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斷背山下.2016的展望


近幾年香港對同志議題多了關注,以往要看同志電影也要局限在同志電影節或者是國際電影節。這幾年歐美對同志的態度也漸漸的開放,名人的出櫃、美國同志婚姻合法化,衍生了很多的同志電影。同志電影從過往的小眾、獨立也往大片方向走,例如即將上映的《Carol》、有關變性人題材的《丹麥女孩》,還有最近上映由紀錄片改編的《愛是最大權利》(Freeheld)。以往在香港要看這些題材都要等到那些叫「特別放映」的環節,誰會想到十年前《斷背山》的壓抑、對同志身份的掩飾,今天竟然可以暢所欲言。

 
日本與韓國有它們第一部「女同志劇集」,分別是《Transit Girl》與網絡劇《大勢的百合》,日本容許同性伴侶在澀谷區名義上註冊結婚,台北也準備有這樣的項目。台灣民眾與同志團體鼓吹「多元成家」,而香港停滯不前。總不能夠俯伏在地上乞求天跌下來就有民主,要爭取總得要靠自己。從司法覆核把合法肛交從二十一歲降到十六歲,男女/男男的性接觸也算是平等。另外,換性人W可以圓婚,也是公義得以彰顯,要求政府修例的表現。

   
入境處職員在外地結婚,在香港不獲與異性伴侶同等的權利因而狀告公務員事務局歧視。這事成為了香港最近的熱話,由於香港不認同同性婚姻,所以他就變相什麼都沒有。對同性婚姻最大的爭拗是對婚姻的定義,所以就有人提倡民事上的結合。在多國就有不同的民事結合方式適用於不想步入婚姻的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身上,即使是同居也有相當的保障。婚姻不婚姻,視乎個人與社會的接受程度。至少在個人的稅務、親人的探視權、保險與遺產也應該給予保障。

 
不論這個案例會否成功,也是一個進步。過往香港的同志都比較內向,有人就話為什麼有明星的活動特別多人出席,然而到同志遊行人數卻少一半有多。雖話社會進步芸芸,但自己也不爭取的話,那真的沒有人幫助。所以成功失敗,都十分欣賞肯站出來的人,案例一開並不是要坐享其成,分享成果。當事人背後也承擔很多的責任,例如「被起底」。當時W事件就有不少媒體要找她的下落。最主要的承擔是金錢,在香港打官司價值不菲。而且他們也經歷了波折,平機會沒有「性傾向歧視條例」不能受理,不能一起評稅又不獲申訴專員受理。只要訴諸法律爭取平權。

 
這件案件要爭論的是「外地」與「本港」的區別,但另一個例子是即使生在「本港中的外地」也一樣遭到不同的待遇。法國通過同性婚姻,奈何香港的大使館無法替她們證婚與辦理。另一邊廂,英國通過同志婚姻並容許海外的大使館給國民註冊,當中包括菲律賓、中國與日本。香港在這方面連「中國」也不如。

 
說到中國,同志導演范坡坡發現自己的紀錄片《彩虹伴我心》在視頻門户被刪,因而狀告廣電總局。最終法院判處勝訴,成為了同性戀維權的一部份。這件事令人聯想到十年前《鏗鏘集》中《同志戀人》的維權。不同的是范坡坡被國家機器之一的廣電總局打壓,新片依然是同志紀錄片但上映也許會遇到障礙。《彩虹伴我心》在內地的視頻門户有十萬點擊率,也入選鳳凰衛視舉辦的紀錄片比賽。是中國鮮有的同志電影。十年前,香港同志的打壓也源自於基右的團體。十年後,依然是他們妖言惑眾。不同的是現在有同志的情節也不到他們不同意了。                                           


 
一直以來,內地也有同志電影。不過也是地下的,也是俗稱的禁片。公認第一部中國的同志電影非張元的《東宮西宮》(1996)莫屬,其後關錦鵬的《藍宇》(2001)也是有名的華語電影。也許《東宮西宮》太另類,但的確具有標誌性。2015終於有在官方手上過審的同志電影,《尋找羅麥》原定在冬季上映,但現在還未有蹤影。電影是一部中法的合拍片,儘管現在不見影,但過審是真的令人高興。就盼望中國、香港、以至是世界在2016也有較好的發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