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介紹現代香港歌手系列(一):女團sss與少女潛力股


《聲夢》冠軍炎明熹在內地節目《聲生不息》一炮而紅,立即吸引到內地觀眾圈粉。猶記得20年11月初亮相已在TVB台慶獻唱,直到去年暑假《聲夢》完結升讀中四,一邊上學、一邊拍劇。轉眼間完成了《青春本我》,現在工作密鑼緊鼓。個人不是“Gi炎粉”,最初對《聲夢》的女生有不少偏見,她們年紀少應該讀書、比賽的歌曲老土,幾十年後還唱《戀愛預告》。隔壁台的選秀節目也有唱《壞女孩》、翻炒《勞斯萊斯》。這一代人的廣東歌庫存量不算多,兩個台的選秀節目的目的與方式也不同,TVB比較單一與照顧周到,所以在比賽中的成長不及對家的女團要一腳踢完成裝身、化妝、選曲、填詞與編排節目。沒看《聲夢》與《青春本我》,連《造星》女團也甚少看,現在兩邊的囡囡相繼出道來個大比拼。

 

 

 

 

個人對聲夢四小花的好感度有增無減,鍾柔美Yumi甜美、Windy詹天文自小學聲樂、Chantel姚綽菲可人兒、Gigi炎明熹在《聲生不息》展示實力,縱然節目有修飾音響,壓台感與唱功也是超卓的。由《聲夢》至今因為TVB出身再加上友台的女團,一直被坊間的人欺凌,當香港歌手上內地演出,看到有支持平權的人士說些話去“歧視”、挖苦看《聲生不息》的人,雙標的人到處皆是,那管平日講仁義道德,通通也是假的。《造星》的TB選手被網民欺凌,就立即衝出來叫人接受不達標的選手,《聲夢》的未成年少女一路上被網路欺凌就看不到。由20年到今日炎依然在爭議聲中成長,除了AfterClass的歌曲外還有第一主打《真話的清高》,縱然歌曲不是太適合她唱了,這是唱片公司的問題。

最近在影片裡看到她唱《蜚蜚》眼前一亮,看了些分析對她是高度評供。剛過了十七歲生日不久的她要決定是否要休學了。現在她完成了基礎教育,不再受教育處的約束,可以決定休學還是繼續學業。未來升上中五與考DSE,學業與工作難平衡。歌手的生命有限,離開一兩年就改朝換代,兩個月後TVB要舉行新一季的聲夢2,有小師弟師妹了。現在選擇工作可以搵幾年前,書幾時也可以讀。有些藝人在工作期間請假讀書,或者她可以由津校轉去私校,或者可以請私人補習以自修生身份應考。正在在長沙的她未必趕及五月全面面授了,還餘下一學期的最後一里路,也希望她可以完成今個學期。




《造星》結束後官方組成了Collar,落選的分別組了兩個女團Lolly Talk與Strayz試圖找出路。後兩隊就當是拍片玩票試試水溫,年輕人失敗也不所謂。名義上AfterClass不算是女團,只是四個人唱唱歌。看《造星》與《聲夢》的遭遇在網絡上如平行時空,在社交網的群組一面倒dislike與取笑,但離開社交網炎明熹在youtube倒是有不少KOL為她說話,男男女女也有。《蜚蜚》一出首日已經有20萬點擊率,如果要賣likes也不會平。所以離開網絡上的同溫層就可看到另一個世界。香港的年輕女子組合、年輕歌手成長是樂見的,不過兩邊也有攻擊、雙標令人感厭煩。最令人不惑的是大家也是香港的下一代,《造星》的年輕人就可俾機會成長,而《聲夢》的就得以誅之。就是基於是那個電視台出身,那個回內地發展。這點是令我愈來愈感覺到炎明熹魔力所在,面對搞事的人從容不逼,即使香港有一半人不喜歡她,尚且發掘到內地的知音,對推廣廣東歌的新一代與代表香港年青人也有正面作用。



 


如果要評價Collar,在短時間粗製濫造與爭議比較多,首先Marf經常性黑面,其次芯駖的年紀偏大,所以目前未有整體性。相對Ivy So、許軼是比較多男性喜歡的隊員。目前未確定到Collar要走的路線與女團的核心價值,只看到她們拍了好幾間時裝雜誌的封面。Lolly Talk與Strayz暫時未選入流。以前的女團也花時間心思培訓,而她們成團後就做廣告女皇先吸金,有幾位歌藝恐怖。若論技術與可塑性《聲夢》略勝一籌,這不是TVB與否的問題。未來Collar成員要像師兄Mirror單飛寥寥可數,但《聲夢》幾位又唱又跳,假以時日將成大器。《聲生不息》看到炎明熹短時間內進步神速,也慢慢洗去最初負面的印象,真不可看輕年輕人。未來會否做炎粉還言之尚早,但慢慢改觀了。

 


 

壓軸出場炎明熹在《聲生不息》的初登場

 


 

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360秒人生課堂》:三個媽媽.為母則剛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1/

最近TVB播出的《360秒人生課堂》以演講節目自居,可是大部份的演講的技巧、重點、意義欠奉,而是一味賣自己有多慘、節目製造多少感動位,沒想到家人會突然在現場出現,製造驚喜位。儘管演講技巧不太好,但聽聽別人的故事就知道社會上並不友善,戴耀明在街上被認出受到不禮貌的對待。戴耀明在演講提到他未帶過媽媽回電視城,在這個節目譚俊彥帶了伯母到電視城與參與節目,嚇到當事人摔了一跤。看到八旬的戴媽媽在節目希望兒子得獎,又戲稱不想看到兒子演壞人的角色,看到媽媽對兒子與期望,除了想他成家立室外還希望有成就。

 


 


做綠葉演員也有敬業樂業的,例如同集坐在點評區的許思敏(《愛回家》裡的群姐,最初她入行就是拍ETV)。戴耀明在九十年代入行,最初是亞視藝員、後來到無線轉眼二十多年,綠葉演員並不可恥,主角再好也要綠葉陪襯。譚俊彥貴為視帝對他的朋友無白鴿眼與架子,在娛樂圈多年戴耀明遇過不太友善的人,媒體拿他與佘詩曼的事炒作。對戴的印象就是一直演黑社會、壞人、強姦犯的角色,在TVB有不少綠葉演員也被定型。看到戴媽媽的親和力,對兒子的支持與風趣幽默,展現老一輩人的謙遜。縱然戴耀明不是靚仔,演講夾雜故事道來廿幾年的演藝路,TVB好應該珍惜賣命的同僚,給予他們發展的機會。

 


 


2/

除了戴媽媽外,郭玥彤(Celia)與黃醫生(Stephenie)的人生經歷也體現到為人母、為人太太的剛強與幸福。先講Celia 的故事,她以o靚模出身拍過寫真集,一出道得到胡耀輝導演的賞識就拍了情色片《一路向西》,然後與該集的嘉賓應昌佑拍過《喜愛夜蒲》,當時做o靚模予人一種「波大無腦」的形象,周秀娜出道一直受到質疑她低學歷、騷手弄姿、袒胸露臂,o靚模就是私影,為錢上位的人。對於Celia的出身就有這種偏見,加上她在這些電影都是與男主角有性感親密戲與大尺度的裸露,她在拍《一路向西》時就曾經哭過,感到自責但終歸也要完成電影,要做好演員的責任。o靚模再加上脫星(三級片)的標籤,對她個人在戀愛、婚後育兒都有外在的影響。有人用從良去形容她、有人認為她是不三不四的女人,人到三十中,她走上這個節目坦誠道出她要重新出發,打破外人的偏見。

