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偷食十年.葉念琛


有人稱他為「香港伊力盧馬」、高登仔稱他為「香港活地阿倫」,在未有這些別名之前他是集影評人、編劇與導演一身的男子。最近有院線為葉念琛辦十年回顧展,有幾點引起大眾的討論,第一是資格問題,第二是其人的問題。先講第一點是葉念琛的作品離不開偷食、賤女、帶有欺詐成份的戀愛,而且並不是一兩套,而是有九成的作品都蒙上這種色彩。或者對某些觀眾來說下三路的手法令人煩厭。講到資格的話,香港名導眾多為何是他,目的也是為了宣傳他的新戲《紀念日》。再者是今時今日香港的名導都已經先後有影展為他們辦回顧展,包括杜琪峰、韋家輝、曾志偉、陳可辛等等。特別是近十年香港沒有出過新一代又引來回響的導演。比較有點「反應」的應該只有《狂舞派》的黃修平,其餘新晉導演都無法得到提拔與被觀眾欣賞、追隨的機會。且看《寒戰》的兩位導演梁樂民與陸劍青拍畢一部電影,當第二部上映時就不知所蹤。不只新導演只是「紅」一段時間,就連因《激戰》而爆紅的林超賢隨著二、三部電影《魔警》、《破風》也得不到廣大市民的關注,就知道在香港這個地方要討好人首要的條件是要令人討厭,這樣才有被討論的價值。


我們不知道葉念琛是個怎樣的人,只是知道他的勝利條件就是要製造綽頭,要有殺手鐧。他的電影都是廉價的,不外乎找青春偶像飾演情侶,然後有需要時肉縛一番、近作有《第一次不是你》賣弄一下小清新,但依然是賣同樣的藥。現在香港人就是喜歡看哭哭啼啼的作品,君不見港女看黃真真的《被偷走的那五年》,看見空洞的愛情就哭得死去活來,十足中了韓劇的魔咒,要解很難的,她們只會看到張孝全的癡心然後埋怨自己的男友不夠好。是什麼造就了葉念琛的成功,就是他看中了香港年輕男女對愛情的價值觀。什麼Friend前性行為、一腳踏幾船通通都是真實的,不只是青年人就連中年人也走上婚外情的路。在現實中在女性討論區話自己做過第三者的女人也為數不少。有真實的社會狀況就有怎樣的電影,不是要抗拒它,而是他可以長拍長有不是無原因的。要是這樣的點子沒用,他也會失業。曾經他試過一年內有三部電影上畫,要知道現在香港一年大約只有四至五十部的港產片,有些還要是合拍片上畫。一個導演有三部電影已經是難過登天。單是今年他就「梅開二度」,分別有《十月初五的月光》與《紀念日》。

講到底,在香港做導演始終要搵食。知道客仔喜歡什麼就給他們什麼,要純情的話就會埋怨香港的女生不如台灣的小清新。還有就是拍電影也不是導演一個人的事,也得要投資,如果這門生意沒有賺錢的空間,他又如何做下去。要講葉念琛就要講他的「愛情三部曲」,《獨家試愛》、《十分愛》、《我的最愛》,無論電影多重覆累贅,講的是愛情的欺瞞,的確三部曲是成功的,成功的撮合方力申與鄧麗欣這對由銀幕化為真實的情侶。八年前、十年前香港的娛樂事業尚算發達,尚有人才的出現,不像現在娛樂圈的人才萎縮,就連天堂鳥的質素也可以在音樂頒獎禮得獎。當時二人在金牌唱片公司的招牌,在青年人眼裡有號召。還有的是十年前開始香港就有合拍片,難得有港產的就自然會有支持。

直到現在不是香港沒本錢拍社會題材、拍純情戀愛的、拍喜劇,而是觀眾只會看包裝。更直接的是「又要睇又要罵的心態」,覺得罵完就是大道理。那有錢賺就不怕被人罵,反正他追求的並不是名留青史。再說的是電影世界什麼也有,有高尚有通俗的,對於葉的電影淺白易明,就是講愛情觀,反反覆覆的出軌,然後復合。特別是香港是個有創作自由的地方,既然它是這樣也沒有辦法。葉念琛不單在本地拍攝,更北上搵食。作品有陳奕迅主演的《隱婚男女》,也證明到這個片種並不會死,只要有較為有吸引力的演員,無論劇本如何都會賺錢。如是者他在內地依然有上映的電影。

某程度上葉念琛也是一個有小聰明的人,他的作品由戀人未滿(《保持愛你》(2009))到「愛情三部曲」的離合,再到《婚前試愛》(這部電影與錢國偉的《喜愛夜蒲》有過之而無不及),然後是《人約離婚後》,由青年到中年都一應俱全。每一部都是「厭女症」,猶如是報復女性般。同一個拍法再說下去也許就說到老年,所以近年的作品還需要點包裝,在《第一次不是你》裡就用到純情、初戀的關係,與過往不同的是電影的色調也被美化了,加入了親情與老香港的元素,奈何「厭女心態」未變,更甚的是帶出了「處女情意結」。本身有這樣的問題就乾脆直認,那有男朋友看著自己的女朋友做援交而又不作聲,結尾還要介意對方的身體。這樣的關係相當矛盾,而他的作品裡也太喜歡因果關係,原先故事有比較美好的結尾,總是要在背後加鹽加醋,總是要出現「再騙多一次也沒有大礙」的心態,名副其實的死性不改。這就是為人詬病之處。

在新作品《紀念日》裡,故事又再回歸方力申與鄧麗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永遠都是阿寶,難道是「人類總是犯上重覆的錯誤」?而故事不用多說就是一對結婚十年的夫婦身痕,故事相信又是一如以往。難怪有人戲稱他為香港伊力盧馬,葉念琛就是香港「不道德」故事的祖師。

                                                  
原名江柏樑的他曾經也有認真的一面,在寫劇本上也寫過較有可看性的作品,例如是《幸運超人》(2003)、獨立電影《憂憂愁愁的走了》(2001)、《洪興十三妹》,都是他所編的作品。然而為何一轉型做導演就變成偷食,相信只有他才會知道。這樣的一個導演在香港也算是挺有「袋表性」的。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