的紀錄片都是觀察影像,不存在對民主制度的思考,但紀錄了日式選舉的重重關係與障礙,如何的拉攏選民與黨內的人物、如何跟人說多謝、握手、都是無關重要的事,就這樣就輕鬆獲得了席位。同樣是同一個選區與選舉,山內在2011年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連任,但還是落敗。說到底這是政黨的異化,當我們談論選舉時往往是考慮政黨而非人物與政策為先,政治操作無非是金錢與關係,這樣全世界都是,不然何來什麼送禮、見面會等等。政黨只是給予山內先生政治生命。

  去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出產了傘兵與素人,有些人沒有政黨與團體的協助以獨立候選人身份挑戰。可是成功者寥寥無幾,但成功的人不外乎有取勝的因素,其中挑戰鍾樹根的徐子見是傘下爸媽的成員,東九龍社區關注組以替街坊修電器為主、還有就是有高學歷的美女當選、比較注目的是前「青年新政」的女醫生,奈何當選不夠一年就退黨了。這些人打著的旗號都是傘兵,可以稱作時勢做英雄,普遍市民對候選人的態度最主要在於主觀的印象,衣著打扮、學歷、其次才是有沒有抱負、政綱、有沒有落區,先是非理性的然後就是深入一點。但說實話也不會太深入到每人都接觸到,說到底傘兵的成功也多得那幾區的泛民大黨沒派參選人,又或者是不濟才突圍而出。一般以獨立身份出選的都難以成功,除非是有很多的曝光率與知名度。山內先生的市議員選舉就類似香港的區議會,著重是單一選區與蚊型的,他只是地區勢力的樁腳。

  在山內先生的選舉裡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參選人本身能力的問題,雨傘運動後香港青年人學習台灣人民在太陽花學運後組黨,看看今年新界東補選梁天琦的橫空出世,但早在他參選初期根本無人知曉。這幾年香港出現「本土」論述與旗號,最主要是對中國產生厭惡與自我保護而產生出來的。要是沒有年初一的旺角事件,人氣不會一下子大增,就有不少建制派或者是市民認為這場「大龍鳳」是有預謀的,但在事件發生之前他早就被捕了。不過這件事情,身陷囹圄還是對選情有幫助,是助燃劑。你會看到一個青年人對於自己的主張是有多大的信心,然後會見到他的支持者如何自發去幫助他,他和他的團隊就是有年青的活力,這就是熱血的表現。即使面對七一那天無故的解散集會也承擔道歉的責任,一個政治人最低限度就是讓人感覺到可靠與有腰骨。

  自從學民思潮解散另組香港眾志,由第一天的成立連自己人的名字都可以弄錯,然後鬼話連篇,特別是「以香港為本位」但偏偏不敢說本土。當鍾樹根也要本土時,實在不太明白什麼是前者。之後發生籌款門的錯失、秘書長與副秘書長雖是學生但被網民發現連功課的問題也未有處理好,黎汶洛多番的失言等等事件,要數也數不完。本來學生的「光環」理應有很多的同情,但看到他們的瘀事,看到他們的雙語也未學好,對於一個從政者不需要說有什麼高學歷,但最低限度是乎合社會人對他們的期望,經驗方面無可奈何一定是欠缺,但在山內先生的例子裡可以反映出來的是「東大的學歷」,這就是一個人的資歷。而黎汶洛也好、民主黨的鄺俊宇一個會考幾分,另一個考了不知多少次會考,早已輸在從政的起跑線,只會是負累。雖然求學不是求分數,但起碼給人感覺必然是上進,日後進立法會要看英文文件、遇上說英語的政務官那怎樣?而鍾樹根就已經是個被大眾恥笑的例子,但他有什麼?他就是有民建聯的支持,即使與黨分裂也得到挽留與利益。

  再談高調宣佈出選的王維基,除了反對梁振英連任外,一般的政策都是與建制派無疑,支持政府發展三跑、發展郊野公園。以名人來說他還是有「光環」的,大多數人會為港視失掉免費電視牌照而發聲,但現在他的公司HKTV MALL連最基本的運作也未做好,早幾個月前還傳出罷工、遲送貨的消息。他出選的原因只是「扮中立」,實際沒有什麼立場,就是現在的知名度說實話也足夠他與建制派與部份泛民搶票。無論是王維基或是香港眾志的出選最起碼先嬴了知名度,至少比起年初參與補選的梁天琦優勢多得很。雖然梁天琦代表的本民前在選舉前不算幹了什麼地區工作,但「光復行動」倒是有阻力的。立法會選舉也不同於區議會,立法會重視的是政策多於地區瑣碎的事,但區議會重視的是為街坊做了多少,且看空降海怡的陳家洛議員敗陣就是沒為當地的居民幹點什麼。雖然有知名度,但也不是絕對取勝的原因。


  94日的選舉很快就到,可以從各路候選人的背景、選舉論壇的表現去評論,去看如何的操作選舉。即使泛民也會在各區鬼打鬼,再不會像新界東補選般撐楊岳橋,各黨派要動員自己的選舉機器與義工團,將會是一輪激烈的競爭。而目前香港正是在大是大非的時期,泛民老化青黃不接、傘兵與新的素人會否闖出一片天?今屆的選舉的確比以往的都夠亂,即使「本土」也有好幾個團體,就看看未來有沒有新的變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