 


 


在Celia的演講中提到她前男友的家人如何對她,在家長群組被人嘲弄,或者說者無心,脫星也是一份職業,舒淇就是一脫成名到轉型的女星,也沒有人計較她的出身。香港社會對女人是不公平的,以前淫照事件錯不在相中人,例如陳文媛低調的生活與圈外人拍拖被大肆報導,而關注點總是要重提往事。我喜歡Celia說出她的經歷,男演員拍三級片沒大不了,但女性就要被物化就是不公平,令人無奈的是他們的另一半也被形容為「接貨」。男歡女愛、拍電影實現演員夢並不可恥,昔日的艷星奇女子狄娜(已故)、邵音音一樣受到尊重,狄娜有香江才女之稱。為什麼現在香港人看人反而多了框架與獵奇?Celia在演藝圈多年未算有成就,在演講中她提到得到女兒的讚賞化解了她的心結,現在她婚姻美滿,家庭和諧,在家人的支持下再踏上追夢的路。

 


 


3/

專科醫生Stephenie與從事金融業的丈夫結婚,一家四口樂也融融,生活美滿。上天愛作弄人,給了他們一個中度自閉症的兒子,認知能力只有3、4歲。由得知兒子的殘疾對他們一家由晴天霹靂到接受。帶兒子做訓練,然而評估他要讀智障學校,一時接受不了。他們相信兒子有意識,身為醫生的Stephenie更一度辭職照護兒子,隨著兒子成長要面臨考驗。有一次兒子在私人會所當眾大便,第一個反應是怕別人放上網公審,當下最重要是與場地的人員道歉,清理場地,在這件事後她感到徬惶無助,兒子以後生活上有其它的未知,他也要一個人面對。事後她丈夫開解她,現在Stephenie在診所工作,兒子在特殊學校上學,學會自理。既然無法處理的事就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在這個分享看到Stephenie一家人也很努力接納兒子,怕他會受傷害。最初不打算請兒子一同上電視,節目組炮製了驚喜給她,兒子很乖、很帥、一點也不失態。

 


 


在這個分享令我感到無奈的是為什麼外界的目光會影響我們,社會上對不解的事情製造了分歧,例如疫下沒戴口罩的人,他們是不是有意?為什麼我們會怕俾人公審?幾年前曾經有個伯伯失禁,一褲子都是大便,但旁人只顧拍照與取笑,直到有有心人買褲子給伯伯更換方知對方有腦退化。我們帶住主觀思想就假定了別人是有問題,而沒有體恤別人的需要就做了判官。Stephenie的分享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香港政府、社會如何支援這些家庭,又如何教育市民認識有需要的人,看到別人受苦、需要幫助時不如先放下手機,少些上網打卡、公審、製造網暴。在三個媽媽的故事,都體現了為母則剛的意志,Stephenie的分享賺人熱淚,有些事情看來是徒勞無功但默默起了作用。

 


 


【給電視節目的片言隻語-1】


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文革再現:寫文章對得起天地良心

 寫了一篇關於對香港音樂與綜藝節目的看法,放在網上供人傳閱。別人的喜惡,我不能改變,但香港地現在的討論也變得無意義,從裡到外只有別人想看到的恭維與大眾想要的聲音。看一個節目引來不少外界的標籤與難聽的說話,根本無人在意文章的內容,有多少的心機與投入。香港人有一句說話,認真就輸了,完全體會到這一點。想不到看電視,談一下本地的事情也會節外生枝。


不過食得咸魚抵得喝,對本人也是一種試練,在情緒、情商方面學習用平常心看待。香港可以談的事情不多了,每個人也有傷口,難道你以為我沒有嗎?沒有煩心事嗎?你以為的很得閒寫文章作某個電視台的打手嗎?說實話看什麼節目、用什麼渠道看也與人無尤,寫文章只因兩個字,覺得重要,有東西要抒發就寫,言論自由的空間已經不多,還要面對其它網絡空間的審查。事緣是別人看完我的文章(不知他有沒有看),然後在另一個平台看到我和網友的對話截圖,放上群組公審。我想告訴你,你只是懦夫 COWARD!你可以憎我,但不需要利用群眾壓力對異見者施行網暴。我也沒在意別人的言論,畢竟明知道話題偏向敏感,但就因著重要與熱愛才會與人分享自己的看法,網暴對我來說只是不痛不癢,當然也會有不太好的感覺。可以做的是不回應,不回應不是示弱,而是公道自在人心。說實話人家跟朋友對話又關你屁事?


尊重兩個字,是今時今日的香港難覓。各種群組分顏色,我覺得我們應該是以人為本的人,無論是那個顏色也是受罪的人。網絡上就是同溫層聚集的地方,對不喜歡的意見與人一沉百踩。個人對寫文章方面一路有很多個人的質疑,寫東西又不能改變社會,寫出來又未必有人看,但這次突如其來的網暴告訴我必須要寫下去,為了讓自己舒心,為了記錄重要的事情,為了做自己。早前在報章看了一篇講網絡同溫層的文章,值得分享一下。

 


 


這幾年香港的音樂界,電視界也有衛兵,我可以理解是情緒上的宣洩,不過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只是當寫到這些事也受到壓力時,心裡就更無奈,但又知道不可以被打敗。寫文章總會有人討厭你,有人說你是垃圾、打手云云,有人會質疑你為乜?在網絡世界即使今次碰不上,可能會有下次,我希望各位明白到所有東西不是必然的,不需要以傷害人的手段作加害者。


我會繼續寫下去,不會理會外面的聲音。喜惡與否,悉隨尊便。我,對得起天地良心。


【《聲生不息》#2】大家也是香港樂壇:《聲生不息》與《Chill Club》不存世代之爭

 一講《聲生不息》一定會惹來負評,特別是TVB是原罪,是老派要入棺材的流行曲,總要有人做醜人,要罵要屌要幹就來吧。看到很多KOL爭著來評價兩個台同時間的音樂節目,從八至十年前開始香港就捲入二元對立的模式,然後發展到各層面,食飯、消費、連帶看電視、評價歌手也要分門別類。在社交網絡、討論區一面倒罵《聲生不息》有多老土、罵參加的港星,曾比特(Mike)是受靶的一位,第一集節目上架後內地人讚Mike演繹的《初戀》又可愛有驚喜,炎明熹登上內地大舞台也很有水準,當然她的《蜚蜚》不能與已故的原唱陳僖儀相提並論,假以時日Gigi必成大器,一點也不失禮。《聲生不息》與《Chill Club》的頒獎禮差不多同時間播映,電視界少有出現大show,終於再不用看無聊的遊戲節目了,自然引起討論。令人痛心的是KOL們又開始分派,一個老人派、一個流行文化派,對一個台褒,一個台貶,而不是想如何壯大廣東歌樂壇的餅與傳播性。 


