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中國青年的美國電影夢

《中國合伙人》裡的主人公視美國為目標,要走出國門,每每碰壁。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的教育仍然有很多缺陷的地方,國內的學校在國際性的認受性不足,又謂中國的學生愈來愈有錢,有更多的競爭力到別國求學,以求改變自身的命運。中國留學生的輸出近年有增加的趨勢,美加澳紐、英法意德,以致是北歐的國家都有中國學生的蹤影。不少國人都視出國為一個機會,學學國內學不到的先進的知識,更多專門的。

最近一次中美領袖的會談中,正如談到了「美國夢」與「中國夢」,正好回應了《中國合伙人》中的異國夢的訴求,三位主角只有鄧超如願走到美國的國土,而其它兩位則留在中國。習近平眼中的「中國夢」是帶有民族主義的,中國的五十六國民族的人民和諧是他認為最好的,衣食富足,安居樂業。而奧巴馬講到真正的美國夢是自由、人權與法治為本的核心價值,似乎不單止《中國合伙人》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的想法,而兩位位高權重的元首的話中也為我們參透了一點,而這一點就交由各位來想想。

早前有一部關於中國青年在美國尋夢的電影在內地網站傳閱,片名為《漂泊洛杉磯》(
Drifting in Los Angeles),導演劉釗畢業於愛荷華大學的影視藝術碩士,目前在美國之聲工作,他自稱是獨立電影人,看過某部份他的作品,大概只有這部短片作《漂泊洛杉磯》較為合格,其他的作品有關於愛荷華寫作計劃的訪談與他當學生時期的短片作品,奈何談到跨文化融合的部份並不突出,是很可惜的。看他的作品,大概可以用一個中國人身處美國的視角去看待,這部短小的紀錄片主要是帶出幾個中國留學生如何在荷里活找尋自己的夢想。

六、七月正是畢業季,在社交網絡豆瓣上偶然會看到留學生們的討論,不只是《中國合伙人》,直到現在不少的中國青年都視美國為夢,或者是深造。留在那裡,他們只有努力的打拼,面對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衝擊,他們只有走自己的路。我們應該談的不是歧視不歧視的問題,李安在美國學電影有一段時間也得不到機會,電影夢不是人人有份的遊戲,電影夢需要的是才幹與個人的運氣。即使如印度籍的演員,他們同樣難以在當地立足,難以獲取與當地人一樣的地位。但這部片,我們可以當成了一個資料性去看,窺視一下中國青年的內心世界,該如何的在異地融合。

美籍華人導演在美國其實也不普遍,但的確出現過一些的代表人物,比如說拍攝《喜福會》的王穎、《志同盜合》的李孟熙,所以說機會是均等的。看著這些二十來歲的青年人擔當著不同的角色,他們學習,尋找機會,是這一代的寫照。電影夢注定是不容易的,但我們也祝福一下那些的年青人,不論是那個地方,有的是嘗試。因此這部短片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熱情,看到他們在求學過程的付出,帶出了一代人的掙扎與困難,也帶出他們的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