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讀書好】《運動員的雙行道》一豈只教育一條路?

 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凱璇而歸,大學出招將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奪牌的運動員,「榮譽博士」只是虛榮,有聲音質疑運動員有沒有資格領取,單憑比賽成就就可以功高蓋主?在當下香港阿豬阿狗的落選議員也有政府勳章,正所謂有奶就是娘,大學也要表忠,頒給運動員不會有反對聲音,反正不代表學術的資歷。在運動員回來後特首提出要加強對體育的投入,要求大專院校安排彈性的學制協助運動員讀書與運動作出平衡。在奧運完結後,有運動員退役,其中滑浪風帆代表陳晞文是高材生,會考27分,因比賽錯過高考而獲港大破格取錄,入讀文學院一年級,她曾經休學多年,亦在一次意外切除了脾臟。今年三十歲的她不但完成奧運比賽,同時也成婚與獲港大保留學位,以完成學業。在現在香港的運動員的出身與學歷上,存在兩極的差異,一種是名校生出身,陳晞文、泳隊部份人都在美國留學、她們品學兼優、達到入大學的門檻,屬於精英階層。不會有人質疑大學是不是學店,他們有能力兼顧到學業與體育,發展學術上的平衡線與生涯規劃。





  另一種是本書《運動員的雙行道》(謝傲霜著)(2018年出版)的被訪者,出身寒微,不是讀書的材料卻得到讀大學的機會,一些連最基本英語能力未達標的,以另類途徑讀大學,讀到大學不但吃力而且要靠院校提供的補習課程補底,對循正常途徑入學的同學又是不是公平?在現今大學學歷貶值下,運動員入學具有院校彈性的幫助,可以延長在學的年期、交功課可以延期。本書採訪了十一名運動員,有參與奧運的、有世界冠軍,香港有三名運動員獲得單車的彩虹戰衣:黃金寶、郭灝霆與李慧詩,如今香港在單車運動上在國際上不算太差,都是多得黃金寶的包拗頸在九十年代與當時的總會爭取,後來到沈金康的領導才可令香港單車隊成為精英項目,晉身奧運獎牌的行列。亦有訪問到一些不太出名的如壁球運動員、滑浪風帆代表鄭國輝(如今已是港隊教練),帶出他們在運動路上的浮沉與取捨,大部份人都是運動選擇了他們而踏上這條路,假如他們沒選擇運動,恐怕會成為廢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坦白講,這本書就是一本為教大健康教育榮譽學士學位的課程的公關成就,向外粉飾太平,實則篤數。一邊講運動員如何接觸運動,如何改變她們的生命軌跡,在他們運動生涯的後期要想去路才去讀書,問題在於他們都是以捷徑方式讀大學,而且讀完大學他們在社會上若不從事體育,就只會做打工一族,對他們的出路有好處嗎?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邊讀大學邊做運動員,可以選喜歡的科目,但這門學科又是他們喜歡的東西,有其它可能性嗎?似乎難看到有什麼進路,讀完大學不保證什麼,只是有書讀就去讀的目的。令人質疑的是大部份人的學術成績,雖說英雄莫問出處,但除了催谷讀大學外,人生還有其它可能性,在鄭子文的例子由IVE讀起再上大學也是常理,區鎮銘在理大讀了一年休學涵接學位也可接受,但有些選手公開試成績不達標也破格取錄,甚至中三輟學,例子有黃金寶用八年也未完成學士學位,超過了院校的要求,理應退學。公平性似乎蕩然無全,參考其它大學,教大的入學要求是寬鬆極了,而別的大學守住了最低門檻的底線,凡事都要有規有矩。

黃金寶為第一個拿彩虹戰衣的運動員,最後用了十年完成四年的學位




  某程度上亦反映香港政府的慷慨,學位過盛,要推運動員的再就業計劃作成就,可是到頭來運動員周身傷、學歷與社會經驗不足,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回到社會,根本沒任何保障。現實生活上對運動員來說在職業生涯要面對不對等的低收入,靠堅持、家庭的支撐才能捱過。鄭國輝曾經有過每月只有五百元資助的日子,黃金寶在九十年代曾經有段日子是由單車聯會的成員自掏錢包出薪金,政府在運動員的待遇是不足的,單車隊之所以今日成為精英項目,是因為隊友爭氣有成績,政府興建單車館與沈金康的關係,得以與國家隊受訓。在奧運會上張家朗奪金、女乒團隊奪銅就有議員要政府興建什麼什麼,但興建不一定會有成就,結果將資源傾側在精英項目而忽略其它。