1/《聲生不息》

《聲生不息》播出後內地的意見也讚有彈的,也是離不開節目選曲老土與沒了林夕與Wyman的訪問與介紹。在這個節目令筆者反感的是它背後有政治色彩、其次是將粵語歌、廣東歌淪為港樂(港樂在香港是管弦樂團的代名詞)、傳奇國貨四個字難聽過粗口,三是有林曉峰的加入,不三不四。除此以外參與的歌手也頗吸引的,至少有心帶年輕歌手體驗大舞台,中港的選秀節目的新知舊雨集合在一起,有來至《超女》、《快女》、《全民造星2》《明日之聲》、《聲夢傳奇》與《中國好聲音》的代表,無論是內地方面還是香港也是給年青人機會的。有部份歌手的母語不是廣東話也試著唱,如第一期單依純的《愛與痛的邊緣》不俗,看了部份歌手的演唱,有個別頗為喜歡的,如周筆暢的《夕陽醉了》(原唱張學友)、劉惜君的《執迷不悔》(原唱王菲》。

 



 





內地稱香港音樂為港樂,某個角度可以講到內地人何言以公元1984的網名在社交網撰寫音樂文章,其後集結成《夜話港樂》一書。節目組找了朱耀偉教授、鄭國江、做了資料搜集介紹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是有心的。在本地做音樂、流行文化研究的學人寥寥可數,這種研究很容易因個人喜好而淪為圍爐取暖。香港音樂是內地人對流行音樂的啟蒙,改革開放後對港貨的渴求、翻版CD、春晚的登場、盛載他們成長、對香港文化的接觸,例如他們在CCTV電影台看港片。香港音樂傳到外省,第二集的《聲生不息》葉蒨文會唱《珍重》,在賈樟柯的電影《山河故人》當中作為電影的插曲。好歌聽不厭,《聲生不息》不只是做俾內地人看的,而是兩地的互補,首先香港任何一個電視台也沒能力舉辦大show,可以說參與的藝人貪財,但內地製作的水平早就超越香港。作為藝人要對舞台有野心,娛樂圈花無百日紅,為自己找出路天經地義。至於什麼騎劫什麼歌也不用大驚小怪,《海闊天空》在你心目是什麼,見山就是山,其它人是改變不到的。

 


 


香港流行曲能夠在七十年代許冠傑發展到今日靠的是一代一代人承傳下去,到現在唱片公司仍然不斷出復刻版的唱片,而且有炒價。難道我們又會話不思進取?新與舊不是對立,看到眾多評語、留言話一個台回望老時代,沒未來、一個台有青春活力,將兩個節目放在一起討論攻擊,感到煩厭。在《聲生不息》有人看到老香港的歌,有人看到前輩與後輩的合作,曾比特在第一集拿下第一名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唱舊歌不是罪,重要的是賦予新的意義與可能性,做人要飲水思源。《聲生不息》是一個粵語歌的演唱會而已,看《聲生不息》不代表是老餅,可以兩個台也關心,令人不惑的是又要支持香港樂壇但看到曾比特與炎明熹衝出香港又要杯葛與出現口舌之爭,又要支持香港樂壇又要柴台。兩個電視台的節目也是香港樂壇,對觀眾來說那邊適合自己就看那一邊,每個人也有選擇權。

 



 


姜濤曾經在演唱會唱《浪子心聲》、《分分鐘需要你》,難道我們又會話姜B是死老野?就連姜濤也說有責任將老一輩的精神延續下去,現在有年輕人參加綜藝推廣好聽的歌,revisit、reinmagine一下,把握世代交替傳承的機會。在網絡輿情與個別人士帶風向下,對個別電視台的嘲諷也習以為常,無理謾罵只會阻礙香港樂壇的多樣性。難道今日聽古典音樂就要鞭屍?音樂只有好與壞,即使古典樂章也不是一成不變,後人變奏再重組再賦予新的意義。像達明一派寫下《十個救火的少年》,幾十年後C All Star以《集合吧地球保衛隊》回應,甚至粵劇新秀郭啟輝以新曲譜撰。既然是有意義的東西就會流傳下去,其實唱舊歌、看舊戲不是一味懷舊,而是向前人學習,音樂與創作都要積累知識與修養,像霑叔一代人擅唐詩宋詞入詞、同時又有鬼馬的曲詞。近幾年林家謙的創作帶動香港樂壇,讓人看到有希望。所以謾罵之前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雙標。  【南音版】十個救火的少年


2/Chill Club

至於Chill Club的頒獎禮,坦然是有點失望的,首先全晚出現蝦碌場面,陳蕾的耳機電池移位演出受到影響,但憑大心臟撐住而成功執生。(支持仙女覆桌),許廷鏗演出時出現工作人員的聲音。電視台開台五年做直播總是有不足之處,進步包容也有個限度的。看了部份表演片段一片祥和,歌手crossover演出像一個嘉年華,仙女加上尺八的跨界演出也別出心裁。外間一片恭維讚好,什麼尊重歌手、尊重音樂、改朝換代用來抨擊對家的節目。

 



 


坦白講,有些說話未免掃興,但電視台的頒獎禮也只是一場遊戲一場秀,據雷深如(J.Arie)表示由於她的歌未能過審,所以沒法參加這項樂壇盛事。本身這個樂壇就有了門檻,稍為寫一些偏鋒的歌就排除在外,有些歌手的信息不能夠在舞台上表達出來,所以更要大力支持與關注被遺忘的歌手。903與Chill Club相對給獨立音樂人與歌手機會,如per se、Kendy Suen、樂隊也有機會上節目crossover,Chill Club歡迎J Arie上節目,又在頒獎禮上有《Black Mirror》與Mirror的合作是自嘲與有玩味的。不過節目收視證明了viu的節目是小圈子,沒留意香港樂壇的人,不聽電台,如何吸引不聽流行曲的人去看這個節目也是一個問題,而不是在網上圍爐取暖,製造同溫層的迴音室效應就算。

 


 


在這一場秀,看得最多是恭維的說話,但一個頒獎禮十首歌有五首也是Mirror與在內成員的歌,十首歌曲全都是男性,未必偏頗。32個獎項有11個獎項由viutv旗下藝人奪得,與以前TVB跟四大唱片公司交惡時期時頒給自家星夢藝人與英皇分獎的手法,又有什麼分別?除了女歌手獎外,女性在頒獎禮不留下一點血脈。Chill Club要修改投票的方法防止種票,對Mirror來說全香港有幾萬人投票也不算是天團,數字是很虛的東西,所以更加要努力。每次他們演出後討論區總有人捉他們的舞姿、唱功不穩妥,新歌宣傳各方面抄襲之類,到底怎樣做好香港音樂依然是長遠的問題,要靠很多方面可持續發展,將它轉化為資本。如樹妮妮所講飲多D水,睇多D書先有用。新與舊從來也不是對立,一樣有老人愛mirror,一樣有後生仔女愛王菲、憶蓮、慧嫻、梅姐、莎莉,這不應該是世代之爭,亦不應該有爭拗的空間。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煽動文字罪的第一滴血:快必(譚得志)

 快必(譚得志)因11項罪名(包括7項煽動文字罪)被重囚40個月,自20年被拘捕還押以來終定下刑期,即使有刑期也不代表安心。緊接還有初選案,只有等寂寞到夜深。反修例事件以來也有好幾位藝人捲入官司,如何韻詩、黃耀明、莊正、王宗堯,後兩者的案件還未開審。慢必(陳志全)與快必是難兄難弟,由商台開咪報交通到新城做主持人,曾經客串拍過幾部電影,最為人熟悉是在亞視主持《一級奸巴爹》。由影視圈、電台界到政圈,形影不離。在初選案中陳志全還押多時得到保釋的機會,在保釋期間慢必結婚了,恭喜,祝他在亂流下平安。而快必涉案眾多,法庭一直不准保釋。快必在犯人欄叫他媽媽要活得長命等他歸來,可哀想那個不想家人擔心的畫面。


