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也無風雨也無晴

轉眼間這個博客也停頓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特別是這一年香港發生了很多的事情,自身也發生了很多事情,消磨了不少看電影/電視劇的時間,精神狀態也不如往的有心有力。荒廢以久,且感到無力,實在不知道如何再走下去。少看電影除了是精神上的不振也與目前香港看電影的負擔有關,當一些什麼什麼影展/院線都不自覺地抬高價錢,還有繁複的購票手續與手續費。百老匯電影中心閒日的票價已升至八十大元一張票,當遇上什麼什麼影展見到網上購票就要多給十元八塊手續費,已有感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相當的可惜。更加可惜的是戲院也有結業的一天,結果如今再不是小時候那樣一個區分就有幾間戲院,票價既不是一家大細可負擔,更加的是看電影以外還有別的消費。可以不去影院,也可以買碟。但平日去的地方不知不覺間也因為地產霸權而消失。

除了外部因素外,香港的政治局勢更加困擾民心,音樂人/電影人患上了「先入為主」、「圍爐取暖」的病,特別是經歷過雨傘運動後,影評人隨意就定義「傘後電影」,還有的是本身電影人就抱有一種「黃絲與藍絲」的對立,本身社會上就有很多對立,但都不應該帶進電影的觀賞裡頭,電影世界也叫人不要分好人與壞人,偏偏人類總是要犯上同樣的錯誤。在香港一個影評人更難持平去看待電影,因為傘運後什麼都頓變成「政治化」,世道已多紛擾,難得可以平靜的時候就該平靜,香港人的致命傷是不能抽身去看,看電影總愛代入、總愛什麼都去連上中港關係,對政治的投入。早前就發生了一件事,杜可風的《香港三部曲》公映期間,有自稱本土的觀眾稱電影是「左膠」,要求回水。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都避不開政治,但有些時候是不是應該尊重創作人。

另一方面,香港無論是什麼界別都出現了一種講政治就是英雄的現象,結果在電影裡頭只要抽下水就成為了人民英雄。但實際對社會有什麼效用,啟發了什麼都不知道。這個政治化的現象令人十分憂心,缺乏了該有的思考,只有吹捧,都變成了出位就可以。就連在寫作方面也出現這種感覺,猶其是在網媒。各方面都引證了香港在倒退,一方面沒有代表到時代的電影,另一方面是把人磨得很蠢,只要表意就得到支持,電影缺乏誠意與內涵。一些較有身份的人遇上心儀的電影時就盲目吹捧。但無論得出的結論如何,在香港最大的禍害是對影評人、文字工作者最大的不尊重,特別是有意出位的人以「免費」去供稿給媒體,為了出位就欠缺個人的風骨,這是更加可悲的。當最近有婦人要求攝影棚提供免費服務時,這些人也在頂爛市,試問行業又如何得到健康的發展。

寫這麼多其實也表達了一點的看法,為何在傘運後會有左/右的爭議,又為何文青/文化人得到市民的唾罵,罵他們矯情造作,其實並非空穴來風。只是本身行業與社會風氣出了問題令到各走極端,這樣已經令到文化事業、社會的快樂程度下降。當一個人走出來說大家都不中聽的話就被要求辭退那人,我們就是論斷人,社會不知不覺間製造了仇視。終究傘運過後,如今也無風雨也無晴,才是令人更加困頓之時。無論是人心還是電影的發展、以至是香港社會的發展一樣的平靜。

至於這裡日後會如何發展,一點也不重要。版主也只是一芥草民,有幸相遇已是一種福氣,就盡量在個人的困倦之中整理一下,也無風雨也無晴之中度過日常,有話直說就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