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消防電影.靜靜地起革命

隨著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3D》在本週四(10月3日)正式上映,倒不如借機回顧一下港產有關消防的影視作品,同時間也展望在未來半年上映的兩部作品。講到消防題材,二話不說想到一九九六年杜琪峰所拍攝的作品《十萬火急》,以及分別是九八年、二零零二年與二零零九年在電視上播放的《烈火雄心》系列。

電視劇:《烈火雄心》(1998、2002、2009)                                            
對電視劇《烈火雄心》最深印象是慈雲山三寶,分別是王喜、錢嘉樂與鄭敬基,還記得戲裡鄭敬基的名字就是司徒拔,最後自殺了,這一幕給兄弟的遺書看得令人落淚。任何無線的劇集、無論是職業劇還是古裝劇都離不開感情線,拖拖拉拉的,但觀眾依然對感情線有眷戀,造就了TVB的「濫情」。不過,感情戲份都是小點綴,最重要是描寫了一眾消防員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而慈雲山消防局,出細槍、泵車更是戲中耳熟能詳的對白。而到了第二輯,最令人牢牢記住的是飾演王喜女兒的童星成珈塋,戲裡的父女情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輯的《烈火雄心》是一套具有標誌性的TVB劇集,至今仍是經典。

據聞有不少年青人在劇集後大幅的投考消防員。而《烈火雄心》與其他TVB職業劇有所不同,《妙手仁心》三輯均有程至美,《學警》三輯均有鍾立文,而《衝上雲霄》依然是有唐亦琛。然而《烈火雄心》三部作品裡卻沒有任何關聯,都是全新的故事,沒有延續性。而觀眾依然喜歡的也許是一眾大男人的英勇形象,與TVB鮮有精心設計的爆破場面吧。《烈火雄心》三部作品,橫跨了一個十年,由小學看到中學,從無電視的年代看到有電腦的年代,這可是珍貴的成長憶記。


電影:《十萬火急》(1996)
                                   


在《烈火雄心》拍成電視劇前,曾任TVB編劇的杜琪峰(杜SIR)就有先見之明多了,早就一九九六年在銀河映像組成前,拍下了這部踏實的《十萬火急》。而地點就是慈雲山消防局,戲裡除了救火救人外,還有多條線索,例如是父子情、手足情、夫妻情作為點綴,點到即止。並未有刻意的加鹽加醋,透過工作帶出主人公在現實上的矛盾與實際的想法。而戲中也出現了女消防隊長的原型,故後來有《烈火雄心》中的關詠荷,在後來港台單元劇節目裡出現的蒙嘉慧。而現實上消防處也與電影一樣只有女消防隊長而沒有女消防員,被人質疑消防處是否存有性別歧視。

拍攝「人民公僕」的題材自不免要塑造平民英雄的形象,面對救人與規則,電影的衝突是在於人應該是順從自己的意願還是理性看待事物,在兩難中取捨。救人的過程存有風險,消防員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十萬火急》是驚險的,在火場上展示手足之間的信任與合作精神。除了救火外,消防工作還有拯救的作用,例如是山泥傾瀉、困升降機與遇上要跳樓的人,都需要他們的幫忙。而電影裡頭所呈現的消防工作是多面性的,並不是單一。電影的質感是實在的,並沒有花巧的修飾,展出出消防的漢子所持的「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的精神。當然也要稱頌杜琪峰與游乃海具有踏實的功力,才能寫出如此豐富的劇本,消防員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不是聖人。但他們為這個城市默默的工作,是為我們的城市之光。

電影:《逃出生天3D)(2013)
                                           
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號稱為香港首部3D災難電影,編劇方面有已故的司徒錦源。演員方面則有曾在《烈火雄心》飾演阿柏的古天樂,再加上《十萬火急》的劉青雲,兩雄相遇。而這部作品單看預告片已覺CG味濃,而再不是熟悉的「慈雲山消防局」了,故事的背景設於內地。對愛好港味的觀眾或許打了一個折扣,而戲中古天樂與劉青雲飾演的是一對兄弟。在火海之中,周旋著各種的不和。電影目前正在進行一的優先場,至於反應好不好就要看開畫後。

講到隔了十多年再有「消防」電影,這種題材自然是吃香與引頸以待的。而技術層面上也再有進步,稱得上是對類型片的一次「靜靜地起革命」。3D拍攝,相信是有新的體驗。

電影:《救火英雄》(2014)
                                  
曾獲得金像獎新晉導演獎項的郭子健在拍了一部同樣是消防題材的電影,戲碼看起來比《逃》片更具港味,內容講到火災誘發發電廠爆炸,香港停電。單是看到「全港大停電」就令人蠢蠢欲動,內容真是大膽。而演員方面有謝霆鋒、任達華、余文樂。影片暫定在2014年1月上映。

在新舊交替之間,我們寄望香港的電影能發展出不俗套、具新意兼備、勇敢革新、有豐富想像的作品。而看到新作品的時候,也要回看從前的東西,要把舊有的好東西傳承,包括是港味。展望兩部作品都會精彩吧。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電影短打】《極樂帝國2154》就是極樂世界

早前,港譯作的《極樂帝國2154》(Elysium)在台灣宣傳時就有一點小風波發生,事緣台灣把電影譯作《極樂世界》,並在車身廣告刊上「本車通往極樂世界」。鬼節到來,大吉利事咩?然而本片的確讓人通往《極樂世界》,即使有麥迪文與朱迪科士打也彌補不了電影的爛、電影的膚淺與幼稚。本片試圖把人類分成兩種人,在遠方的「極樂空間」是一種人,地球上的人是「地底泥」,分成階級。本來在意念上是可以接受的,不就是階級專權與管治。然而,電影卻要把人當成是英雄救國、英雄救美,方程式俗套之外,在鋪排上都是兒戲與有犯駁之處。

                      

在片中表達的是階級的奪權,但並沒有好好抓住機會表述,口說是政治,但政治的角力呢?批判的力度呢?還有就是那種小孩子式的勾手指說愛你遊戲,想問的是「幾多歲啊?」,能有多愛?以孩童的愛作切合點,似乎欠論據。最離譜的是在科技上,既然講到地下的人類是「地底泥」的話,那為什麼他們有能力闖進「極樂空間」?又為何把「極樂空間」內的資料存放在一個人身上,而講到極樂空間醫療設備那麼完善時,又為何那些人會死?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講到上層的人是那麼多的權力時,何需靠一個特工主力對付主人公?電影是愚弄觀眾智慧的,科幻片失去科幻,有的是一廂情願的堆砌。以為觀眾會接受戲裡所建構的新世界,要什麼奔向明天,全都是BULLSHIT。電影節鏡頭混亂,劇本為做而做,階級對立不清不楚,而麥迪文的造型更加是「雷神」,真是看到眼冤,十分不討好。

好啦,主人公捨己為人,拯救世界了。他登天了,而看罷這部電影後,觀眾也登天了。這簡直就是直奔「極樂世界」。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新海誠《某人的目光》 包裝手法高超的動畫廣告

沒看到最後也不會知道原來新海誠的新作品《某人的目光》,原來是野村不動產的動畫廣告。廣告包裝的確高超,即使是屏蔽了最後的商標,也相當的雅俗共賞。對於觀眾來說,時下流行的「微電影」表述手法,難免是參差的。像這種劇場版的廣告方式,觀眾不需要被強迫植入廣告的意識。論手法的話,香港的「微電影」廣告也做得很差,特別是康業信貸快遞裡賣弄的香港精神、講到底都係利字當頭,想人借錢。


這種手法直接了當,就是告訴觀眾,要錢就找我。很討厭這種手法,同一間公司的廣告就有以陳百強的歌曲作背景,當主人公絕望時亮出一塊燈牌,知啦知啦,就是要找你們幫。這樣的方式不但是侮辱了陳百強,還有的是愚弄了別人。這種方式是打軟性的牌,落硬性的藥。手法相當低。

同樣同一間公司的廣告如《房子》與《金記冰室》都是利用到香港的集體回憶與骨肉親情說故事,奈何故事真的太金錢掛帥,父子情無情,家庭沒有溫暖。有的只是教你借錢,手法很容易。目的也太外露。這種手法未必適合有觀眾緣。即使要做劇場版的,也可作多番的嘗試,多找些其他人合作,才有一個較好的包裝。

看新海誠的《某人的目光》,很容易令人感到無限的溫暖。是父女情,也是一絲絲的親情,也有的是文藝腔。本身新海誠的作品就是給予人一種文藝的感覺,如今年上映的《言葉之亭》,談的是愛,女孩子與男孩之間的心事,那些經歷著的,多愁善感的都一一在片裡表露無遺。《某人的目光》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父親與一隻貓的故事,是成長的故事。短片的畫風絢麗,全無半點硬性植入的洗腦成份。是一個很軟性的廣告。

廣告作品需要有廣告主的信息,但不一定要開宗明義地把公司的宗旨一一道出。而是要明白廣告媒介也是藝術與叙事的媒介,要刺激創作。新海誠的廣告手法高明,是在於背後有人情味,而這種味道不是強加的,而是讓觀眾發至內心的。戲裡的父親身份卑微,女兒輕視了父親的努力,個人的私心作祟,忽略了親情。說到底,家裡還是守候著回家的女兒,父親的心思又有誰懂。短片裡對這種感情刻畫得精細,連廣告都拍成這樣,真叫人好好學習。

司徒錦源編劇遺作《特殊身份》 10月上映


去年逝世的著名編劇司徒錦源,曾經編過多套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例如是無線的一百集長劇《創世紀》,也有多套銀河映像製作的電影,如開山之作《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非常突然》。而司徒錦源更為《殺破狼》、《導火線》以及同樣是甄子丹主演,即將上映的電影《特殊身份》擔任編劇。而甄子丹所講司徒更在病重時仍然給予他很大的幫忙,表示很懷念他。


而在《特殊身份》中,
甄子丹表示是從影三十年來最辛苦的一次。也有人認為這是甄子丹「黃金十年」的一個起點。而這部電影當中,甄子丹少不免要「打」。而這部電影的導演則是霍耀良。

霍耀良曾經執導《失業生》、《公子多情》、《龍在邊緣》,較近期的作品有《在一起》。《特殊身份》將會在十月十八日在中港兩地上映。而劇中除了有
甄子丹外,也有在《激戰》中亮相的安志杰。

更多資料,可到特殊身份FACEBOOK PAGE查閱。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T婆工廠》與《彩虹芭樂》中的同志異鄉情


在香港有不少的外傭都是女同志,一到週日經常在路上看到他們的蹤影,香港目前有三十多萬女傭,如果說同志人口是十分之一的話,也許居港的外傭同志就有三萬人。對於這個數字,沒有明確的答案。即使香港有女同志的組織,但事實上對這群潛在的「同志」卻沒有太多的認識。有的只是對於她們外形上的刻板印象。在同志電影節上,意外地看到由台灣紀錄片工作者陳素香的這兩部作品《T婆工廠》與《彩虹芭樂》。漂泊在異鄉的菲律賓女人,她們的故事或者與香港的都是殊途同歸的。 
                                            