明報-2022年4月



今時今日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人所共知,不去記住一些人,一些事就怕以後不能記,趁可以做的時候,就留個紀錄。在世界上有不少從藝到從政的人,現在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美國總統列根,香港也有幾位轉跑道的藝人,如天天在《愛回家》出現的劉丹(劉慶基)曾任西貢區區議員,曾代表自由黨參選立法會、曾經同黨的有周梁淑怡(香港電視界上曾任三間電視台高層)、方國珊在任區議員,屢次參選立法會無功而回,還有任葆琳曾任區議員。


2012年立法會選舉快必有為同伴慢必與袁彌明助選,袁彌明被稱為敢言的港姐,她在選舉排在慢必名單後面送了他入議會,當時為了參選而放棄美籍。其後袁彌明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一彌明生活百貨,後來上市。隨著反修例事件,她目前現居美國。快必曾經參選過兩屆區議會選舉與立法會選舉,都是再三落敗。要分析落敗原因要講到公關與形象的問題,即使落敗快必依然頻頻落區,成為了警方的狙擊對象。在法庭文件紀錄了他講了多少了光時口號,在疫情下落區開街站也是自投羅網。政府當時免得政治紛爭與處理疫情的情緒蔓延,採取殺雞取卵的策略。隨著《國安法》在20年年中生效,再加上初選的種種,快必被捕的原因是他出位與搶口,政權要將尖銳的聲音掃除,以致今日無人能夠發聲的局面。


快必的案件就是政治檢控,政府將1938年的法例翻箱倒籠翻出來,翻查資料九十年代廢除這條罪的議案被否決,留下禍根。而快必是法例生效八十幾年來的第一滴血由選民力量到人民力量,蕭生與毓民間的爭議與分裂,對人力不算有太多好感。而後來人力與蕭生與熱血公民又起衝突,快必必到之處必有口舌之爭,然而今日香港再沒有分裂的本錢,昔日的老泛民成階下囚,只能哀矜勿喜。在這次判決《國安法》主理法官陳廣池在判詞裡提到幾點也頗為認同,第一是他的言論粗鄙惡俗,不似基督徒的言行,XX死全家,粗口爛舌,個人最深印象是他問一位老婦仲有無月經到,是侮辱性的。對快必的不爽也是停留在口德方面的,他在社會參與與關注度方面也有借鏡之處。例如他作為基督徒成立的路小教會支持同志平權,開辟了與主流教會不同的路,又例如教會參與社會運動其中,做到與人同行。快必就好像一塊臭豆腐,在行為上莽撞,欠缺冷靜,但事實上又只有他有義憤。昔日政敵也放下仇恨,為他抱不平。

 

文匯報 2022年4月

 


在判詞當中,法官大人提出快必入立法會是為了私利,要推廣政治理念。那我想問法官大人現在完善後的立法會民建聯是第一大黨,又何嘗不是推廣政治理念?政府向公眾推廣愛國者治港又是不是推廣政治理念?入立法會是要經地區直選投票,現在新選舉制度下有篩選審查,根本入不到,入立法會做代議士就是要受薪,打工受薪、天經地義。又何來爭取入立法會反政府的說法?政府做的每件事不一定是對,法例要通過修訂、辯論,市民有權監察議員的表現。法律訂明只要合資格就能夠參選議員,奈何人大與政府修改了整個選舉框架。在2021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只有三成投票率,其中廢票率是歷屆之冠。可見市民用腳投票,行使不表達的自由。


這幾日說時遲那時快,又有一位在公民社會擔綱要職的老學者離開香港避秦。記者剛剛開完會員大會,在五月尾將會得出是否解散的決定。記協主席陳朗昇在訪問表達了憂慮,李家超認為不用捍衛新聞自由,因為新聞自由已經存在。短短兩年多,香港變天,學者在報上撰文要戴頭盔。表明不打針就是煽動罪,生活處處碰壁,然後移居的人又在網上開戰。今日寫快必也是為了留個記錄,有些報導成為歷史記錄,趁著李家超未來臨的時候在狹縫中保存記憶。


快必,頂撚住啊。

 

同場加映2000年五月劉丹(劉慶基)落區為立法會選舉拉票 。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家長的兩難:學生哥的疫下生活

 最近DSE開考,學生哥們辛苦了。19年升中四的學生甫開學迎來社會事件,擾擾釀釀迎來20年頭的武漢肺炎,停課、網課、停課,無限輪迴。這幾年DSE考生的校園生活被疫症剝奪,打開一些學校的網課時間表竟然由早上8點上課至3點,堪比上班族。並不是每個家庭也有資源與空間給子女作網課,家裡的環境既私密又容易心散,上網課又要開攝像頭,家中情況一目了然又尷尬。有段時間能夠回校上課,放學後學生又要趕回家中上Zoom堂,這世代的學子錯過了他們最青春、最美好的校園生活。


當然對於老師也一樣辛苦,要照顧跨境學生、本地學生的心理、老師面對新常態又要被逼針、政治事件的介入還有教學上的阻滯,背後有千萬樣事情要兼顧,然後開學復課還有繁複的行政。三月暑假,八月中學期完結,九月又復課,相當影響教育界的新陳代謝與請人的程序。不過再沒有良心組織說上一點話,成年人經常說青年人一代不如一代,說實話這一代年青人的成長滿途荊棘,小學到中學都面對香港社運、政治上動盪的年代。例如考DSE 17歲的青年人,7歲就面對反國教,9歲就有佔領運動,14歲就遇上反修例運動,現在疫情再加上社會倒退,面對排山倒海的事情未有停止,所以我們沒資格批評年青人,倒要花心思體諒。

 


 




為什麼最近有好幾宗青少年罪案,打劫、販毒、原因是世態炎涼,令人心痛的是反修例事件後有些學校不再容許學生談政治,他們要面對同學的缺席、家庭與社會環境帶來的負面情緒,還有對於離留的兩難,五味紛陳。有些孩童的暑期活動就是去打針,家長看到幼童死亡,驚惶失措。有些歐洲國家如瑞典沒對兒童開放接種疫苗,英國沒強制接種。外地染疫的學童最多是休息幾天再上學,香港由最初接種疫苗的年齡的5歲調低到3歲。最新消息是連幼稚園全日班因為要「堂食」的緣故而要打針,將責任推給雙職家長。一個三月中的提早暑假已經令到家長很煩惱,小朋友的運動量下降,心智渙散,到一開學迎來各種學校的關心、詢問、社會上無形的逼針壓力與威脅論,也是讓人置於疲於奔命當中。無針的學生不能上課外活動,就是香港獨有的種姓制度,剝削公平學習的機會。但沒有大型的機構與家長組織能夠反對差別待遇,在媒體上也不見得有多關心與體恤學生的需要。醫學專家隨便拿兒童試藥,有份製造疫症的恐慌。


