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人當自強》(Grey’s Anatomy)開始已經很喜歡飾演Izzie的Katherine Heigl,記得第二季裡她愛上了自己的病人。由於她對病人投入了私人感情,上司對她能否成為好醫生是質疑的,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影響判斷。結果一次的換心手術反而加快讓愛郎死亡,她的隨意、一決定了的事就會認真起來,讓她成為院內有「人性」的醫生,相對主角Meredith與Christina的功利主義與冷漠,Izzie的處事手法是有人情味。後來她用了愛郎的一筆遺產成立了診所,而她也成為了診所的主人。後來,因她想專心拍電影,於是編劇Shonda在第六季弄死了她。
喜歡Katherine Heigl的一部電影《27宜嫁》(2008)(27 Dresses),看著她穿上各式各樣的禮服、長裙,猶如個芭比娃娃。在電影裡她一直飾演著別人的伴娘,期待有一天出嫁,終於不用等待在2015年她名正言順演新娘。在同志電影《Jenny’s Wedding》(珍妮的婚禮),台灣因蔡依琳的一首歌而命名為《不一樣的婚禮》。故明思義,她就是戲中的珍妮。看到海報上的大頭照,實在太美了。有些電影只求看看美女,除了Kathernine外,與她配搭的也是位美女,Alexis Bledel。
《珍妮的婚禮》離不開傳統的方程式,父母催婚,女兒是同志要向父母坦白、想讓父母明白,但有很多憂慮,排除萬難完成目的。雖然是可以用三言兩語解釋出來,但電影還是有可取之處。第一是電影配樂得十分出色,無論是Kristina Train的歌曲還是同志歌手Mary Lambert的《she keeps me warm》都十分動人,特別是Mary的歌曲裡的某些歌詞是宣言「I can’t change」。表明了主人翁不想迎合任何人的心態,而在戲裡珍妮面對著父母、社會的偏見,仍然一心不放棄結婚的念頭,這種「不變」有幾種的講法。第一是對愛情專一的不變,第二是對自己不再掩飾、不再逃避心裡感受,對自己忠誠的態度不變。
在戲中,珍妮已經是中女,父母都擔心她的婚姻,偏偏她是同志的秘密家裡無人知。縱使美國已有同性婚姻,在過去的2015的確突然多了很多同志電影上畫,但始終社會仍然有無知、有反同志的人,其中教會勢力是巨大的。這部電影優勝之處是帶出一個同志出櫃,就連同志的家人都需要出櫃。她的父母對同志有不少錯誤的理解,到底在基因上出了什麼錯?Why me?到底做錯了什麼事,父母開始責怪自己。然後是父母不清楚同志的角色,往往會分為「男」或「女」,在亞洲社會最常見的是Tomboy與女性化的女生,這樣可以理解為「Straight-acting」,表面上就是對性別二元的表現。國外雖然也有butch/femme之分,但在標籤上沒有亞洲的標籤。相對外國較多「百合」,兩個都是外表打扮很女生的走在一起,所以戲裡的家人有如此多的猜想就是對社群的不理解。
珍妮的家裡也存在不少問題,妹妹一直認為自己被母親冷待,視姐姐為模範的假想敵。哥哥明知妹妹是同志但偏偏放在心裡。父母自然有他們的問題,太介意外界如何看待他們一家,想在朋友間、社區做模範。一個女同志的女兒引起了父母在社區與友儕間的芥蒂,這個社區本就是母親的一切、她循規蹈矩的做人,與朋友聊是非。誰知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成為了是非。起初十分介意女兒的身份,到後來鄰居的變本加厲影響到她在社區的地位。而父親那邊就更加複雜,他心裡愛女心切,但又怕女兒離開他。而工作上與朋友又因著街坊的吵鬧而惹上了小風波、小爭吵,雖是為了愛女,但同時也要面對生活、面對身邊的人。
至於家庭又是難念的經,小女兒Anne的性格率直,內心對家庭不滿,特別對家庭成長的不滿。在這個家庭,她為了引人注意所以生了「大嘴巴」總是把別人的事情傳頌。她埋怨姐姐不告訴她是「同志」,直到親眼目睹。與姐姐珍妮相比她擁有美好的家庭,起碼有個老公、有孩子,過著外人美好的生活。但她並不快樂。電影用珍妮所面對的事情對比妹妹失敗的婚姻,即使過著所謂幸福的生活又如何?而珍妮選擇同志這條路又有什麼的不幸福呢?婚姻是個選擇,既然是這樣就只有隨心了。