   
   《T婆工廠》的拍攝是一個意外,在紀錄台灣的一間工廠倒閉欠薪時,意外發現這些同志們的故事,在追隨工潮的同時,也見證了這七對情侶的愛情由快樂變得衰敗。有了《T婆工廠》後數年,當這些外來移工都離去時,就有了她們各散東西的生活片段與概況,有了後來的《彩虹芭樂》。這兩部紀錄片之間存有關聯,更讓人看得痛心,愛情一瞬即逝,在外頭愛得瘋狂時,回到家裡卻要面對世俗的現實,面對未來。 
   
   什麼是女同志? 
   或者這兩部紀錄片,可以讓我們想一下女同志的構成與模糊概念。其實性取向的界定是十分模糊的,同性與異性可以相吸,女同志的構造基本上是建基於情感與性慾上的,女性的天性是較為感性的,人有無限的可能性。現實生活中有曾經是女同志的人會愛上男性,也有女同志一輩子都愛著同性,同時間也有雙性戀的女同志。難以作出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女同志是當下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是一個圈子。 
   
   紀錄片裡的拍攝對象,她們都有著不同的個性,她們的性取向不到任何一個觀眾質疑,畢竟這是一個選擇。在那個時候,她們選擇做自己,愛上喜歡的人,不排除有人是基於圈子裡全都是女人,於是愛上女人,也不排除有人是性苦悶的,但在她們口中,她們認為那是自然的事,理所當然。這種愛,有環境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她們的愛大致上建立於朋友以上,即使後來分開了或際遇各有不同時,她們依然把對方當成朋友,當成姐妹。這種情,猶如家人,十分曖昧。美其名《T婆工廠》,講的是T與婆的故事,T的意思即是TOMBOY,婆就是TOM BOY GIRL。其實女同志之中也有一種標籤叫做「不分」。話雖如此,同志圈裡也有些人把男女的概念套用同志關係身上,那種稱為「直同志」。 
   
   
   同志.異鄉情 
   零四年,飛盟國際電子廠倒閉。台灣的勞工團體協助她們,期間這些的外來移鄉客成為了抗爭的一份子。在城市裡,她們「獨在異鄉為異客」,在當地相處始終是欠缺了融合。再加上移工制度的缺陷,她們就只有更少的話語權。她們的愛,只存在在工廠與宿舍裡,是很難的走出來,她們都是被壓迫的一群。在鏡頭前,她們的愛能夠見光,述說起與對方相識與點滴的甜蜜。 
   
   《T婆工廠》裡的伴侶在鏡頭前打情罵俏,講講夜裡誰叫得大聲,又講講身邊另一半的壞話,甜蜜非常。對於她們來說,最怕的事情是分離。片裡的重點已經從最初的爭取,重心轉至紀錄同志伴侶。然而,總有分開的一天。她們無辦法選取自己的工作,在制度下她們被分到去不適合的工作,鏡頭前紀錄了她們的失落與依依不捨,愛得痴狂的時候,卻恨恨的「被分開」了。「難離難捨 想抱緊些」,她們的愛是真誠的,自然流露。 
   
   珍惜當下,的確是電影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誰會想到《T婆工廠》後,有人去了杜拜、有人去了巴林,大部份回到老家。生活,真是不可思義。有人閃婚,有人再次與男孩子走在一起,有人不經意的「借種生仔」。在《彩虹芭樂》裡,同一樣的人,經過了數年的轉變,想法又有點不同,她們需要安穩所以選擇一條別人眼中「正常」的路,又有些人堅持做同志,皆因她們就是愛女人的女人。在兩部電影裡,我們看到愛,也看到傷害。 
   
   人各有志,昔日在身旁的換了另一位。而在這些同志當中,圈子裡的事情還是挺複雜的,她們當中有三角戀,也有人一直都不願意講自己是同志的事實。《彩虹芭樂》的色彩較為悲情,片中的人物已經再成熟了,少了稚氣。她們不責怪曾經的伴侶,反而只希望對方好好生活。增添了一份滄桑。 
   
   世事無常 
   在《彩虹芭樂》的結尾中講到有些「工廠」裡的人回到老家,幾年後就身故了。世事無常,女人們的愛情如是,這是人生裡的「千世修得共枕眠」,然後要學懂可惜不是你,你就要放手。 
   
   影片中難得的是有少部份提到工會組織與移工的關係,一樣是很有愛,大家互相合作,亦師亦友。在華人地區總有一些排外的概念,然而這部電影裡每個人都是平等,不論同志、異性戀者還是國藉。 
   
   異鄉的愛,同鄉的情﹔在紀錄片的世界裡,讓人愛得死去活來、愛得痛快、愛得痴狂,呈現了一個被忽略的世界。愛會陪隨著所有人,有勇氣的活著,有勇氣的找到幸福。 
   
  Text/Dorothy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致那些不同年代的青春


 暑假檔期,內地與香港的電影市場捲起一股青春熱。夏日、青春、畢業季連繫在一起,白衣飄飄的時代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畢業的聚散,新開學的重聚,都意味著新的開始。在五、六月期間國內先後推出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與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分別描寫了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的校園生活。青春電影實在浪接浪上映,其後有《青春派》上映,同時分別在七、八月份有郭敬明的暗黑小說改編作品《小時代》。而香港方面,在八月檔期有全城《狂舞派》,跳出天地。

                                          
 
八十年代的夢
 《中國合伙人》裡的孟曉駿說「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變」,八十年代的火紅火熱,能上大學的都是復辦高考後的新知識青年,成冬青千辛萬苦都要復考,為的是一個大學夢,光宗耀祖。文革後的中國需要新力軍,校園裡百家爭鳴,學生對社會事務充滿熱心,反對貪腐,於是有後來的事情。這一代的學生都是有夢想、有熱情的。而在戲中的燕京大學裡,學生都有個「美國夢」,要見識外面的世界。那個年代,有不少影響力強的中國人在此時出國,艾未未是其中之一。《中國合伙人》對那個年代的事物描述得很精準,也引用到當時的流行音樂與衣著,寫到八十年代那種既浪漫又悲憤的情懷。

 
前半段的《中國合伙人》是有關幾個男孩的青春歲月,他們浪漫、他們有理想,要建設新中國。後半段是一個有關成功學的故事,講述一間公司的建立與他們之間的經歷。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眾多,找工作也不是特別好找,這個故事引證出來的是「路是人走出來的」。在畢業季裡,學生的受眾群難免會受落,這就是他們將來要面對的事情。幹出一番事業。在那個時候上映也有勵志的成份,對八十年代成長的一群老觀眾也有深刻的意義。

 
九十年代的朦
 
對於《致青春》要點評的一定是對九十年代的文化產物沒有深刻的描述與展示,《中國合伙人》是很清晰的透過齊秦、崔健的音樂告訴觀眾,你們已經進入了八十年代。而趙薇的《致青春》在投入感方面卻是差了一點,不論是女生們與男生們的衣著與所喜歡的都沒有九十年代的特色。即使是《紅日》還是SUEDE的音樂也無法彌補電影的不足。

                                              
 
《致青春》的青春其實是很朦朧的,那種的劇情陳設與現代的沒有大分別,都是你愛我,我愛你那種模式。同樣是「美國夢」,但追求就沒有《中國合伙人》的雄心。有的只是男女之間對愛戀的自私,還有對感情的質疑。《致青春》是欠缺了核心的,只是在拖拖拉拉。即使要套落千禧年後的今日,故事依然沒有特別。但要讚的是這是趙薇的「處女作」,能拍成這樣已經是合格有餘。只是在懷舊方面力度是差了點,造成了對時代的落差。

 
九五後的狂
 
郭敬明的《小時代》與《小時代2:青木時代》都是讓人嘔心瀝血的作品,指的是《小時代》的惡俗。《小時代》面世得到了各方的反應,《鏗鏘三人行》中的竇文濤指它是很小女孩的電影,反映了這一個時代孩子所追求的。據知喜歡《小時代》的有很多都是九五後的小孩子,對他們的心態的確摸不著頭腦。影片採用了多個台灣藝人主演,影片裡穿得金光閃閃,打造得很浮誇。《小時代》的惡俗是在於它的拜金主義、富二代的充權、人與人之間的貪婪。比起《中國合伙人》與《致青春》,這部片完全展示不了新中國的願景,只有不段的責罵、攻心計,是一部不合格的青春電影,沒有朝氣,更沒有理想。
                                              

 
《小時代》是瘋狂的,瘋狂挑戰觀眾的底線。於是出現了「爛片消費學」,在院線的壟斷下,竟然賺出幾個億。當然戲中沒有指定是那一個時代的青春,有的是上流社會的無知與炫富。對於觀眾是疏離得很,同時電影也是自卑、幼稚的。這部電影令人聯想到有個富二代朋友好過登天,正正就是當前中國面對的問題。有很多事情要用錢解決,而不是人治與法治。十分悲哀。

 
《狂舞派》的動感
 在內地電影的「青春熱」下,香港也出了一部《狂舞派》。《狂舞派》不至於是什麼佳作,也沒有懷舊成份,它有的是香港仔的活力。跌低了,不要緊。「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更成為了城中熱話。香港的青年人,戲裡戲外,堅持著他們的夢。戲裡的舞蹈與一些極限運動都是相當的有動感,而影片也流露著一種「小清新」的味道,以武術入舞蹈,有人文關懷也有香港城市的特色。
                                                

 
《狂舞派》相對對香港人較為受落,皆因戲裡的舞團被打壓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個年代的年青人都有他們的事情,彭浩翔要拍《AV》,而黃修平要《狂舞派》。《狂舞派》是正氣,是走勵志式的主旋律故事。比起《小時代》,煩請《小時代》速下地獄,永不翻生。至於《狂舞派》的確是今年煥然一新的電影,香港的青春電影不應該只有情情愛愛,在炎夏瘋狂一番,揮灑汗水也彰顯到港人的活力。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電影短打】欠缺立體與遠見的《喬布斯傳》

《喬布斯傳》(JOBS)拍得極之失敗,電影裡只是粗疏地紀錄了喬布斯創立蘋果與被驅趕的過程,只是記記流水帳,所謂的「奇蹟」、「始創」只是掛在口邊,呈現人物性格方面不夠立體,電影也欠缺高潮位,十分平庸。無論是蘋果企業還是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立都被拍成電影,短短不到十年間FACEBOOK成為了新興的媒體,影響係全球十多億人。在大衛.芬查的《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之中,影片呈現了當事人的情感角力與官司,節奏緊湊,人物是相當的鮮明,最重要的是讓觀眾得到一些東西,他的功過都得以利用鏡頭呈現,而不是紙上談兵,三兩下手勢講完。而《喬布斯傳》,把情節講得有頭無尾,呈現的不是人物,不是講一個如何改變世界,只是不斷的自大、自大與吵架與吵架。