疫情絕對是無情浪,暫時慶幸的是無針的學生尚且能上學,不似得成年人隨時因無針而被解僱。即使染疫的人也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有銀行解僱了一位準上班族,將他原先得到的工作崗位轉手給他人。在討論區上的家長談起子女是否打針的問題,大部份家長也是尊重子女的決定的,即使全級打滿一定的百份比就能全面面授,但也無需強求去打。只要多人企硬政策就會有所改變,學生上全日面授與半日的差異不大,只是全日課堂多了午膳時空。一點多放學跟三點放學差別不大。而一點放學不代表不用補課,對小學生來說早點放學回家做功課,做完看卡通片才是有童年的生活。雖然打針與否由家長決定,但學校亦會因學生無針而分隔學生,聽從所謂專家的叮囑。大學生拒針被剝奪上學的權利,一定要確保中小學生的基礎教育的平等。十多歲的年輕人就要感受疫苗的歧視,世間的人情冷暧,是令人心痛的。然而大人連自己也救不了,更遑論救救孩子。希望孩子們畢業前也可以除罩看同學的真面孔,與同學建立關係。

 


 


港大公共衛生系推算六月會有第六波疫情,對未來的事難預計了,最初也不會有人估到第五波死了九千人,有百多萬人上報受感染。新加坡宣佈即將解除大部份防疫措施,香港從沒訂下一個時間表。政府寧願花時間谷針也不打算做疫後的重建與應對第六波,在復活節稍為多人出街就責怪抗疫疲勞,花時間搞小動作、給醫方施壓,打針未必會死,但對家屬與患者來說是豪賭生命,未打針先煩死、嚇死、貪生怕死。香港的學校也應該效法外國讓有病的學生停課幾日,方能跟上國際步伐。

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人吃人的社會:生前死後意難平 防疫放寬假開心

 萬眾期待的421來到,防疫措施終於放寬,對於已打第一針的九成人士影響不大,由五月開始進入二針時代,六月後是打足三針。康復者也迎來短暫免針的康復碼,可以外出行使自由的權利。在香港今日不知聽日事的時候,市面上迎來詭異的假象,戴上電子腳鐐尋開心,尋回生活的樂趣,可以堂食、看電影、做運動。有些人嘗不到防疫措施解封帶來的快感,無針者、老人院的長者仍困在逼針的惡夢當中,無奈的是社會是人吃人的,打了針願意使用安心出行的人自然有條件滿足出行的權利,根本無須理會別人,正所謂過海就是神仙,今日不去玩,明日不能去玩。


曾經大家都是在金鐘地鐵站等車的人,一上到車就沒責任為別人去想,曾經大家都說是不打針的人,結果妥協了。為工作、為娛樂,開始做幫兇,開始叫身邊堅持的人妥協,甚至遠離他們。在社會上再沒有人為無針者發聲,無論是弱勢的老弱殘,如今只有被逼等待接種疫苗。不想渲染悲情或者是情緒勒索,從來打針與否也是個人選擇,然而疫苗通行證與政府的防疫措施是活生生的歧視。比起最近電視劇塗啡面的爭議,疫苗歧視才是當前最優先的問題,然而法庭、平機會都沒有為任何人發聲。






早前年輕人經營的茶檔因發表對疫苗不利的言論,兩位二十出頭的少女因煽動罪被捕。對於無針的人他們被社會遺忘,有沒有防寬措施都與他們無尤。最不開心的是有人會話你是杞人憂天,疫苗沒有想像中恐怖,打了不一定會死。打與不打都是玩命之人,問題是老弱殘,既然打與不打也沒大影響就要尊重他人的選擇權。今日的香港就像一個平行時空,有人開心去玩,有人被社會淘汰、邊緣化,堅持兩個字講就容易,從很多方面也看到是個笑話。不打疫苗的人被政府剝削為no skate,一旦妥協了三、四、五針滾滾來。最近某老牌影星帶母親去驗抗體是否適合打第四針,醫生也不敢說應不應該,應該是醫生專業之恥。全世界都有逼針,但為什麼我們要妥協?為什麼不能質疑,不能為自己發聲,不能夠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不能夠身體自主?


在疫情期間政府無意疏導排解市民的怨氣,生者與死者都是被玩的人,都是「躺平」的人。最近疫情緩和加大谷針力度、那邊廂死者家屬連最後一面也看不到,死後不能夠辦體面的告別禮。有一段時間棺木不夠,有機構趕製環保棺,最近棺木方面穩定下來。可是還有千多具遺體未及處理,殯葬設施排期至下月,正宗不得善終。殮房爆滿,屍體包裹放在臨時的貨櫃,在討論區有對父子的對話看得淚目,長輩逝世,年輕一輩的顧慮阿爺生前與死後的事情,是充滿哀思的,死後還要面對種種的事情。父親告訴兒子:不要問,不要想就會舒服起來。對香港的事情何嘗不是不要問,不要想。掩耳盜鈴、背後是沒空、沒心情傷春悲、沒能力干涉別人的事情了。

 


 


疫情受控、防疫措施解封,不過精神健康也很重要,政府必須向死者做點事情,例如是一場集各宗教的法事,而不是網上說了算那種。為死者穿一日素服,為他們立碑,對於生者這段時間政治壓逼連連再加上防疫,不能夠責怪別人去玩,去吃飯。不過也應該想想沒打針的朋友,一同爭取對疫苗通行證拆牆鬆綁,而不是隨它一直玩到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無底洞。五月底前打完第二針三個月後的人要打第三針才滿足疫苗通行證的要求。措施的放寬只是下一輪逼針前的狂歡,可以去玩不是理所當然,只是前面有人負肩前行,無形中也是選擇妥協而已。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聲生不息#1】寫在《聲生不息》前一省港藝人的合作早有前科

 《聲生不息》即將播出,首先要講不願意看到的事實,這檔節目由中聯辦與國家廣電總局協辦作為香港回歸二十五週年的盛事。好地地一個歌唱節目蒙上了政治色彩,到加上參與的歌手在自我介紹時提到來至中國香港,對香港人來說一定是「哽耳」。在討論區上有人談起其實都幾慘,新人季後的第二年就拉上內地參與綜藝,猶記得節目最初海選參與的歌手時,有林二汶、吳業坤、泳兒、AGA等人報名,在時下的政治氣氛下誰上內地就一定被視作賊也。看看大灣區哥哥一路被恥笑,容祖兒身上有多少標籤、對鄧紫棋的評價云云。這次年輕一輩的歌手曾比特與炎明熹參與內地的節目,只要不作出太過份的表態,基本上也可以接受。






炎明熹本是內地人,是香港的雙非兒童,對她的爭議不大,更何況是TVB自家選秀節目的冠軍,亦是香港年輕的新星。最近她迎來十七歲生日,有關係者找來中國女排的前國手跟她慶生。儘管年輕人的主流聲音在關注男團女團,一談到TVB就會引來批評。不過Mirror/Collar在港也會變成政權的工具,例如電視台為了表忠將mirror放進立法會選舉的文宣當中,又例如去年年底的除夕晚會作谷針大使,傳聞七一他們也會參加晚會。一路上不少人希望與以為Mirror是某個立場,而男團的風氣引起了立法會議員的注意,提議他們回內地參加節目,走出香港。要做亞洲第一談何容易,內地也有男團,當跳舞與歌藝都未達標,Mirror去到內地又有什麼技倆?而他們回內地發展會引起本地粉絲的反彈,進退兩難。所以為他們好就留在香港,再坐一會。


