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伙人》裡的主人公視美國為目標,要走出國門,每每碰壁。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的教育仍然有很多缺陷的地方,國內的學校在國際性的認受性不足,又謂中國的學生愈來愈有錢,有更多的競爭力到別國求學,以求改變自身的命運。中國留學生的輸出近年有增加的趨勢,美加澳紐、英法意德,以致是北歐的國家都有中國學生的蹤影。不少國人都視出國為一個機會,學學國內學不到的先進的知識,更多專門的。
最近一次中美領袖的會談中,正如談到了「美國夢」與「中國夢」,正好回應了《中國合伙人》中的異國夢的訴求,三位主角只有鄧超如願走到美國的國土,而其它兩位則留在中國。習近平眼中的「中國夢」是帶有民族主義的,中國的五十六國民族的人民和諧是他認為最好的,衣食富足,安居樂業。而奧巴馬講到真正的美國夢是自由、人權與法治為本的核心價值,似乎不單止《中國合伙人》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的想法,而兩位位高權重的元首的話中也為我們參透了一點,而這一點就交由各位來想想。
早前有一部關於中國青年在美國尋夢的電影在內地網站傳閱,片名為《漂泊洛杉磯》(
Drifting in Los Angeles),導演劉釗畢業於愛荷華大學的影視藝術碩士,目前在美國之聲工作,他自稱是獨立電影人,看過某部份他的作品,大概只有這部短片作《漂泊洛杉磯》較為合格,其他的作品有關於愛荷華寫作計劃的訪談與他當學生時期的短片作品,奈何談到跨文化融合的部份並不突出,是很可惜的。看他的作品,大概可以用一個中國人身處美國的視角去看待,這部短小的紀錄片主要是帶出幾個中國留學生如何在荷里活找尋自己的夢想。
六、七月正是畢業季,在社交網絡豆瓣上偶然會看到留學生們的討論,不只是《中國合伙人》,直到現在不少的中國青年都視美國為夢,或者是深造。留在那裡,他們只有努力的打拼,面對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衝擊,他們只有走自己的路。我們應該談的不是歧視不歧視的問題,李安在美國學電影有一段時間也得不到機會,電影夢不是人人有份的遊戲,電影夢需要的是才幹與個人的運氣。即使如印度籍的演員,他們同樣難以在當地立足,難以獲取與當地人一樣的地位。但這部片,我們可以當成了一個資料性去看,窺視一下中國青年的內心世界,該如何的在異地融合。
美籍華人導演在美國其實也不普遍,但的確出現過一些的代表人物,比如說拍攝《喜福會》的王穎、《志同盜合》的李孟熙,所以說機會是均等的。看著這些二十來歲的青年人擔當著不同的角色,他們學習,尋找機會,是這一代的寫照。電影夢注定是不容易的,但我們也祝福一下那些的年青人,不論是那個地方,有的是嘗試。因此這部短片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熱情,看到他們在求學過程的付出,帶出了一代人的掙扎與困難,也帶出他們的想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寫這篇文章本意不是要貶低葉德嫻,她已是影后級人馬,就連在一部剝削女性的作品上也足見她的級數,她的演技不容質疑。而提葉德嫻就不得不提到她與劉德華的相遇,她曾經在訪問中就講到「生仔要生劉德華」,但其實她們年紀只是相差十三歲,沒可能生劉德華的。於是他們就上契了。 1985 年的《法外...
-
九十年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大火是1996年佐敦的嘉利大廈五級火警,造成41死80傷,是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長沙灣消防局消防隊目廖熾雄誤墮電梯糟殉職。當時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猶以火海中的人形最為深刻,還有零星的市民為了生存採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跳樓奇蹟保命。往後,嘉利大...
-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一篇出名的小說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寫到「所有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也不是」。而愛情是人生裡的一部份,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人,難免是有所體會,有所後悔。到了某一個年紀,方知責任是很重要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
修復粵語片《彩色青春》(1966)應該是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得意之作,目前館方出版的修復電影影碟只有三部戲,而《彩色青春》的影碟在2015年推出並附有小書。自第一次修復後放映距今已經十年,其中在電影資料館15週年活動上放映了二次修復版本。相隔五年,《彩色青春》再次放映,一睹青春電影...
-
有些愛未開始已經結束,從預告一開始已猜得透結局。《喜歡妳是妳》就是一個從一開始注定了不能愛的電影。到底愛情要天長地久,還是曾經擁有?有些人在生命中只是過客,而在你不知不覺間翻起波瀾,讓你吃驚又驚喜。 久旱逢甘露,請把冰山劈開,對上一套以女同志電影掛帥的應該是《蝴蝶》(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