                                          
《社交網絡》的成功是在於它賣的是成功學,「成功」在於偷橋、在於延伸別人的東西,在於一個人在別人眼中有多「混蛋」。而《喬布斯傳》,低點是在於連富感染力,令旁羨慕又妒忌的成功學都不懂挪用,連喬布斯的一生功過也草草了事,使電影變成四不像。與其說喬布斯是嬉皮士,那總要有他們的生活方式,感覺上這部片展示的是喬布斯的成功並不在於他本身的創意點子,而是在於他身邊有一群朋友。展示的是喬布斯的不可一世,自我膨脹或者是有太多的自信心。驟眼看都是負面的,例如講到他不理會自己的小朋友,寡情薄幸。又講到他在工作上像個獨裁者,不順他意的就要走人。

一個人難免在處世上是有功有過,然而這部片令人有個感覺是要「黑」他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相信喬布斯在棺材都激到彈起。而戲中最好看的竟然不是蘋果的產品,而是真實的廣告《1984》,一個關於蘋果企業的電影所出現的產品鏡頭是如此的小,IPHONE呢?IPAD呢,MACBOOK呢?最舉世的產品反而被收藏了,也令人有種真空感。既要拍喬布斯又要真空了人家十年時間,誰都知道這十年才是蘋果產品真正「國際化」的年代,這部電影是欠缺了時代感。所謂改變世界的部份,更不見得有所改變,只是人事上的糾紛,連喬布斯離開蘋果之後的生活也不提,至少也交代一下。

叙事與分水嶺變得支離破碎,就連他的朋友如何看待也有所欠缺。這部傳記片「欠情」,親情、友情都是被利用的。的確只是不斷的覆述,喬布斯如何影響世界有目共睹,並不需要這部電影講他有多「改變世界」,因為根本看不到這部電影有多提到「改變」。據說《社交網絡》的編劇籌備另一部《喬布斯》,或者應該期待那一部。


電影預告


戲裡的《1984》廣告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劉德華新片《風暴》 預演佔中?


安樂影片一年一度動作大片,繼去年有《寒戰》後,今年再度添食。新片《風暴》預期定檔在十二月,電影沿用《寒戰》的幕後班底。演員方面有劉德華、胡軍、林家棟等人,《風暴》是講述劉德華飾演的警隊精英為求破案,不擇手段,引起一場「風暴」。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首次執導的袁錦麟,而他也擔任了這部電影的編劇。過往,袁錦麟曾編過《新警察故事》、《保持通話》、《寶貝計劃》等片。而在北京的電影論壇上劉德華與安樂影片的老闆江志強談起這部片來,他們分別講到沿用新導演要有「人品」與「才華」,也講到這部電影在舊啟德一比一搭建起中環畢打街的樣貌,又講到這部電影是3D技術拍攝,超支接近二千萬。

且看今年的香港電影都有不少的新導演亮相,例如年初有拍攝《古惑仔.江湖新秩序》的陳翊恆,也有《飛虎出征》的麥詠麟,奈何《飛》片似乎被監製彭浩翔的呼聲搶了一點,觀眾只關心「彭浩翔」,同樣也有同樣是編劇到導演的馮志強交出了他的第二部作品《超級經理人》。同時在十一月也會有新晉女導演劉韻文的《過界》,第一部電影就能走到康城,相當看高一線。至於袁錦麟的首作就相當令人引頸以待,驟看預告片,火藥味重。這場《風暴》希望比《寒戰》更加出色吧。

在啟德搭建「中環」場景,江志強稱若在中環實景拍攝恐怕會讓新導演無所適從,故選擇在户外搭景。佔中不佔中,就看看電影裡警察與賊人如何「佔中」吧,真是應景。

【亵瀆經典】《白色巨塔》下的黑暗時代

《白色巨塔》先後在日本、韓國分別拍成電視劇,其中日本電視台更拍過兩次之多。沒看過《白色巨塔》的電視版,就連家中那本沉甸甸的原著小說也未曾碰過,真是懶散極了。偶然機會下看到由山本薩夫執導的原版,幸好這部電影最終還是看了,免得就成為了滄海遺珠。這部片已經是一九六六年的版本,並獲得電影旬報的第一位。戲裡充滿著人與人之間的角力,拉攏與猜度。人性的醜陋一層一層的揭開,在高尚的醫生職業表皮底下的卻是黑心的。

戲裡最主要是圍繞與財前五郎有關的人與事,為了脫貧,他入贅到一户醫生人家之中,並過繼了給這户人家,方能完成他的學業。財前五郎是那種為了上位就不擇手段的人,在大阪這樣一個大城市裡,他要有權力、有地位,但他的性格存有缺點,為人鋒芒太露,招來老教授的妒忌。故事就從這些爭權奪利之下展開,老教授的退休要物色適合的人選接替他。各種的選舉要爭取足夠的選票,醫生們之間也建立了各自的小圈子。不同黨派的選民成為了兩派的目標。而討厭財前的是東教授,他妒忌財前的才華,同時他認為財前不適合當醫生。故東教授希望向外面的大學招手。誰知,財前背後是有人挺的,他的岳丈是醫學會的副會長,而他一手要讓財前上位。

財前陣營有鵜飼教授為首的,對營以東教授為首的陣營。兩派之間老謀深算勢要把心儀的候選人捧上位,東教授更找來另一間大學的候選人參選。這個戰場不單單是醫院裡面的,更牽涉到外面的醫學會。這些醫生為了自己的權益為他人提供利益,而有些人卻收受這些的利益。過程中有很多的計算,影片把人性刻畫至深,有人因為權益而選擇說謊,有人挺身而出。財前一直以為自己是權威,就忽略了病人,他的下屬感覺有不對,但不敢發聲。與財前五郎對立的是里見醫生,他是忠直的。

在一宗醫療事故中,里見向財前先後提出過建議,但都不獲接納。結果造成了病人的死亡,訴諸法庭。為了掩飾真相,各出其謀。在戲中,醫生們的眼中就只有權力,都學會了要好好做人,要有好前途。只有忠直的人發聲,但總是被人誤會,甚至只能到鄉村的醫院工作,離開自己的崗位。這部電影充份的體現官僚體系下的關係,也顯示了醫者未必是父母心,而是向錢看,向利益看。特別是財前一直都對自己的醫術很驕傲,誰知就是看錯了一些東西。

《白色巨塔》背後滿是人性與謊言,用金錢收買人心,用官職換選票,都是背離了公平與有能者居之的方針。你爭我鬥,即使是讀書人也會有所跌墮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簡明的,基本上兩個多小時,描寫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影片赤裸裸的帶出利益輸送與各人之間的憎厭。甚至是影響選舉的公平性,包括是影響候選人的選擇。

最終權鬥令到財前失去了醫德,他的粗心是一大缺失。在法庭上他還要辯稱自己沒有錯,亳無羞恥之心。而在私生活當中也是相當的「人性化」,就是當他包養的女人知道他落難時,對他奚落。利慾薰心,十分醜陋。

《白色巨塔》的由來是日本作家山崎豐子的同名作品,而台灣的《白色巨塔》則是台灣作家候文詠的作品,兩者是有分別的。電影展示的是這些穿著白色長袍的醫生,一點一滴的成為了黑心的人。電影的結構很簡單,只是人物比較多,但都很容易搞得清,對白淺白,音樂配搭得不錯。最主要談的不是醫學,而是談人性。無論是怎樣神聖的職業,也有「目的性」。《白色巨塔》直到現在依然是經典的日本電影,把爭鬥寫得直白,人性的醜惡與高尚作了強烈的對比。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衝奧時刻】王家衛作品《一代宗師》代港出征 爭奪入奧斯卡五強


經過評委們的連日討論,香港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代表終於在9月23日上午正式公佈,《一代宗師》成功代港出征,而在早前據聞有評委「轉軑」《激戰》,似乎轉軑潮沒有影響到《一代宗師》的出選。《一代宗師》出選是理所當然的,至少老外們會比較認識王家衛,也至少在當地有反應,說白了奧斯卡只是一個老外的遊戲,重點是要讓他們看得明白與欣賞。同樣是葉問,邱禮濤的《葉問.終極一戰》恐怕不夠「西方的審美學」。說實話,出選奧斯卡是有很多考慮因素的,國際化是很重要的一環。而《一代宗師》在西方多個大影展上映,有話題性,也是「種子電影」吧,基本上是有優勢的。


不枉有關電影公司在戲院鬼祟上足七日「幽靈場」,理想達到。讓《一代宗師》參選是很有野心的,首當其衝是入五強。香港選擇國際影展常客出選,而日本與印度卻派出新導演作品參選,可謂是當「炮灰」了。不得不佩服日本方面,去年派出梁英姬的《家族之國度》,而梁英姬的三部電影中,都是講述她家族的命運,而《家族之國度》是她的首部劇情作品,而日本方面大膽地讓她出戰,是呈現了對某些議題的關心,相當精彩。這部電影在香港只限在電影節裡上映,淪為滄海遺珠是十分可惜的。而本年度看過《東京家族》與《大渡海》,這兩部片呈現出人與人的關心,有感情,平實而讓人心內暖,都是極度有資格的。唯《東京家族》導演山田洋次早年已獲得提名,故讓讓新人,讓新一代接棒也是正常事。

其實參選得奧斯卡都是各國、各地區的佳作,不論是新人還是國際大導,都是有異國風情與世界觀、人文之情。遺憾的是時間太少,而且觀片量有限,不能逐一參詳。港台地區均以公佈參選作品了,餘下就是內地未有公佈。而內地網民猜測王全安的《團圓》會很大機會。而奧斯卡的提名期將於下週一截止,內地方面要加快力度了。

《3096驚世拐帶》:青春歲月消逝在地牢裡



《3096驚世拐帶》(3096 TAGE)取材至奧地利的一宗真人真事的綁架案件,受害人Natascha Kampusch 在事件後把經歷寫成自傳,而電影是根據書本裡的內容而拍成。在一九九八年的三月,她在上學的路上被綁架,從此開展了八年多的無光歲月。少女的青春在地牢裡流逝,他摧毀了她的人生,而她也產生了一些矛盾的想法。 
   

   論電影的話,取材上具說服力,奈何只停留在平白的拍攝手法上。電影依照時序拍攝出這八年多的生活點滴,但基本上只礙於受害人與匪徒之間的關係,至於女孩的家庭在描述方面卻有不足之處,或者多點煽情會更加入戲。此外,還有社會上是如何的看待這件事,這都是留白的。電影最主要描述的是女孩的成長與她的那種模稜兩可,她的模稜兩可是可以理解的,生存是首要的大前提。她要生存就要依賴綁匪為她提供食物與食水,要滿足綁匪要求的。而不知不覺間,綁匪也很需要她,他的佔有慾強,當女孩逃走後,他也受不了打擊,跳軌自殺。 
   