歌手應不應該回內地發展也要看人緣與機遇,林二汶、Robynn and Kendy(已拆夥)、新晉歌手李妍,她們都參加過內地的選秀節目。選秀節目提供了一個平台,但在當時紅不起就沒法子,回到香港孫曉賢與李妍經過浸淫與歷練在個人的音樂上走進了另一個階段。再加上內地對香港藝人的背景審查,所以現在能夠北上的都是很乖巧與健康的。在《聲生不息》的十六個音樂單位,涵蓋老中青,林子祥、葉蒨文一代老人、楊千嬅、李克勤、李玟稍年輕的六、七十後、再加上周筆暢、劉惜君的八十後,然後到炎明熹的千禧後。參與的港星近年長居內地謀生,比較見外的是林曉峰一躍成為歌手,是最為老尷的一位。


事實上內地人對港樂的印象開始陌生,他們未必認識新一輩歌手,廣東的可能會搜過mirror與《全民造星》,早期viutv開通微博。要講到內地人對港樂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容祖兒、楊千嬅、陳奕迅、謝霆鋒這代人。節目頭兩集的選曲早就曝光,大部份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歌,那千禧年、近十年又有什麼出色、反映香港當下、時代的港樂,恐怕有都不能夠進內地市場。最近節目的主題曲《好歌獻給你》首播,相當老氣,在芒果TV看節目前期找了不少粵語歌的創作人、填詞人訪問,節目組在考古方面花了功夫,但問題在於除了舊曲新唱外,還有什麼新的體會與價值。聽者又是否有心聽老歌,如何將老歌與新一代連結,將會是節目的課題。

 


 


大廣東樂壇一直也存在

在香港人心目中一聽到大灣區就會嗤之以鼻,但我們的生活、飲食、習俗、粵語粵樂也離不開大廣東的概念,所有事物一扣上政治就失去樂趣。大廣東藝術圈的起源來至粵劇,任姐未來港前在廣州的全女班劇團任女小生,她崇拜文武生桂名揚。又例如編劇南海十三郎、導演楚原、紅線女都是由廣州來港。多年來省港伶人也有民間的交流,最近兩地伶人合作了抗疫的歌曲。內地經歷了戰亂、大逃港、所以戰後香港開始在六十年代出現廣東歌,例如粵語片的主題曲,黃霑曾經為電影創作過《不褪色的玫瑰》。漸漸七十年代許冠杰的出現將生活化的歌詞寫入曲中,八十年代的港樂參照歐西與日本的音樂改編,梅姐《壞女孩》一碟幾乎都是改編歌(山口百惠、Madonna)、哥哥、陳百強、譚詠麟、羅文最為光輝,九十年代四大天王各有喜好。千禧年有流行青春組合,Twins、Cookies,陳奕迅與古巨基、容祖兒與謝安琪互相競爭。


2010年後的港樂仿如真空,2010-2019演變了另一個局面,有些人不再聽港樂,直到男團、林家謙、陳蕾的出現,在現在萬馬齊喑的環境下香港的流行音樂轉化成時局的安慰劑。回到大廣東樂壇方面,這次參加《聲生不息》的兩位女歌手周筆暢與劉惜君都是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出身、深圳成長,所以二人對港樂有一定的認識。二人都是湖南衛視選秀節目《超級女聲》與《快樂女聲》出身,周筆暢當時跟李宇春兩強相爭,現在在國內樂壇也算得上是有位置的人。在十幾年前周筆暢曾經加入金牌大風唱片公司,亦在香港開過演唱會,個人亦有幾首粵語歌曲。劉惜君,09年《快樂女聲》第五名,當時她是廣州賽區的人氣選手,曾出版過廣東歌的翻唱專輯。選秀後不算太出名,間中亮相國內的綜藝,是一把靚聲。在這個節目最期待是她們兩個的出現,香港人對內地歌手的了解不算很多,周筆暢在香港的市場也不算討好,所以對她們的事業也有幫助的。


 


廣州的樂壇對香港是比較少接觸與冷門,前幾年viutv曾經播放《粵語好聲音》,前身是咪王爭霸,每集都有香港歌手上去做嘉賓點評,主持人馮博是加拿大回流廣州的歌手,曾推出兩張唱片。節目中有參賽選手不乏來至星海音樂學校的畢業生,在羊城比較出名的歌手有東山少爺、胡芳芳、講者(Rapper)、Vyan(與側田有合作rap)。他們在廣州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個人也是因講者而知道其它人,講者的歌除了Rap到羊城的生活,歌詞正面,不過近年聽說他們有人事上的問題,就不得而知。講者的歌曲質素也很高,對廣東話關心的人可以聽一下。廣州做音樂也不容易,幾年前的廣東話風波,廣州的學生不太會說粵語,就更難推廣。香港歌手的廣東歌能夠北上,在當地電台播放,而沒有南下。

 


 


幸運的人如張敬軒、陳蕾在香港打拼多年終於得到認同,上升到一定的位置。查實張敬軒未來香港發展前在當地是獨當一面,有發過唱片的歌手。陳蕾就是從亞視出發,在香港上上落落,差點住滿七年拿身份證但臨門一腳放棄,在香港經歷高高低低,終於捱到出頭,融入香港的生活,二人在生活、在語境上也成為真正的香港人,創作本土的歌。張敬軒買下錄音室福澤後人,所以有些事情不用區分內地人還是香港人,只要認同香港的就是香港人。在《聲生不息》最希望的是年輕人得到鼓勵,不分立場。有些香港藝人如陳偉霆、劉愷威在香港事業運滯,回到內地拼個幾年風生水起,那裡有機會就要爭取,方為香港精神。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懲罰弱勢:社保系統不應視作獵巫機器

 谷針的新聞與消息此起彼落,有時看得太多這種新聞自然情緒低落,每個人在打針與否都要作出選擇與承擔可能會出現的後果。外國政府如馬拉、英國、歐洲放寬疫苗通行證的門檻,韓國每天幾萬人感染只餘口罩令未除,一般的禁令與通行恢復正常。外國甚少再提谷針事宜,唯獨香港如平行時空每週提,天天提,問題天天都多,Bilibala。這邊廂的醫生在四月中要全民強檢,那邊廂的專家提議要在冬季前打第五針,現在第四針已經開打,供60歲以上與及免疫力弱人士接種。在醫學界對打第四針存有不同的意見,一般人不需要打到第四針。到底他們背後的龍與鳳只有他們才知曉。


隨著疫情緩和,牛鬼蛇神稍為空閒就來谷針,政府谷針最主要是眼見第一針接種率長鋸於92%,極緩慢增長,於是想出屎橋向弱勢的人士埋手,老人院裡沒認知能力的院友。他們的家屬只能作無聲的反抗,有些人認命自知民不與官鬥,有些人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守護自己的家人。現在的香港,一殼眼淚,所謂的自由被剝削,有些老人院竟然開聲不打針不能到大廳看電視與做運動,變相限制無針老人的自由。他們與家人差不多兩年沒見,身體機能退化,然而政府要在五月份拿他們做谷針的犧牲品。即使有人想打官司也難以找到律師。


無針人士無法行使疫苗通行證,他們多多少少在社會上邊緣化自己,成為放浪、被政策、身邊人歧視的份子。即使打了針也不一定開心,沒有人喜歡戴上電子腳鐐與限制人身自由,要記住千萬不能夠習慣。過去香港人太習慣假手於人,雖然寫文章沒法真正改變到社會,但在老人院逼針的事上看到的是自己家人自己救,而不是直接認命。很多事情也是一樣,我們會問點解無人發聲,無人講就自己講,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是孤獨的,但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說下去。


