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在九十年代的人認識麥唛與麥兜是在謝立文與麥家碧主編的兒童雜誌《黃巴士》,其後漫畫拍成動畫,最深刻的是當時香港電訊有個收費電視,需要機頂盒看的,名字叫做互動電視ITV。當時這套動畫分成了好像是十集,而且是免費的,後來才正式在無線播出。對電影版的《麥兜故事》特別的熟悉,很大程度上是電影的影像與故事都是來自那套動畫連續劇。本身麥兜的故事就是零散與碎片化,帶上一點無厘頭的色彩,例如是「麥子、名兜、字仲肥」、又或者是「從前有個小朋友,有一日佢死左」。最經典就是在茶餐廳裡那段沒常餐、沒快餐的片段。香港人喜歡這兩隻豬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確很草根、而且很無厘頭,周星馳在香港影壇的貢獻也不過是打響了這種文化,又或者香港人真的太愛無聊。
從《麥兜故事》(2001),這兩隻豬在過去十五年也產生了具大的變化。對於香港人來說這十年看著合拍片的洪流,再看著連港產卡通也搭上這條路。《麥兜故事》後就只有《菠蘿油王子》(2004)公認為有香港的情懷,特別是老區清拆,連歌詞也有得唱「懷緬過去常陶醉一般令人流淚」。夢如人生,麥兜系列開始褪色並以內地為主,香港情懷開始在卡通裡再看不到。從《麥兜響噹噹》(2009)《噹噹伴我心》(2012)、《我和我媽媽》(2014)以至今年的《飯寶奇兵》都偏離了香港本地的色彩。《麥兜響噹噹》潮拜武當、《噹噹伴我心》告訴觀眾香港已經靠不住要北上大陸。舊的動畫甚少有額外的配音,現在麥兜系列也要用內地演員配音,這明顯是失色。因為麥兜是香港的代表,要聽廣東話才有色彩,而在宣傳與資金來源上也是配合內地。看畢今年麥兜動畫的預告更感到什麼叫淘空香港價值,初期的麥兜會書寫香港的人與事,調侃一下香港的家常生活。比如《麥太世界》是方太煮食節目的寫照、麥兜聖誕節要食火雞的故事、將去山頂寫成去馬爾代夫的故事還有茶餐廳文化等等。
而講到在動畫裡也牽涉到運動方面,這就不得不提當年香港要爭取亞運會的主辦權的口號「香港一定得」,奈何最終是「唔得」。在麥兜的動畫裡也有相對的諷刺,這種諷刺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帶有一點幽默,但如何解讀也好吧麥兜的存在都是以香港生活為依歸。總不會像往後的作品裡即使還是在香港,但卻叫人返大陸的情感投射,結果兩邊不討好。有時候經典拍得多就會一去不復返,愈長愈變成連續劇就無法超越前者,麥兜系列就是這樣的一回事。談到回憶始終不得不提二十年前還是英屬香港的李麗珊為香港在亞特蘭大奧運取得一面滑浪風帆的金牌,為香港寫下「零的突破」的歷史。往後香港運動員再在04雅典奧運奪得乒乓男雙銀牌與李慧詩在倫敦單車凱林賽摘銅,這都是香港的驕傲。
在動畫裡就不得不忘記長洲與黎根,李麗珊的師傅正就是黎根,而在動畫就借用了他的名字,講述他畢生有兩項絕學,風帆與搶包山。在2001年《麥兜故事》公映時停辦幾十年的搶包山還未恢復,想不到過多幾年在安全的環境下復辦。成為長洲太平清礁的一項重點的項目。麥兜成功的是將香港的風俗、失傳的東西重新包裝,又例如是茶餐廳的奶茶與蛋撻,再者是《大包整多兩籠》的點心文化。這都是香港人的生活與日常。真正的黎根未必懂得攀爬,但他成為了長洲人的代表與象徵,因為他教出了一個香港人的驕傲。《麥兜故事》裡的其中一個小故事就是由珊珊所啟發出來而由人情世故的小故事,搶包山是如此的有特色,麥兜的明志是如此的熱血感人。最深刻是調侃了珊珊得獎後的感言,改成「香港的運動員唔係臘鴨,亦都唔係垃圾。」珊珊的故事告訴香港人,很多東西不是沒可能,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有無盡可能性。誰會想到羽毛球代表可以打嬴林丹,香港足球隊與中國大陸對決兩次都可以守住防線。
麥兜在十五年前創下港產動畫的傳奇,但時不與我了。只有不斷的「食老本」,再尋不回港味,再找不到與香港人一同呼吸的共鳴,這點是很可惜的。麥兜老了,一代人也老了,唯獨我們與麥兜一樣長了肉。珊珊的奧運金牌轉眼一晃二十年,二十年香港到底變了多少?從英屬香港的奇蹟到成為中國香港,當李慧詩站到頒獎台,得到金牌的是英國選手,銀牌是中國選手,銅牌是香港時,百感交雜的不只是李慧詩,只是在電視鏡頭看直播的香港人。為何今日香港人都愛懷舊,不是他們想念從前,而是現實實在太爛,不開心的事還是不說太多。轉眼間又是奧運年,今屆奧運將有38名選手代表香港出戰,其中羽毛球隊共7人,高爾夫球1人。香港加油,再創奇蹟。香港人並不是垃圾,場外場內都要謹記這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