   這宗的綁架案是有預謀的,因為個人的自私、迷戀而浪費了一個女孩的黃金時間。她在黑暗裡生存與生活、外面的世界對她來說都太陌生,她的衣食住行都交由綁匪控制,只要匪徒不悅,她就有多日沒東西下肚。而她也明知自己在地下是逃不了,要留下活口就要妥協。她多次想過逃走,偏偏在匪徒的威權與監視下,她什麼都做不了。她處於夾縫之中糾纏,她沒有人可以信靠與呼救,但骨子裡她知道她一定要離開。好不容易,在八年多後的某一日,她終於有機會離開。 
   
   受害人的青春獻給了自私的綁匪,而綁匪不斷要受害人服從他,甚至要叫他做「王」。他是心理變態的,也不懂得自理,三餐也要家人協助處理。而他難免也是有點強迫症的,例如他有所專用的杯子,對餐桌上的擺設有要求。女孩的心態也是很複雜的,她就好像是一個雙面人,一方面她知道要離開,另一方面她安於接受綁匪的要求。她被綁匪馴服了,在缺乏教育和在長期「洗腦」的環境下生活,欠缺了批判思想。 
   
   說女孩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有充份的理由的,她開始走進綁匪的內心世界,嘗試了解他的孤獨,開始同情他,甚至獻上身體。稚女無知。綁匪也有浪漫的情份,他們之間的相處有時像情侶,也有時特別的殘酷。一切都是根據綁匪的喜樂無常。 
   
   奈何,這部電影只限在表面上的陳述,影像蒼白、平鋪直叙,視角點略有不足,不夠驚世與驚嚇,對心理與人性的批判更是有所欠缺。對觀眾來說大概感到可惜的是少女的青春與自由就這樣失去,她所牽掛的、她的內心世界全都只流於表面,電影世界是欠缺思維的。像這裡「禁室培慾」的題材也應該要有引導性,要震撼的,可惜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與叙事只是形式上的,而沒有入到核心,也沒有什麼反思與思考。有的是展示了一個人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壓力與需要之下,她如何被消失,然後再怎樣再出現。 
   
   無疑,這部電影的叙述是欠了高度,但作為一個女孩子卻有一種傷感的感覺。將心比己,假如要困在這樣的地方,假如有一日突然的消失,會怎樣呢?或者會像戲中人一樣服從?或者會選擇了結生命?或者?這還是有點警世的。 
   
  文/Dorothy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被偷走的那五年》劇情橋段捲抄襲疑雲


黃真真的新作《被偷走的那五年》正在在兩岸三地上映,有眼利的觀眾指出這部電影的意念是抄襲多套電影的,無論是美國電影、日本電影還是韓國電影都有抄襲。女孩失憶,男孩再追求,的確有點像美國小電影《再說一次我願意》,而有網友指出求婚的那一段舞蹈與橋段也是抄襲YOUTUBE上的一段求婚片段與日本電影《再一次對你求婚》。

                          

繼《激戰》的小風波後,又一部電影引來這種的猜疑。而導演也很大方的承認自己有參考到該短片,至少也有一個回應。她強調靈感是來至於朋友。台灣就有網民找來該段YOUTUBE短片作對照,發現到有九成雷同,例如安排女主角坐在車尾,親友們打開手提電腦,然後一眾人員走出來。抄老外又好,抄日本也好,公道自在人心。可惜的是這位曾經被喻為「新銳」的女導演,如今成為如此俗套的人。整套電影的意念在於拼湊,在於複製別人。也難怪內地網民稱她患上了「韓劇病」,把電影徹底的摧毀。

巧合?抄襲?原創?這是一個要思考的問題。可以講的是如果導演自己也不尊重自己的職業時,那不會有人尊重她的電影。你可以拍得好差,但你差得來都要對住自己良心,都要理直氣壯。任憑電影在國內破一億,也任憑在台灣收得有多好,如此能讓觀眾多重解構這種抄襲的素材,這位導演真是要好好反省。

《彊屍》《激戰》入選東京國際電影節

與國際賣片影展多倫多電影節同一個英文簡稱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今年已經舉行到第二十六屆。觀看鄰近地區的影展,十月份上旬有韓國的釜山電影節,節期為十月三至十二日,分別有幾部港片參展,其中包括將於十一月上映,由新銳導演劉韻文執導的《過界》,也有六十年代的港片《獨臂刀》,同時也有一部由許雅舒執導的獨立電影《哭喪女》,而釜山影展是該片的世界首映。香港的獨立電影能走出亞洲,簡直是一樂也。

而釜山之後就到東京國際電影節的節期,時間為十月十七日至二十五日。如果要比較節期的長短的話,香港的國際電影節的節期都比鄰近地區的長,選片也高達二百多套。而東京國際電影節的選片也只有九十套,但可謂是小而精。其中選來了在今年影展的必看之作《天堂三部曲》與《藍是溫暖的顏色》,同時也有部份作品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中放映,如得獎紀錄片作品《祖之根》(ROOTS)與甜.秘密,除此之外也有內地的熱話之作《致青春》。同時,也有世界各地影展的話題之作。



而我們香港也有兩部代表作參選東京國際電影節,分別是麥浚龍的作品《彊屍》與林超賢的《激戰》。前者的監製是清水祟,也算得上是與日本合作的電影,而《彊屍》將會在十月中旬在港上映。而《激戰》是暫時香港票房的第一名,衝破四千萬港元,也稱得上是代表作。前者是新潮又有CULT片精神,相信不少日本的影迷會受落吧,特別是日本已有很多CULT的代表人物,如園子溫、就連岩井俊二也曾經拍過CULT東西。而在其他影展中,視乎對《彊屍》的評價都是不錯的,相信是可以睇高一線。而《激戰》走過上海國際電影節、走過台北、也走過香港,能跳出大中華圈,也算是件好事吧。

而東京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是《怒海劫》,閉幕電影則是三谷幸喜的新作《清須會議》。

電影短打:《名暪戇族》公路闖蕩又闖禍


「他是我的兒子、我的女兒、這是我的太太」,We're the Millers。實情《名暪戇族》是一部公路電影,講述為了走私毒品主人公想到用家庭旅行車過境墨西哥,途中要避過關卡,避過警察的懷疑,而要完成任務就要組織家庭,掩人耳目。而這個假的家庭漸漸發展出一種愛,由最初為了私利,中途有誤解、有互相討厭的時候,發展成團結與勇武,同時也發展出親情。基本上這部電影走不開「公路電影」的特性,在路上發現到很重要的東西,然後彼此的愛護。要講到「公路電影」可以講講由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The Guilt Trip》,一對母子穿州過省,途中兒子發現到母愛的偉大。而在《尋找她媽的故事》(Transamerica)中,同樣都是尋找親情的故事,只是性別身份有分別而已。

                       

而在這部電影帶出的是虛實的關係,當陌生人在一起時,他們都會有愛嗎?他們都有對角色的「代入」,由最初介意對方不是真實的父母,到後來接受了。以假成真。說實話,這部搞笑片不是令人「哈哈大笑」的那種,而是由心的感受一家人的磨合與依靠。或者劇本很老土、很普通,但當中最希望是帶出「愛」與「做錯事是不對的」的概念。這一家四口都不是「正常人」,一個是脫衣舞女郎、一個是毒販、一個是宅男、最後一個是PUNK女。四個人不同性格拼湊在一起,互相的幫助,互相的守護,的確令人有感動之處。此外,這部電影看似有很多不合理之處,玩也不是玩得去「盡」,要挑剔的確有很多毛病,包括毒販在最後二十分鐘左右才出現,那中段的細節呢?如果多點有趣的情節、加點追捕會更理想,只是小瑕疵。

無可否認的是看這類搞笑片不用想太多,開心就夠,總好過看一些所謂的笑片卻笑不出,那才是叫真正的「回水」。公路上他們遇上意想不到的事情,既要掩飾車上的毒品,又有意外發生,臨急生智,發揮本色。在公路上一家既闖蕩又闖禍,經歷男人之苦咪話唔痛。而且,最爆的是,登登登登就是豔舞的那一場,相當有驚喜。The Millers 一家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的公路之旅,快點上車出發吧。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衝奧時刻】宗師惡鬥筋肉人 9月23日揭答案


日前,台灣方面公佈由鍾孟宏執導的《失魂》為參選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代表,而陸陸續續各國與地區分別公佈他們的代表作,其中新加坡的代表為《爸媽不在家》、日本代表為正在上映的《字裡人間》,而韓國的代表據知為《狼族少年》。香港與內地的代表均未有公佈,還在討論之中。其中本博早前提到《一代宗師》在UA MEGABOX上映幽靈場,上足七日,就是為了衝奧時刻。
        

據內地媒體《南方都市報》的報導,香港的評委分別為張婉婷、莊澄、毛瞬筠等幕後電影人,而據知評委們正在爭論《一代宗師》還是《激戰》作代表,由於討論十分激烈,要留待9月23日方知道誰是代表。私底下與一些影迷交流過,其實都是屬意杜琪峰的《毒戰》、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與林超賢的《激戰》。在一些討論上,說實話《激戰》不是太討好,在國外有不少同類的題材,而且人家的想法是比較的宏大,意念不夠突出,靠的只是男人之間的魅力,但這種「雄風」電影,識英雄重英雄的電影的確有很多選擇。但也不難怪評委會有所選擇,原因是此片在本地牽起話題,票房如無意外就是全年之冠。

要講到同樣在北美上映的就是《毒戰》與《一代宗師》,兩者都有好評,也有國際視野,兩位導演都是國際影展的常客。奈何,去年杜琪峰已憑《奪命金》出戰,相信機會率是會減低的,《毒戰》是很精彩的電影,描述臥底中的臥底,戲裡充滿矛盾,有神采。然而,《一代宗師》也是很有野心的作品,在美國上映的版本重新剪接成美國版,適合當地人的口味,有助他們理解戲中的概念。據評委口中所講《一代宗師》的入圍率為大,是的,其實香港人都很想香港電影得到認同,拿個奧斯卡當然最好,但不一定有的,入圍已經是一種肯定。無論是那部片出戰也好,都證明了這幾部片並不差,而香港人也更加有責任支持「港片」。而這三部片的共通點雖然是合拍,但合拍得來也有它所表達的東西,只要是好電影就行了,都是有變革與港味的。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We Do Chicken Right


「阿金加油、阿金努力。」

 
這是《金雞》中阿金給自己加油的一句對白,當中是帶有一點的自我鼓勵與安慰。猶如早在十年前(2003)一班的司局長走出來向香港人打氣,共勉一樣。「同舟人誓相隨 無畏更無懼。」十年人事幾番新,甚有一種蘇軾《江城子》裡的味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無論是沙士還是二十三條的立法都是如此令人難以忘懷,更記得當年還是中學生的我是如何隔著電影看七一大遊行的直播。還記得那年,我們放了一個長假,從三月尾一放就是五月中。最不幸的是一知道要放假時,學校的同學還一片喝采,說起來十分慚愧。沙士奪去了香港大約三百個人命,城市裡一片愁雲慘霧,百業蕭條。就連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只得六千元薪金,那是香港很差的一年。
                                

  
不復再的獅子山下精神
 
兩集《金雞》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獅子山下精神」,第一集的《金雞》誕生在二零零二年,整套片的概念是由阿金開始做「雞」(性工作者)開始,由她最初做「魚旦妹」、「夜總會」、「骨場」再到「一樓一鳳」講起,內容有點像黃霑的《大咸濕》,口述香港色情史。內容混雜著香港多年的歷史轉變,從七十年代到中英聯合聲明、再到移民潮、八九民運與回歸。以一個小女人的生活變遷講到香港的轉變,特別有寫實感。

 
而第二部則是零三年的作品,當年電影業界發起「1:99電影行動」為香港打氣。而《金雞2》也名乎其實是一名講沙士的電影,而戲裡也後加入了阿金的少女情懷。觀乎始終第一集是比較的全面,流暢,皆因第一集本就是一個舞小姐的生活見證。而第二集的支節不平均,到後段就欠缺了驚喜,甚至有感與前半段沒太多關聯之處。

 
兩部電影講的內容大致上是香港人息息相關,離不開是歌頌香港人一次又一次的擊退難關,八七股災、九七金融風暴、再經歷了沙士。知道《金雞》將會拍第三集,而導演會有變動,改由鄒凱光擔任。而監製就當然是陳可辛,據說這是他給君如的生日禮物。轉眼間,一個十年,我從中學生長大成人,有了新的體會與對社會的感知。不知道阿金的生活會否有所改善,阿金,你姐妹的「竇」又被加租了,有些人在網上勒索鳳姐的事情不時都有發生。阿金,你生活得好嗎?