好不容易迎來復課日,430記者會的醫生第一句就叫學生打針、打針、打針。3-11歲已達六成第一針的接種率,從學校的「關心」、家長的「憂心」到學生怕被同學排斥與邊緣化,兩個月有超過一半的小朋友打針。開學在即,政府在學校辦疫苗接種講座,何嘗又不是通過學生向家長施加打針的壓力。由3歲到100歲都面對谷針的困擾,連帶孕婦不打針都要受到醫護的「問候」。事實上社會上太多逼針的例子,多不勝數,有苦只能自己吞下去,從家庭、醫院、工作單位、學校、什麼也有,差在未學到內地那套,不打針不準回家,又有上海人反映他們在方艙隔離陽轉陰後,居委會不容痊癒的人回家。香港人別恥笑內地,皆因他們要向拿社會補助的弱勢開刀。

 


 


香港為了谷針無所無用其極,由聶德權主管的公務員事務局推動的疫苗接種計劃,只有19人在強檢圍封後接受了居家接種,浪費了人力物力。除了大力推行院舍接種外,推行為70歲以上長者與有需要人士展開到户接種。聶德權曾任衛生局、社署署長、食衛局常秘想出登入社保系統與醫健通向長者、長期病患、老弱殘受到資助的人開刀,向他們打電話、發信件鼓勵他們打針。但其實市民不打針不是不負責任,不是傻的、疫苗接種計劃已經一年多,不打針都是有自知之明。現在醫院、診所也不再發疫苗的豁免書,單是看醫生一事都煩到九彩,造成心理壓力與影響日常生活。社保系統應該是保障市民,而不是變成一個懲罰的機制。說不定有一日進化成不打針就沒社會福利的悲歌。拿生果金、傷殘津貼、綜緩、長者生活津貼的市民也是對社會有貢獻過的人。現在卻成為獵巫的工具,平時對市民懶於關心,一下子關心你,並非善類。這就是偽善,當市民是用完即棄的東西。


這邊學校復課外展隊出動到校打針,2-3月接種的學生到期打第二針。局長揚言要針搵人,而不是人搵針,明顯針藥供過於求。要打的、被逼打的都打到八八九九,這屆政府去到最後的任期難得每日在電視上擺脫到林鄭,但擺脫不到谷針帶來的煩惱。聶德權一直有傳是林鄭的頭馬,中央在最後時期不委任政務司司長,明顯是對AO黨的信任不夠。下屆政府的苛政一定猛於虎,網絡安全法、手機號碼的實名認證要在年尾完成登記。三耳局長出動到強硬的措施也想加官進爵,反對強行接種疫苗的聲音雖少,但也要繼續發聲,同行We connect。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過度防疫: 運動員成績受拖累 蘊釀離隊潮

 九月杭州亞運在即,香港的運動員自一月起面對政府場館封閉、柔道隊的主場征作疫苗接種中心一年多,第五波疫情連帶私人道場也要封鎖。運動員除了要面對場地的問題外,還要爭取成績保住精英項目的資助,爭取亞運獎牌是一牌救全家的途徑。最近籃總單方面退出亞洲盃的比賽被指沒諮詢球員就以疫情為由,引起球員的不滿與外界的連珠炮發,終重新申請參賽。在疫情與防疫政策下,考慮到運動員的個人承受能力,男子手球隊放棄參加全運會,欖球總會退出亞錦賽,而香港隊是亞錦賽冠軍隊伍,放棄意味無法爭取世界杯的資格,影響甚大。

另一邊廂四月初桌球代表吳安儀與傅家俊參與世錦賽外圍賽,Marco自患上眼疾與困港兩年無法參加國際賽後,以外卡身份參加外圍賽,既是本賽季第一場比賽亦是最後一個比賽,由落後到追平第十一局,最後決勝局開局不順,對手把握大好機會晉級。不幸的是桌球被剔出亞運項目,自然無法達到政府對精英項目的標準。即使吳安儀曾經是世界一姐、傅家俊的成績有多超卓也好,都難逃桌球項目降為B級精英項目的事實。

Source:SCMP April 2022


在這段時間香港隊在國際賽也有捷報,鄭鐵男在劍擊世青賽u17組別封王。相對來說劍擊需要的空間適合本地發展;體操的黃曉盈在世界盃分站取得平衡木獎牌。隊制運動與冷門的項目在疫情下影響最大。據籃球界的分享,在疫情下場地封閉,學界比賽難以進行,青年組難以銜接上甲組。有部份隊伍有資源出國訓練以提升狀態,如棍網球隊會出國一段日子,但不是每隊也有人力物力。在Viutv節目《一Take過》本地的啦啦隊在欠缺保護墊的公園摸黑練習,欠缺場地、過度防疫將會影響本地體壇的交接,亞運成績不好更會影響運動員生計與後續的青訓計劃。培養運動員需要時間、技術、人才,不是一時三刻能催谷出來。疫下人才培養計劃真空,亞運會成績不好又會有後果,香港體育界雖在東京奧運有成績,但收成期過後面對的是斷層,包括老將退役、傷患、再加上前途的問題。預料會有一波離隊潮,為爭取兩年半後的巴黎奧運門票響起警號。



世界各地同樣面對疫情,但外面的運動員比賽後歸國不需要接受14天的隔離,例如在冬奧後外面一直有各種分站賽、世錦賽緊接舉行,檢測一直也有做,但外國的隔離安排早就放寬。香港運動員寧願在外國逗留也不太願意回港隔離再出發,太影響他們的備戰狀態與情緒。今年是香港回歸25週年,引述《南華早報》的消息,政府打算在桌球賽季完結後繼2017年的回歸20週年活動後再辦一次香港大師賽。2017年奧蘇利雲曾經打出一桿147,最後奪冠。要請各路大師來港首要條件是開放入境,不然多多獎金也無法請人來香港。現在世界各地的比賽大致恢復,新加坡的疫情與香港相差無幾也舉辦了七人欖球賽系列。據說第三季,香港會有欖球盛事,姑且聽住先。隨著4月21日政策的放寬,對運動員要調整狀態、默契度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這段時間肌肉流失再加上心理的因素。


冰雪運動賽季已完 來季仍需努力

在封館期間,冷門項目的運動員是大眾視野下被邊緣化的,各項運動在封館後開始找業界的立法會議員商討,最終換來有條件的開放。正值冰雪賽季,開始有人關心香港的冰雪運動員,短道速滑的朱定文與隋鑫,他們回到國內訓練。但有些項目未必有國內的資源,例如花樣滑冰與冰壺的項目要上冰,要依賴本地的冰場。單靠陸地的體能訓練根本不可行。


剛剛完成花滑世青賽現年18歲的Kahlen Cheung(張綽珈)是在又一城冰場本土訓練出來的選手,她分別代表香港參加過2019年的四大洲錦標賽與三屆世青賽。在本屆賽事以第三十二名完結,在比賽中選取的曲目為《Sweet Dreams》,這首歌是花滑界熱門的選曲之一,Kahlen在三周的菲利普跳失誤,最終以五分之差晉身不到自由滑。自一月封館後Kahlen在公園練習,直到出發愛沙尼亞才有機會上冰。幾年前香港的花滑曾經憑梁懿在世錦賽獲得第十四名,膺香港的最佳成績。花滑選手要晉身世界級別賽事並不容易,目前港隊有二三十位花滑選手,相對比較出名的有男子的黃軍駱(曾參與四大洲的錦標賽)。18歲的Kahlen就讀沙田的英基學校,將會考IB課程投考大學。香港花滑隊教練Craig Heath曾經是全美錦標賽的冠軍,他受聘於太古集團,大部份時間定居香港,亦會出國作溜冰教學,故港隊成員有機會到美國訓練。香港選手能夠完成到整個項目已經達成目標。