電影見證著珍妮由在衣櫃裡走出來,然後向一個個家人出櫃的過程。理所當然的是父母由自我不認同到經歷過一些事情,想通了。時間對於他們一家是最好的緩衝,讓想法沉殿一下。父母最後如何看待婚姻就不需要著墨談了,這類的小品電影都只是求開心,簡簡單單就好。珍妮看似幸運的生活還存有缺失,就是她的伴侶Kitty,戲裡沒有講到Kitty的家人是否接納她是同志,只是淡淡一句她媽在西岸。女兒結婚了,難道一句通知與祝福也沒有?對於珍妮是幸福,如片名一樣「珍妮的婚禮」,Kitty就如一個外人,一個陪襯。這個婚禮始終是不完整的。
喜歡Katherine Heigl的一部電影《27宜嫁》(2008)(27 Dresses),看著她穿上各式各樣的禮服、長裙,猶如個芭比娃娃。在電影裡她一直飾演著別人的伴娘,期待有一天出嫁,終於不用等待在2015年她名正言順演新娘。在同志電影《Jenny’s Wedding》(珍妮的婚禮),台灣因蔡依琳的一首歌而命名為《不一樣的婚禮》。故明思義,她就是戲中的珍妮。看到海報上的大頭照,實在太美了。有些電影只求看看美女,除了Kathernine外,與她配搭的也是位美女,Alexis Bledel。
《珍妮的婚禮》離不開傳統的方程式,父母催婚,女兒是同志要向父母坦白、想讓父母明白,但有很多憂慮,排除萬難完成目的。雖然是可以用三言兩語解釋出來,但電影還是有可取之處。第一是電影配樂得十分出色,無論是Kristina Train的歌曲還是同志歌手Mary Lambert的《she keeps me warm》都十分動人,特別是Mary的歌曲裡的某些歌詞是宣言「I can’t change」。表明了主人翁不想迎合任何人的心態,而在戲裡珍妮面對著父母、社會的偏見,仍然一心不放棄結婚的念頭,這種「不變」有幾種的講法。第一是對愛情專一的不變,第二是對自己不再掩飾、不再逃避心裡感受,對自己忠誠的態度不變。
在戲中,珍妮已經是中女,父母都擔心她的婚姻,偏偏她是同志的秘密家裡無人知。縱使美國已有同性婚姻,在過去的2015的確突然多了很多同志電影上畫,但始終社會仍然有無知、有反同志的人,其中教會勢力是巨大的。這部電影優勝之處是帶出一個同志出櫃,就連同志的家人都需要出櫃。她的父母對同志有不少錯誤的理解,到底在基因上出了什麼錯?Why me?到底做錯了什麼事,父母開始責怪自己。然後是父母不清楚同志的角色,往往會分為「男」或「女」,在亞洲社會最常見的是Tomboy與女性化的女生,這樣可以理解為「Straight-acting」,表面上就是對性別二元的表現。國外雖然也有butch/femme之分,但在標籤上沒有亞洲的標籤。相對外國較多「百合」,兩個都是外表打扮很女生的走在一起,所以戲裡的家人有如此多的猜想就是對社群的不理解。
珍妮的家裡也存在不少問題,妹妹一直認為自己被母親冷待,視姐姐為模範的假想敵。哥哥明知妹妹是同志但偏偏放在心裡。父母自然有他們的問題,太介意外界如何看待他們一家,想在朋友間、社區做模範。一個女同志的女兒引起了父母在社區與友儕間的芥蒂,這個社區本就是母親的一切、她循規蹈矩的做人,與朋友聊是非。誰知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成為了是非。起初十分介意女兒的身份,到後來鄰居的變本加厲影響到她在社區的地位。而父親那邊就更加複雜,他心裡愛女心切,但又怕女兒離開他。而工作上與朋友又因著街坊的吵鬧而惹上了小風波、小爭吵,雖是為了愛女,但同時也要面對生活、面對身邊的人。
至於家庭又是難念的經,小女兒Anne的性格率直,內心對家庭不滿,特別對家庭成長的不滿。在這個家庭,她為了引人注意所以生了「大嘴巴」總是把別人的事情傳頌。她埋怨姐姐不告訴她是「同志」,直到親眼目睹。與姐姐珍妮相比她擁有美好的家庭,起碼有個老公、有孩子,過著外人美好的生活。但她並不快樂。電影用珍妮所面對的事情對比妹妹失敗的婚姻,即使過著所謂幸福的生活又如何?而珍妮選擇同志這條路又有什麼的不幸福呢?婚姻是個選擇,既然是這樣就只有隨心了。
電影見證著珍妮由在衣櫃裡走出來,然後向一個個家人出櫃的過程。理所當然的是父母由自我不認同到經歷過一些事情,想通了。時間對於他們一家是最好的緩衝,讓想法沉殿一下。父母最後如何看待婚姻就不需要著墨談了,這類的小品電影都只是求開心,簡簡單單就好。珍妮看似幸運的生活還存有缺失,就是她的伴侶Kitty,戲裡沒有講到Kitty的家人是否接納她是同志,只是淡淡一句她媽在西岸。女兒結婚了,難道一句通知與祝福也沒有?對於珍妮是幸福,如片名一樣「珍妮的婚禮」,Kitty就如一個外人,一個陪襯。這個婚禮始終是不完整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