 
「獅子山下」已經不再是這個城市的核心價值,近十年來炒賣成風,什麼都可以「炒一番」,從演唱會門票、樓房到紀念鈔與電話,賺錢的渠道變得偏門,我們的城市依然的拜金,他們會話這些賺到錢的人很叻。彷彿腳踏實地的人很愚蠢,薪金多年沒有改變,通脹卻擋不住,就唯有用旁門左道了。城市裡的價值正在被消滅,言論自由走向衰落,滿佈謊言。努力未必會有出路,獅子山下這首歌再唱不下去。社會上再不需要這種「自我安慰」,而是需要有新角度、新思維,找尋人文的價值,同時權衡利益。且看今日地產商橫行,利益至上,又看看今日社會上對人文價值的唾棄,獅子山下是小市民的修羅場。


 
從小人物眼中出發
  
《金雞》的寫實是來至電影是親民、親切的,它透過一隻「雞」的所見所聞帶出香港的轉變,同時都帶出了一個小女人的故事。她的愛情、她的工作都顯出阿金的卑微,帶出性行業的沒落。終於,這些年大富豪的歌仔不能唱下去了,港人的生計都被搶了,香港人的消費都不自覺地北望神州。十年前,有這麼的一部《金雞》,同樣是性題材的電影,十年後就有《一路向西》帶出男性北望神州的見聞。開宗明義,《金雞》看似是一部喜劇,然而它卻充滿了香港的情懷,那是我們走過的、看到過的。阿金是平凡的,但戰鬥力強,絕處逢生。其實就是一種的勉勵,俗語話「笑貧不笑娼」,阿金見證行業的生態,做雞也不是人人也做得起,既要文武全才,又要深黯歡場之道,但阿金絕對是一隻快樂的雞。

 
欣賞《金雞》除了是有共同之處外,還有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心。是的,香港人其實人品不差,有時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看到不認識的人會主動與人分享雨傘,看到的不是一次半次,而是有好多次。除此之外,香港人也會互相關心的,那些反國教的日子裡,有些年青人主動清潔街道,這些都是出於愛這個地方。無論是戲裡的「一毛一例湯」還是阿金主動叫「沙土醫生」進館子吃飯,都是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愛,有同理心。兩部《金雞》都有人情味,體現「One City, One Dream」,外表自私的香港人,其實是很可愛的。

 
賣懷舊的電影的確有很多,如《歲月神偷》、《我愛香港》、《浮城》等等,但能夠像《金雞》如此有突出的視角而不歌功頌德的,實屬難得,其中一幕有關六四的更加是走綱線,做雞也有愛國的,做雞也只不過是平常人。比起有些虛偽的人,阿金明顯理直氣壯,正氣得多。得知《金雞》要開拍第三集,就延續下去,把做雞的精神發揚光大吧。We Do Chicken Right!!!!!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依然.心跳五百天


看電影會使人成長,看電影也會使人發現到生活中有些事物是有重量的,有些如此輕、有些卻一直留在心裡。喜歡一部電影是單純的、憑直覺的、帶有主觀性與個人情感的,這種喜歡不需要向任何人說明,自己知就好。四年前,看《心跳五百天》(500 days of summer)與今日再看,依然感動。這部電影就好像是一個見證,彷彿在生命裡見證了什麼似的,戲裡戲外,其實大家都是君體也相同。

九月份的每個星期天百老匯電影中心都選播了Joseph Gordon-Levitt主演的電影,他已經是荷里活炙手可熱的演員,拍過基斯杜化.努蘭的大片《潛行凶間》與《蝙蝠俠》。《心跳五百天》是一部帶點BITTER-SWEET的作品,愛情使人迷失方向,愛情是毒咒。電影開宗明義講明「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這其實是一個關於成長與失去的故事。錯的時間,錯的人。男女之間各自追求的東西也不一樣,在一個時間走在一起,她只是逢場作戲,其實她也愛著這個男生,但關係只是停留在「愛」,而不是心裡的「愛」。而男生卻是懵懵懂懂的以為自己追求的是愛。愛,很複雜。但在愛情的大千世界裡,總要不斷的嘗試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人不能夠自私的追求自己喜歡的。因此,愛情是雙方面的。

有時候,男生也有很多責任,女人的嬌縱有時候是你們一手做成的。聽過有些女孩子以男生「請吃飯」為交友的依據,總認為別人的付出是必然的。可能男生以為付錢是有禮貌,然而這些女孩子只是想「收兵」。然後,在她眾多的男伴之中挑選心目中較好條件的一個。你以為她是「女神」,但人家當你是「草」。再看《心跳五百天》,難免是有點替男生不值,他的痴心一片沒有得到認同,反而自己內心掙扎,但其實他又是如此的自願,自作多情。而這個女生的行徑也十分飄忽,一時就愛你,一時就不要正常關係,一下子就結婚了。愛情世界,太多傷害了,所以這從來都不是愛情故事就是這個原因。

也就是到最後男主角是有「因果」的,失去一個,找回第二個。Raymond Carver說的愛情只是一種感覺,到頭來只是換了個人而已。有些人調侃這部電影為「500 days with a bitch」,亞心(SUMMER)是不是婊子就交由觀眾判斷,至少我是認為她給了錯覺別人,以為自己很有趣,又或者是她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然而,有時候我們就好像男女主角一樣的自私與有股傻勁,付出與收獲未必有正比,這部電影教我們的東西實在很老土,成長教育。

然而這就是一種反映,我們就是這樣傻,這樣的自私。愛情世界被廣告、消費成浪漫、恆久、一生一世,然而當愛要熄滅時,那剩下的是重重的責任。幸好,男女主角最後沒有在一起,否則傷害是一輩子的。依然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戲裡的共嗚,四年裡,或多或少經歷了某部份主人公所經歷的東西,但我更愛的是戲裡的音樂與其小清新的表達手法。愛情電影不一定是浪漫、神聖、也不一定要某一方劈腿再找第N春。目前有不少的愛情電影的手法都太雷同了,叙事手法俗套,多看使人厭倦。

《心跳五百天》成功的在於音樂上,編排上起碼是超脫的,更中要害的是擊中了文藝青年的心,女主角Zooey Deschanel是獨立樂團She & Him的主唱,戲裡有搖滾歌曲、法式歌韻,更有THE SMITHS的歌曲。THE SMITHS是不少人所喜歡的,MORRISSEY詩化的歌詞,與有一種聯繫與打動的,音樂是電影的靈魂,也是一種催化劑讓人進入狀態,而這部電影無論是美女還是音樂,也還是編舞怎樣的,都是如此的流暢,把愛情留在一個時間段裡,間中拿出來回味就好了。

The Smiths主唱的《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超級經理人》:英皇娛樂明星大雜燴


九月份的香港電影回歸平淡,八月份的「青春」、「熱血」的熱潮已過,《激戰》順利暫時成為港片全年票房之冠,且看接下來的兩三個月有沒有特別突出的電影能夠趕上。且看九月份上映的香港電影名單,分別是兩部愛情電影《第一次不是你》、《被偷去的那五年》、《狄仁杰之神都龍王》,論牌面上就只有徐克的《狄仁杰》可以稱為大片,其餘那兩部愛情電影均好壞參半,那兩位導演都進了部份影迷的「討厭之列」。而杜汶澤可謂是十分「旺場」,七月的《飛虎出征》是男主角,九月份就有兩部主演的作品上映,分別是王晶的《爛滾夫鬥爛滾妻》與這部馮志強執導的《超級經理人》。 
   
   從編劇到導演,《超級經理人》是馮志強的第二部作品,而他亦憑處男作《懸紅》獲得金像獎新晉導演的提名。有些港產的電影直叫你「輕輕鬆鬆個半鐘」,《超》片就是其中一部這類的作品,沒有太深奧的劇情,就擺出一副流水線的姿態,講青春、夢想、最重要的是賣明星。英皇電影當然要賣一下旗下的藝人,或多或少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如鄭希怡(Yumiko)、吳浩康(Deep)、張敬軒、還有TWINS,其中鍾欣桐演的是配角,主角就是好姐妹蔡卓妍,就連著名經理人霍汶希也粉墨登場,而戲中的一哥就可謂是謝霆鋒了。除了一眾為人熟悉的歌手外,還有英皇的新人許靖韻(Angela)。 
   
   驟眼看來,劇力不夠,看似是明星大雜燴,又可以替旗下藝人宣傳,又可以宣傳公司,一舉兩得,連群眾演員也可以省卻。可惜的是這些演員都沒有那個特別有神采,也沒有那一個突出。整部電影靠的就只有杜汶澤與蔡卓妍的交鋒,其實所謂的交流也不是很多,二人的火花也擦不出來,只見平庸的表現。講到喜劇,這更加是失敗,欠缺幽默,有的只是低俗式的露出「事業線」,把娛樂事業只流於表面化的表述。 
   
   看來英皇娛樂十分酷愛「經理人」題材,去年的同樣時間推出由麥曦茵執導的《DIVA華麗之後》,使杜汶澤得到不少的認同,戲裡的他咄咄逼他的藝人,為人尖酸刻薄。而在《超》片當中杜汶澤演回市井、有人情味的角色,表現雖不至於太突出,但自然、是為義氣仔女。整部電影鋪排上沒有大的驚喜,影片利用倒叙的手法講到兩位主角之間軼事,一個資深的經理人、一個無經驗胡亂衝撞的經理人,作出了對比,蔡卓妍飾演的孫美美是外露的女強人,杜汶澤演的超哥是個走偏門的人,兩個人合作要捧紅一班少女作為電影的中心。 
   