 

source:SCMP April 2022

 


在她出發前為《南早》做了一篇訪問講到她如何在心境上調節疫情帶來的衝擊。而她自己也明白18歲未必有太多機會參賽,所以很珍惜比賽與上冰的機會。過去她是香港本地錦標賽的亞軍,這次在愛沙尼亞無緣參與自由滑,她準備的自由滑選曲為《卡門》,或者有一日為香港觀眾而舞吧。而下面的片是Kahlen在世青賽的短曲片段,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轉眼間冰雪賽季進入尾聲,從初代的短道速滑選手的家長要問溜冰場借場地,到現在建立起會所制度,又一城冰場有冰壺、花滑,有主場的選手,冰壺選手更成為駐場的教練,事實上在冰雪運動的培訓香港不算很差,短道隊有內地的前國手執教、花滑隊有美國籍教練、冰壺有加籍教練。冰雪季雖然短暫休假,但對花滑選手要準備來季的新節目、新生活、香港的冰壺隊要建立一支全是本地人要依仗外人的隊伍都需要花心力投入。無論是什麼運動也好,香港人最想要的是自由,當外面的比賽如火如荼,穿梭各地,香港還在搞隔離,不管7日還是14日也是勞民傷財的政策。希望未來在國際性的花滑比賽再看到香港人的面孔吧。Best of Luck.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面譜:眾生百態鄭裕玲(一)--序:我愛鄭裕玲

 鄭裕玲(DoDo Cheng),洋名Carol,生於1957年9月9日,處女座。


《電影人》-盧玉瑩


1975年進入佳藝電視開始銀色旅途,涉獵影視、主持、晚年在電台開咪,縱橫娛樂圈四十餘年。期間她有不少的第一次,第一個上《電影雙週刊》封面、榮獲金馬、金像、TVB視后寶座。小時候看鄭裕玲的作品長大,到現在也看不完了,只能以有限的記憶、觀點分享一下對她的看法。文章以面譜為主題,主要是她演過很多角色,由知性少女、表姐系電影的搞怪鄉下人、專業人士、師奶婦孺、妓女囚犯賭后、應有盡有,相當百變,在她身上幾乎什麼角色都演過,不但發掘出她的喜劇細胞,在她的電影世界裡也有中產形象的投射。在電影裡亦實現了她現實不敢實踐與想像的結婚生仔的角色,由基層婦女到專業人士,要講女性形象、自我認同、女性地位上升,以她為例研究香港女性社會身份的轉變綽綽有餘。






往後繼續搜集資料與繼續添磚加瓦,務求在有趣的作品中提鍊有意義的內容。自小對鄭裕玲也有好感度,可能是出於對有才幹、獨立自主的人的崇拜,即使她拍過不少爛片,依然樂在其中。她的正向、敬業樂業,刻苦耐勞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明星,社會的儀範。


在電影業當旺的時期,她在顛峰時期有九組戲拍,故有鄭九組之稱,在影圈是大姐大人物。在當下DODO姐最大的貢獻是在電台推廣香港的流行文化與年輕偶像,發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精神。除此外偶爾在老東家拍攝綜藝節目、旅遊、問答比賽各方面,是一位全能的藝人。事業得意,情路不太得意,相識交友滿天下,在行內與汪明荃組成聯誼會至八會,是典型女強人的模範。鄭裕玲拍攝的影視作品超過八十部,與不少巨星如林子祥、周潤發組成銀幕情侶。在八十年代鄭裕玲是不少雜誌的Cover Girl與廣告的寵兒,包括旅行社廣告,在903的節目林奕華與Do姐本尊對話搜集了不少《姊妹》雜誌的封面,在當時是時尚的標誌,奠定日後中產市產的定位。由1983年以《花城》獲得金像獎新人獎,終於在90年憑《表姐,你好嘢》獲得影后寶座。





最為人熟知的是她有兩段較長久的戀情,甘國亮與呂方,兩人均拍了超過十年長拖,最後也要分手收場。在Do姐以往的訪問提過甘國亮的見識開啟她的世界,在80年代風靡一時,而呂方則予人一種女尊男卑的感覺,Do姐想自己一個生活就提出了分手。對上一次鄭在電影”出現“,要數到2017年《小男人週記3》以死鬼老婆身份回魂,再數到最後一部電影演出是2002年的《慳錢家族》演縮骨度縮的單身婦Diana假冒一家人參加真人秀比賽;這部片鼓勵香港人馬死落地行,正氣勵志,但又有傳聞指這部戲簽約前後前言不對後語,影響了Do姐參與電影的意興,終成絕作。


在八、九十年代德寶電影公司開啟了中產電影之路,其中與冼杞然合作了好幾部,如《三人世界》系列、《BB30》(與鍾鎮濤合作)、《單身貴族》(與張學友合作)*(過往網誌也寫過好幾篇稚嫩的文章,現在重新疏理一遍)。隨後嘉禾開拍《小男人週記》,於是就有大女人小男人的故事。Do姐的人生中最威水的是代表香港演藝界與英國皇室會面,在2019年她曾經就社會事件在電台感觸落淚。她提到作為提供娛樂的人應該做好自身的責任,所以她自己是個有規律、討厭別人遲到的人,每晚到了某個時刻就要當睡公主。雖已屆六十但Do姐身體健康,骨格精奇,能做出高難度瑜珈動作。在以往的訪問得知她對自己的健康與食量控制得很嚴格,食代餐、這方面不太欣賞,有點病態。


https://www.filmarchive.gov.hk/zh_TW/web/hkfa/rp-tv-film-companies-11.html

(2020年電影資料館曾出版電子刊物回顧德寶電影公司的點滴,冼杞然提到拍三人世界的過程)


相對來說作為年輕一輩人較難看到她以前在TVB的劇集,在成長以來有印象的已經是《男親女愛》的Miss Mo,當時是TVB達到50點收視的處境劇,成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靠著劇集的成功,踩入舞台劇界,成為少數跨界的品牌。到九十年代至千禧年DODO甚少參與電影與電視製作,《男親女愛》的紅起後去了新加坡拍處境劇《DoDo駕到》,是繼沈殿霞的《Living with Lydia》後又一港星衝出香港。在電視上她參演過太多經典的作品,如《網中人》、《警花出更》、《親情》、《流氓大亨》等等,還有大量《歡樂今宵》與綜藝節目,在九十年代主持了一檔節目《鄭裕玲星夜傾情》,其中一集訪問到在泰國避風頭後的梅艷芳,在《梅艷芳》有所翻拍當時的訪問。只能透過有限度的影片了解早期的電視發展。鄭裕玲的電影與電視也值得回顧的,在香港能夠在每個範疇都有成績的藝人不算多,Do姐多勞多得,有天份、機會、幸運加乘,使得她成為實力與專業的公認代表人物。





鄭裕玲自1978年開始在TVB服務,有段時間離開電視圈進軍影壇,在電視界斷斷續續度過三、四十年光景,最令人難忘的是有一年台慶盧海鵬扮鄭欣宜,沈殿霞笑到失禁。現在TVB人才荒,Do姐老了還要項住港姐司儀的雞棚,真是一個時代的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