  在書中陳枷彣三十歲才成為全職運動員,她以前所在的空手道隊不被重視,鄭子文也是空手道隊成員但被聯會打壓,當劉慕裳在東奧奪獎牌,未來空手道被踢出奧運項目,它的未來會如何發展?石偉雄在亞運拿了跳馬金牌,讓體操得以保留在精英項目,但當他受傷也要參賽,一次又一次負傷上陣,為的除了是運動員的尊榮與自己的堅持外,還為了其它隊友的福祉。他一個人的成績決定了整個項目的去留,對石仔來說壓力相當大。對政府來說除了沾運動員的光外,檢視制度亦很重要。可是自奧運歸來後,每當談到體育的話題例必與政治扯上關係,相當不負責任。再加上某些項目的教練離去、移民,缺乏物理治療師,如何在軟件與硬件上配合好,三年後奧運展望與整體體育水平,很大機會下降,人才才是一個社會最大的價值。


石仔完成了中學課程,但無考公開試



  對家長來說子女選擇做運動員也要取捨,在學業與事業上作選擇,未必是付出與收獲成比例的投資。有些運動員未完成基本學業就輟學,是不是應該讓他們做好學生的責任才去追夢?學生運動員要邊訓練邊上學,也應該彈性處理,不是每個人都是何詩蓓,有家底、有自我約束力與智慧。對運動員來說生涯規劃是很重要,在書中的受訪者都是基層、小康之家、書讀不成、運動員的薪金又微薄,在投身社會與放棄體育之間作平衡,但他們投身社會又可以做什麼?黃金寶做運動員之前做藍領工作,鄭國輝在品流複雜的家境長大,差一點混進黑道、黑妹葉姵延在兒時有機會跟港隊訓練但被家人中止,起步比別人遲。在奧運會的評述上,香港開電視的直播為何較別的電視台出色,是因為請來了運動員的家屬見證,可體會到家庭同時亦犧牲了不少時間與心力栽培孩子。有些出色的運動員出了成績後選擇急流勇退亦可理解,除了當運動員外人生苦短也要有第二人生。


院校與社會可以行多一步

   在香港支持運動員不應該是情緒勒索式,口號式支持,要如何保障他們退役後的出路,早應該一早準備技能的培訓。個別的書中人在讀大學時找到目標,但大學也不是職業介紹所,他們讀的科目根本幫不了多少,只有從事原先的運動教練工作,做教練是他們的出路,要如何鋪路上什麼班,他們的經驗可以幫到下一代運動員。不過不是每個人也有能力教別人,那他們又如何發掘別的興趣,現在八大院校也有精英運動員獎學金計劃,除了體育外也應該開放其它科目讓他們選擇。


    當運動員有好成績但要屈服在現實環境下,如何給予他們未來與可能性?在海外的運動員大部份也是靠自己賺錢,邊訓練邊上班,比如日本有企業聘用他們為員工,日常要上班,又例如奧運會的勵志故事自己賺錢去奧運,日本的市民公務員跑手跑到奧運,別的政府也不一定幫助到多少,有些的投入與支援還需要靠社區與企業的支持,在這方面香港的企業又願不願意聘請運動員做兼職以獲取社會經驗,支持運動員不是單憑口號,而是全社會的支持與運動員的上進心。又謂,政府如此愛強逼市民,倒不如在體制內給他們當公務員,現在運動員的去路除了讀書就要投考紀律部隊,不然就當普通打工族,安排大企業的工作給他們實習。在外國除了職業聯賽外,甚少全職運動員,而香港的體制也需要完善,讓運動員有應對社會的經驗。

敬業地工作,專心跑步時跑步,值得借鏡

  在書中欣賞部份運動員的堅持,石仔頸椎受傷、前陣子韌帶出問題仍然在世錦賽出戰,在奧運會挑戰難度系數高的李世光跳;陳枷彣的轉換跑道,四十五歲成為大學講師也是勵志個案。本書十一個故事不是每一個都精彩,而背景出身也同質化,運動員對體制的想法與背景亦無法直白的說出來,亦看不到運動員有什麼個人的性格特質是令人記住的。在每段的故事更加入他們在課程中所學的東西,吹捧教大的課程,有種學店的感覺。除了個別幾位退役運動員有出路外,其它在學的受訪者也沒什麼好寫,平鋪直敘,片面的,看不到他們的抱負,對大學生活的渴求與盼望,與校園欠缺參與度與積極性。訪問內容旁敲側擊與介紹運動員的成就與背景為主,對家庭、師長的看法與掙扎、態度,外人眼中如何看他們的努力,相對欠奉,例如在大學他們如何跟一般的同學相處與協調做分組報告。這本書是單聲道的作品,歌功頌德,頗為難看,除了個別運動員的經歷較特別與熟悉外,其它人的故事並不深刻,猶如流水帳,運動員最重要始終是成績,很現實,寂寂無名連看也不大想看,亦無議價能力。書裡只看見他們用捷徑,有其它人幫忙補習,大學淪為中學校園,空悲切。


出版社:三聯
2018年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