   電影在韓國取景,卻有名無實,韓國的景少之有少,過橋抽板,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還有的是那些少女的包裝更加是「哈韓族」,從她們的衣著、打扮都是抄襲,沒有半點的香港特色。而戲裡很想帶出「青春」與「夢想」,灌輸人要相信自己的價值,然而命題是很模糊的。而戲中有些「笑位」其實並不能夠取悅觀眾,例如是王祖藍與三個男人「賣肌肉」,啊…..說實話,又不是特別有吸引力,男與女都只不過在電影裡販賣自己的身體,誰露得多就完勝了。這種手法其實是很低的,彭浩翔的電影都還可以叫做有「自知之明」,開宗明義講他是賣「低俗」的,然而這部電影卻是賣「夢想」的羊頭,賣「肉」的包裝。觀眾比較想看的並不是「肉」,而是想看娛圈裡的八卦、自嘲、一些生態上的趣聞吧。 
   
   香港是個高度娛樂化的社會,《超級經理人》在九月初面世是十分聰明的。同期沒有大的對手,又找來多個明星參演,適合那些愛看明星的觀眾欣賞,也可以說成是一部「粉絲電影」,煮出了一碟「英皇娛樂呈獻旗下藝人大雜燴」。好不好吃,就視乎閣下的品味,但對於港人優先、愛看港產片的觀眾來說,這是他們在九月份的一個選擇。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奧海城百老匯租約期滿 載十二年光影回憶


開業十二年(2001-2013)的奧海城百老匯戲院因租約期滿在九月十五日晚上正式結業,據知有關戲院會交由嘉禾經營,故此奧海城的居民與大角咀的市民還是會有電影院的,大可放心。對於奧海城的電影院,其實筆者沒有太多的回憶還是什麼,只記得曾經在那裡看過一部《天使與魔鬼》,對於像筆者這種新界人來說還是關心新界區的電影院,不過對於出入九龍區的人來說,那裡還是載著他們的光影回憶。特別是讀了好些人的感慨,一所戲院不論它是什麼類型的,它還是孕育了什麼的觀眾,總是帶了一些體驗給觀眾的。目前香港大多數戲院都是在商場之中,集消費與購物於一身,說到消逝的話,筆者童年時去過的戲院都全軍覆沒了,或者這就是過去十多年來的消費轉型吧。

9月16日的奧海城百老匯戲院已沒有電影上映
且看看這次奧海城百老匯戲院的結業也不是有太大的影響,百記在油尖旺區還有三所戲院,分別是旺角百老匯、THE ONE與電影中心,而嘉禾年初在新世紀廣場的戲院結業後就只剩下尖沙咀的海運戲院,而日前也開始內部裝修,還有的就是比較偏遠的嘉禾黃埔了。市場方面還是百老匯集中在彌敦道一帶,車水馬龍的。不論是那間院線接手也好吧,最重要的是好戲連場,繼續為觀影提供服務與娛樂。

講到戲院的翻新與重建的話,就不得不提十一月落成的UA時代廣場,載譽歸來,還有的是新界區的UA沙田正進行重建工程,十多年來的爛尾工程終於再動土了,而傳說中的影城就泡湯了,據說是把現有只有二個院的UA沙田重建舊貌,據說有七個院。對啦對啦,目前整個新界東就只有UA沙田與馬鞍山戲院,不能滿足新東區內的幾十萬人,包括上水、粉嶺、大埔、沙田、馬鞍山的人口,還是期待UA沙田的重臨。

「同龍不同命」 成龍北京建主題公園 香港影星連毛都無條


當真是「同叫阿龍不同命」,七月份政府否決了李小龍故居的復修計劃,一眾龍迷真是等了又等,苦候多年得過吉。目前在文化博物館正舉行李小龍展,而在展出前李小龍胞弟指康文署過橋抽板,不尊重家屬的事宜,直叫一班龍迷火上加油。正如林夕所講,香港除了靠購物天堂來取勝外,還得要有對文化的氣量與容納。香港的電影文化輸出海內外,讓國外的人認識香港,這些的文化是需要適度有為的承傳,而建立故居只是其中一個方法,除「星光大道」之外,有助吸引遊客。曾經去過位於江門的「明星公園」,內裡展出了不少祖籍五邑的藝人銅像,也不失為一個文化的地標,是可以參考的。

而政府否決李小龍故居復修的同時,一班「哥哥」的粉絲在網上聯署要求設立張國榮紀念館。有關行動請關注「光榮行動-冀建張國榮紀念館」一人一信請願行動。其實講「請願」在用字上有點激吧,建這些紀念館又不是必然的,且看政府與社會各界有什麼反應吧。為了偶像,就看「哥迷」可能去到幾盡。

                                                     
至於回到上一段,所謂「同龍不同命」講的是成龍,據內地媒體《新京報》報導,成龍會在內地打造他的個人主題公園,名為成龍世界,落户在北京亦庄。而同時上海正建造「成龍博物館」。據成龍所講他的主題公園會有六成的設施是免費開放,其餘就要收費以作保育的費用。主題公園共分為五個園區,用作展覽與娛樂的用途。幸好,成龍世界並非建設在香港,否認一定給網民們「群起聲討」。無它的,成龍大哥一朝得志,言無倫次,常常發表「偉論」搞到香港市民討厭他,最經典的是在金像獎中發言時一句廣東話、一句普通話,真係「柒爆」,其後被不少網民恥笑。而這次成龍世界在北京發展,希望不要應驗成龍曾經講過的一句名言「中國的會爆炸」。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電影短打】《被偷走的那五年》:每況愈下的黃真真


曾幾何時,黃真真也說得上是新銳導演,從最開頭大膽地拍攝《女人那話兒》的性題材紀錄片,到講述頹廢青年的兩部《六樓後座》,諷刺年青人不敢「食屎」。然後再看看她拍了什麼,TVB式的電影《抱抱俏佳人》與紀念七一回歸十五週年的《女人本色》主旋律歌頌獅子山下的電影,到近年轉戰內地發展。這是她第二部用內地資金拍的電影,前作《傾城之淚》被揶揄為「一殼眼淚」,而《被偷走的那五年》真是慘不忍睹,很想問一句「黃真真,What the hell you are doing?」

                                         

故事的藍本有點像美國東部製作的電影《再說一次我願意》(The Vow),不同之處是《被》片中的男女是已經離婚,男的沒有苦苦的哀求叫女的記得他,反而是女的主動想要與男相好,重回到幸福之中。男方的生活早已有轉變,而他也願意幫助前妻找回記憶。可惜的是電影的叙事模式與香港電台的處境劇相差無幾,是那麼的刻版、平鋪直叙,沒有留下一點伏線。最搞笑的是男與女的感情很裝出來,天啊,你們是深愛對方的嗎?演員的表演很死版、看不到真情,愛在那裡?愛是被偷走了嗎?前半段的劇情勉強也算可以一看,起碼講了男女主角的相遇與中間在工作上發生過的事情,但不夠深刻,結構單薄,勉強是可以接受的。

到了後段,簡直要叫一聲「What the Hell」,唱歌跳舞助慶,又不是有什麼特別,好一場很節外生枝的秀,令人聯想起TVB劇集的BBQ大團圓結局,是低智商的。還有的是不知是否技窮了,安排女主角生病,試圖打同情牌,有感到前言不對後語。前半部與後半部可以看成是兩個故事,前一部份找尋記憶、找尋愛,後一部份轉眼間就要遺失掉了。愛得快,死得快就是這一種了。有內地網民則戲稱黃真真患上了韓劇病,也戲稱這部電影淪為《傾城之淚2》。

《被偷走的那五年》,玩弄觀眾的智商,質素奇差,就連唯一的看點張孝全也更加無勇武之處,可見這部電影的殺傷力也頗大的。主人公們被偷走了五年,而觀眾也被偷走了接近兩小時,真是「時間神偷」也。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不老騎士》GO GO GO


《不老騎士》難免令人想起楊力州的《青春啦啦隊》,同樣是一群老人做著一些別人認為他們沒有可能去做的事情。《青春啦啦隊》是紀錄了老人們之間的相處,一點一滴,引人發笑,中途所發生的事情又會使人感動落淚,人生到了暮年,生老病死,在所難免。《青春啦啦隊》的美子婆婆因病離世,死前看到戰友們的表演,一群戰友替她打氣,那一幕實在人之常情。台灣的紀錄片比香港的發達,當地有紀錄片的工會,有南方影展、台北電影節也有紀錄片的放映。這些年,多了機會在一些當地的影片,例如在華語紀錄片節與獨立電影節,大致上也看了一部份。而當中比較認識的是楊力州,看過他的兩部電影,都有些鏡頭讓人發笑,同時看到窩心的愛,愛是一顆催淚彈。

                    

而《不老騎士》在香港放映時也有不少口碑,老人家們為了完夢,參加環島遊,用十三日時間環台灣一圈,他們平均年齡八十一歲,最老的八十九歲。不論片中的宗教因素,這些老人家真是一個字「勁」。曾幾何時,他們從大陸隨部隊到台灣,在這小島生活已經半個世紀,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都視台灣為家了。也有一些人在二戰時當過日軍的部隊,半個世紀前的對峙,如今一笑泥恩仇。人老了,笑言面對過去,灑脫。

為了這次的環島遊,有關方面也做了一年的籌備,途中安排車輛給予老人家休息與應付緊急狀態,有部份的老人家都有長期病,片中的人員說五個有心臟病,兩個有癌症,但他們依然上路,無懼危險。很多為人子女的都會勸父母不要參加,都太危險了,然而這些老人家就是要證明自己「行」。人到八十歲,才找回最初的夢,雖然是遲,但總好過沒有。是的,他們花了一輩子人就是為了當別人的角色,當別人的丈夫、當別人的父母,到老了,卻沒法給予他們走動的空間。這是個人的選擇,所以他們選擇證明自己。

這些老人家互動的關心、互動,帶出一股親情與友情,放下身段,做一件事。最令人敬佩的是團長爺爺,從第一天開始他身體就有毛病,先後入住了兩次醫院,一出院第一件事就是要會合團友們,他認為他自己有責任帶著團隊去做,這是責任心。同時,他是有意志力,沒有想過放棄。最終,完成十三日的旅程,他也是很重要的一員。

在環島的中途,他們到過一些老人院,其中一幕相當令人深刻。就是一位老人看到眼前的騎士們,眼泛淚光,這位老人不良於行,他的眼裡充滿的是羨慕之情。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到臨老能走動是幸福的事,是小確幸。這部片是很讓人感動的,心底由衷的感受到。或者在一些鏡頭上的拍攝未必像楊力州電影裡所有的喜感,然而這令人有一種小幸福,老人家的調皮、貪吃、談起太座時的男人主義,一一都是很純真的。

其中一個老人在摩托車前貼上亡妻的相片,感覺上是帶上她去旅行。對於這些老人來說可謂是「一生人一次」,對他們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所說的「LIFE JOURNEY」,這段公路之旅是有情、有信念、也帶上他們個人的情感與意志。而眼前看到的約莫九十分鐘的《不老騎士》版本是基於2008年的五十分鐘版本而得出來的,很幸運地這部紀錄片落在CNEX的手上,好讓觀眾看到上一代的專注與熱情,相當有人文關愛。愛與夢飛翔,不只是年青人的專利,還有屬於他們的。

「不老騎士,GO GO GO」吧。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狂舞派》裡的「忽然政治」

上映個多月的《狂舞派》迎來一千萬票房,可喜可賀,陸陸續續個多月來都有不少的「評論」與觀後感面世,其實都是一件好事。電影的創造是一個很IN AND OUT的過程,不同人總有不同的見解,喜歡與討厭都是主觀的。然而,有不少的評論都把《狂舞派》牽扯到本土、牽扯到香港人身份認同方面,這點實在不敢苟同。如果要講到身份認同的話,一個學生妹入大學,繼續自己的興趣、遇上心儀的男生、挑戰自己,請問有什麼特別,有甚麼共嗚,與香港有什麼關係?寫這些文章的人,不只是那麼一兩個,筆者看到的是至少有五、六篇。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身份認同」,這最多是一個大學生認同自己是一個女性的大學生,認同自己是一個舞者。這當中有政治嗎?反倒看不到。

《狂舞派》的其中一個瑕疵是它連大學生「開門七件事」也沒有講到,對大學生活無疑是有點抽得一乾二淨。再者《狂舞派》是一個關乎青春、熱血、夢想的電影,又實在看不到它有多的本土性,它述說的是很大路的故事,就是全心全意要做好一件事。而很多電影身上也有這種特質啦,《追女仔》系列電影中目的就是追女仔,那追女仔也很本土嗎?美國電影裡的美國人追女仔也就很「美國本土」?

在電影宣傳過程中難免是有些「取巧」的,然而這都只是綽頭,電影公司看到香港社會對「本土」的饑渴。其實用到「本土」也不只是《狂舞派》一部啦,就連「低俗出征夜蒲」也是「本土」的一份子。甚至有影人竟然說「低俗」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這番話一定令到有些文化人感到痛心。無它的,香港社會在過去幾年建立了一套本土論述,香港人優先的想法,就連看電影都有種「排外」的氛圍。

忽然間,看電影都變得「政治」起來,寫文章也「政治」了,可能很快連吃飯也「政治」了。《狂舞派》的「政治」是來至於觀眾自行添加的想像,電影中那裡告訴你阿花除跳舞外的大學生活?哎呀,最搞笑的是這部電影的細微部份,像SOC房的讓出也講到香港政治當中,事實上這不是甚麼中港的爭奪,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寫這篇文不是要指責那些作者,而是要他們認真看電影,講電影二三事也要有證有據,不要小題大做。政治的事,留待看政治電影才看,除非真是有那些獨特的見解。否則,只會讓人看得發笑。令人聯想到連「本土」意念都未弄清的人,拾人牙慧講起「本土」來。

如果要講香港本土電影與港人身份認同,何不講講「甜蜜蜜」、「金雞」、「老左正傳」、「歲月神偷」等等,這些講的真是「香港歷史」、「香港人的故事」,真正與民生有關,而《狂舞派》賣的卻是青春的堅持,舞蹈的活力,是兩個層次,兩碼子的事情。政治與電影藝術,有時要分開一點看,別「跟車太貼」。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字裡人間》:字能覆舟 亦能載舟


 電影的戲名無論是忠於原著的《編舟記》、是內裡主人公要完成的計劃《大渡海》,還是更帶出精髓的《字裡人間》,都不影響電影的可看性。電影裡流露著一股暖流,令人想起今年同屬松竹公司出品的《東京家族》。其實兩者沒有大關係,只是內裡有種人情味同樣令人暖暖的,人與人之間那股的惺惺相惜,是出於信任與真誠,大家未必很認識對方,但彷似很理解對方的事情。有的是一股同理心,令到感情用事的觀眾看得如痴如醉。 
  職人之精神 
   純白如水的愛情、撰寫字典的熱情、周遭的人的關懷友愛、職人精神貫穿著整部電影,看似是沉悶的題材,發揮得平實而有愛。電影裡強調語言與文字是很重要,正如我們從小就要學習語文一樣,無論是中小學生都有查字典的功課。一有什麼不明白就問這位「啞老師」,找尋想要的答案。而《大渡海》則是一部活學活用的當代辭典,歷經十五年最終能完成。這部電影最寫實而處是它能夠寫出一個看似是真實的故事,而不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對,《大渡海》不曾存在,它的由來是源至三蒲紫苑的《編舟記》。 
   
   近年,香港興起看東野圭吾、湊佳苗的推理小說,而片商也看準市場先後入貨,可惜在文藝圈裡都沒大起息。然而這部《字裡人間》引來了文藝青年與文化人人士的熱捧,這是一部屬於喜愛文字的人的電影,這是一部教人熱淚盈眶的電影。文字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是表達的手段,主人公馬締光神經兮兮、不善言辭,而「字典」開啟了他的心,他的專注與正經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難觸摸的。慶幸的是他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而且不需要急功近利的。《大渡海》計劃也不是如期的順利,出版社也有壓力,也曾經被要求腰斬。為了字典,可以去到幾盡?別人笑他太瘋癲,他笑他人看不穿。這就是堅持,是專心致志的職人精神。 
   
  女人的身影.男人的精神支柱 
   在戲中堅持的不只是飾演編輯的馬締光、堅持的還有字典編輯部的主管松本教授與小田切讓演的編輯。一件事要達至成功並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整體的,《大渡海》的計劃裡有犧牲、有錯漏,工作是繁重的,但為了完美無瑕付出的精神與心力也相當多,比如是用紙方面,都要一絲不苟。要白壁無瑕,心無浮躁,方才「輕舟橫渡 言葉之海」。而除了字典外,有一條線的著墨不多,幾乎是隱藏的,那就是馬締光的女友,後來的太太夏具矢的壽司師傅之路。她問阿光女人當壽司師傳很怪嗎,阿光說不。而在細節上看,起初夏具矢只是在師傅身旁當助手,到後來可以開始準備鍋物,再到後來鏡頭上看到她一人為丈夫與松本教授準備料理。女人的故事看似是很微不足道,但成功的男人背後也有一個默默工作的女人。 
   
   電影裡的感情也是很純潔的,男女主角之間的相識與相處,是有種惺惺相惜而又窩心的,女人為至愛的男人煮一碗麵條、煮一頓飯,即使是很細微之處也帶出了「愛」,這種愛帶有一點羞澀,看起來像初春一樣絢麗。能夠有一段不用把話說出口,就能知心的感情,夫復何求。此外,松本教授那邊同樣也看得觀眾暖在心,太太對他的支持,到臨終前後都依然始終如一。這大概是一份女人三從四德的至高境界,不計較、大方得體、溫文爾雅、小鳥依人,莫講話男人想要,連女人也求之不得。 
   
   人情味濃 溫暖在心 
   除了女人之外,戲裡令人窩心的還有對文化的傳承與對理想的追求。松本教授臨終前一直在想《大渡海》,辦公室裡貼著的書法由雪白變成發黃了,一生人只做一件事,很多人都不明白,甚至會放棄。但這是充滿熱愛的表現,愛一件事就要盡心盡意去做,不容有錯誤,同時也要與時並進。現實生活中,在科技的熱潮與潮流下,年輕的一代不願意做些被視為是「老土」的工作,是很可惜的。老一輩人影響這新一代的人,然而又互相尊重,沒有架子。這就是平等。在《大渡海》出版會上,老教授的太太在阿光的身後說「謝謝」,是那麼的有心,是互相的明白。當老教授死後,年輕一輩自覺對上一輩人會有更多的關心,那是一種愛。這種愛跨越了年齡、身份、輩份,讓人看得心裡滿滿都是溫暖。現實中,又有多少這種關係。 
   
   在寫這篇文前,知道它代表日本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是實至名歸的。無論是去年梁英姬代表的《家族之國度》還是《大渡海》、又或是《東京家族》,都看到日本人對彼此的尊重,禮義之邦,簡樸淳厚。電影是如此的日常,電影是如此的有人文精神,乃是生活裡所遇到的清泉。《大渡海》,謝謝你載我航行於大海之中。 
   
  文/Dorothy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鬼鬼祟祟偷蕃薯的《一代宗師》

《一代宗師》悄悄地在UA MEGABOX上映,無聲無息的,真是鬼鬼祟祟偷蕃薯的表現。正常有什麼電影上映,其FACEBOOK專頁都會叫人撲飛,至少都告訴網民那一部電影會上映之類。但《一代宗師》卻沒.有。而且不動聲色之下,周四的五場全數賣光,真是「離奇過小說」了。而且既然是「有心」放映的話,何不弄個二、三百人的影院,而要屈就在只有四行的影院呢,到底是真播還是假播,至今無人知道,也不知道那些「神通廣大」的持票者是怎樣知道有放映。

城中流行一句「為了XX,你可以去到幾盡?」正當各國開始公佈代表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時,香港至今仍未有公佈,有些影迷猜測會派《一代宗師》或是《毒戰》出戰,但杜琪峰去年已憑《奪命金》出戰。而是次《一代宗師》的放映在網上標注的是104分鐘,看似是所謂的「國際版」,亦即係「美版」。目前電影正在美國放映,而先前香港觀眾看的是131分鐘的版本。也很難怪為何有些香港的影評人討厭王家衛,是的,在香港批評王家衛某程度上是下了戰書。但一部電影一時弄四小時版本,一時弄個柏林影展版本,而美國版又特意找美國的剪接師剪接,更加有西方中眼中的「東方色彩」。對於影迷來說,要追可以追多少個版本,感覺是「掠水」。

而再講這次放映,其實再映《一代宗師》都一樣會有捧場客,是有「放映」的,何不大大方方,網絡之大,做事要光明磊落,別當觀眾是「司徒拔」。為了奧斯卡,出這種「騙人」的手段,一點也顯不出「宗師」的精神。至於明天的放映,會否成為「幽靈場」,相當令人拭目以待。而《一代宗師》的風波又何止只有那麼少,據網誌「講.鏟.片」所講今早在有關的網頁發現到整個周四的場次都「消失了」。難道真的要學唐英年講一句「你.呃.人」?

消息來源:一代宗師售票處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陪伴著一代人的宮崎駿與蔡明亮


一個星期內,兩位大師級人馬宣佈退出影壇。一個老了,一個血氣方剛中年漢,前者累了,後者的退出是出於痛心與失望。電影是一個創作人發問與提供想法的平台,觀眾從電影裡找到想要的東西、所尋求的東西,或者是評價喜歡與否。總會有那麼幾個影人會進入觀眾的「死亡筆記」,也會有些影人被捧了「上天」。電影,是主觀的東西,不就是愛到死,不就是恨之入骨。宮崎駿,對於我們一眾八十後無所不認識,他創立的吉卜力創作室是我們一代人的回憶,他所監製的、導演的、沒有完全看過也會看過部份。宮崎駿加上久石讓,即使未看過電影也會懂得哼唱《天空之城》、《龍貓》。

                         

貓巴士把宮崎駿帶到他人生中的下一站,千尋也出發找尋自己的白龍,一個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陪伴著我們這一代人。很多人笑波兒是人獸戀,但這都是一種想像吧。無法不得不欣賞宮崎駿,他宣揚反戰的信息與反核的信念都是普世價值。很多人都把他的兒子和他比較,不再拍長片不等於完全的退休吧,他說他還會處理吉卜力美術館與短片的事宜。都不至於是壞消息,而他的最後一部長片《風起之時》也會在十二月尾的聖誕檔期上映。從八十年代的全盛之時到二十多年後,我們的成長了。多謝你,宮崎駿。多謝你的TOTORO,我很喜歡。

時至今日,我還未學懂欣賞蔡明亮,但我相信終有那麼的一天,我會學懂欣賞他的藝術電影。猶記得還在少年十五十六時,打開《天邊一朵雲》看到那個大西瓜,就感到很嘔心。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個保守的青年。觀影日子久了,所接受的事物也隨之然多,是的,學習觀影是要時間的洗禮,也總有那麼的一個時候你要學懂面對。其實「性」就有咩可怕。關於蔡明亮的作品,反應也是兩極的。對他的作品了解不多,只是看了一部短片。有些人說蔡明亮的《行者》很悶,整整二十多分鐘走啊走,緩慢的,他卻令我想起什麼叫做「內觀的修行」。有機會一定要觀摩一下。他的退出是突然的,選在威尼斯影展時宣佈。而他的新作《郊遊》都在影展中獲獎。幸運的是他所說的退出影壇應該是說退出主流層面上的。他感受不到觀眾有這樣的氛圍欣賞他的作品,這才是致命傷。但很想告訴他,他的電影只會留給喜歡他的人欣賞,老土講句,交給歷史決定。而在此時此刻,要看台灣新浪潮就必看蔡明亮的電影。

                                     
蔡明亮新作《郊遊》

無論兩位影人未來的路怎樣,都希望他們一路順風。他們都是如此的重要,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他們都是很值得敬重的人。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我不是拉登》:伊斯蘭世界寫給西方社會的訴求


《我不是拉登》(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相當精彩,電影雖然是由小說改編,但擲地有聲,也帶出了伊斯蘭世界裡的一些控訴與價值觀。有很多事情不是二元對立,不是分對與錯、罪與罰,而很多事情都有多個面向。處理事情的時候未必要有固定一方的立場,而是要宏觀一點去看。這是一部帶有種族主義的電影,控訴的國家是美國一眾西方國家,同時也帶出了部份回教徒的處境。電影出來的效果相當的寫實,用一些事例分析會有更深入的解讀。
  
                                         

   在早前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疑犯焦哈爾與哥哥塔梅爾蘭據稱是為了捍衛伊斯蘭教而發動襲擊。事件造成多人死傷,事後有很多人在社交網絡上寫到「祝福波士頓」卻只有少數人在中東受襲與動亂時寫上一句祝福的說話。要講的是就連我們身處在他方的人都會受到媒體的渲染,受到議題設置的影響而選擇性關心某些議題。而對於伊拉克、阿富汗、甚至是叙利亞,即使是有人死傷,無辜的平民受襲都得不到一句的關心。媒體報導伊朗是邪惡的,反美的就是惡魔,有巨大殺傷力武器,是壞蛋。然而,我們更需要的是查證與關心,要有批判性思維。
  
   而《我不是拉登》提出的是站在伊斯蘭的角度去看他們,又看看美國等一眾西方國家如何的看待伊斯蘭世界。猶記得奧巴馬在滅殺拉登後面向傳媒的公告,為了一個拉登,有多少人給犧牲了,有多少人送去了關塔那摩。又看看美國的奧斯卡與美國電影,又有多少是藉著戰爭去講那些美軍的「兄弟情」,「為國捐軀」,「大美國式的英雄主義」,例子就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彈雄心》(Hurt Locker)、同一個導演的《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都是很美國式主旋律的。美國人擁抱自己的同袍,歌頌軍隊兄弟情的同時就是否可以漠視那些受傷害的人。
  
   這部電影不是藉機教訓美國,而是提出多個的面向反映這個口說民主、公義的地方是有多麼的「講一套做一套」。比如是主人公在九一一後被機場特警無理的搜身,在街上被警察截查。九一一後,入境美國的外籍人士在檢查方面都有所加強,而其中一個被誤會的就是來至中東地區的人士。事業、社會、甚至是愛情,一下子在九一一後變了。全世界目睹這宗的恐怖襲擊,看到兩座巨塔倒下,至今仍歷歷在目。或者我們現在會講,用一件事情去看待一個族群是很兒戲的事,但實際上就是這麼的兒戲。主人公被杯葛、被唾棄、都只因為他的身份。
  
   戲裡有張力,結合一宗的綁架事件讓主人公回憶過去,講述他由雄心壯志到美國留學到被嫌棄再成為嫌疑犯的故事。故事裡看到美方是如何地利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同樣是為了目的而去傷害在事件上無辜的人,去傷害嫌疑人的家庭,步步進逼。而主人公一直都是清白之軀,被釘上了。即使回到家鄉也逃不了這種命數,正如有一句網上的名言「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別如何」,十分有決定性。
  
   在戲裡主人公叫學生尋找自己的巴基斯坦夢,而不好去追他人眼中的夢。很多電影都搬出「美國夢」,很多人心裡都有個「美國夢」,《中國合伙人》與《致青春》的少年,得到過、嘗試過,而這位主人公也經歷了由最高之處跌落去的滋味。人是自私的動物,有好處時就當作神明參拜,沒好處時就置之不理。這個故事雖然是假,但虛構得來卻是如此的真實,他講述了某部份美國人的態度,也視伊斯蘭世界為敵,更甚的是步向一個不太好的結局,就是有人受傷了。這種傷,是在於兩種價值的不同,而當中衍生的更有激進的黨派,以互相傷害為主。
  
   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是很清晰的,是一部「反戰電影」,復仇只會助長更多的仇恨,有很多事情需要的是深化與思考,要求同存異。同樣的是當要指控他人時,更應該要有證據,像攻打伊拉克時就以當地有大殺傷力武器為由,到最後也找不到,十分的勞民傷財,也顯出意識形態上的角力。此外,這部電影也帶出了不要「以貌取人」的信息,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不應分種族、膚色、性別與性向。本片情節緊湊,回憶與當前茶館發生的事情交接,無論是過去,十年前還是十年後,這種的恐懼、懷疑、冤枉的事情依然存在。而我們更要抱持開闊的態度,看看其他人是如何表述他們的價值觀。而《我不是拉登》就是一部情理兼備的佳作。
  
  
  文/Dorothy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藝人知法犯法 侵權問題又豈能怪觀眾?

資料圖片


余文樂在社交網絡上上傳一張電影《情約半生》的電影畫面相片,引來網民的圍插。事實上,要講到藝人的醜態要講十日都未講得完,常見的是在一些電影節當中藝人在電影放映期間聊天,而在一些網誌上都有記載到他們的醜態。當藝人連自己都不尊重的時候,又怎能把無文化的責任推到觀眾身上。余文樂雖然事後已經修改了有關的圖片,但這件事上在觀眾的心目中打了折扣。今時今日,藝人要尊重一下自己的身份,要慎言。在網上有很多事情都突顯出他們的無知,以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趣。

                                               
(資料圖片來源《明報》)
其實余文樂都已經不是第一次捲入這種風波,較早前他上載一張抱著小孩的開車照片,引來質疑,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只有當時人自己知道。最重要的是知道今時今日在網上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猜疑,一字一句都分分鐘成為網民監察的對象。余文樂在這件事件上,令人想起當《3D玉蒲團》在港上映時,一些內地觀眾忍不住拍下戲院畫面,而其中有對內地夫婦更被海關檢控。其實在某些戲院開場前還看到「海關提醒,禁止盜錄」的宣傳片,說它過時,其實又不是太過。皆因有些人是無知的。而這段短片的由來是出現在九十年代末至二千年初,當時LD盛行,盜版猖狂的年代。

其實有時在一些影院裡,也不難發現有觀眾拿出手機拍攝,無論是主流影院還是藝術影院都有這樣的人,其實影院裡的職員有時也看不到多少,阻止不了多少,皆因他們還有其他的工作,例如是帶位與招呼其他觀眾。哎呀,去到戲院觀影都已經是成年人,或者是已經有受過教育的人,為何還要別人苦口婆心的提醒,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大家懂得自律一點就好,還有的是要其他觀眾的提醒一下,那才有和諧的觀影環境。

有線娛樂新聞報導連結--樂仔急刪疑侵權電影畫面照片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第六誡》變《心戰》 陳年爛片推上內地黃金檔



內地的國慶黃金檔期幾乎是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國慶檔期的華語片有彭氏兄弟的大作《逃出生天3D》,而據內地媒體報導將會有一部港產片進軍國慶檔,這部片就是陳翊恆的《第六誡》,內地則會改名為《心戰》。這部電影基本上可以用「爛」、「好爛」、「極爛」來形容,話說這部片真是多災多難,拍了四年,到最後連導演是誰也搞得不清不楚,聽聞是有四位導演的,在香港上畫時剔除了陳翊恆的名字,而如今內地上映又把他的名字翻出。
     


說實話,這部片上映也無聲無息,幾乎不是太多人知道。其後曾經在電影台裡面放映,基本上這部片的確有很多好演員,如任達華、廖啟智,奈何劇本的鋪陳是玩弄觀眾的,即使改名也改不了這種爛,而這部片則是講一個操控殺人的故事,借助宗教的概念,講述救贖,可惜只有故弄玄虛的份兒。十分失敗。

陳翊恆所拍的電影整體水準都是未達標的,口碑不好,無論是這部《第六誡》、《紮職》還是《古惑仔:江湖新秩序》都是無序的,都只有形式,沒有內容,令觀眾「得啖笑」。而事實上,內地觀眾的眼光都不是那麼差,目前他們已經是厭倦了港產的爛片,消化不良。而繼六月份的《王牌情人》後,港片再次偽裝進軍內地,即管看看內地人的反應吧。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華語紀錄片節 認識國情 關心人文

九月份,真是小型影展的旺季,單是一講就講到幾個,同志電影節、意大利電影週、埃及電影節,還有恆常舉行的電影節發燒友活動與意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電影放映等等。以上的電影節共通點是有院線、領事館、電影資料館的協助,而在本週五開始舉辦的華語紀錄片節就沒有如此的幫助了,采風電影是一個非牟利的機構,主要是推廣紀錄片的。而創辦人就是香港的紀錄片導演張虹,特別提到采風電影是因為他們辦的活動的確很值得支持。香港人對紀錄片的興趣始終不大,一直以來都有民間人士拍些作品,可是都沒有大的反應。大型院線裡的紀錄片放映更加少之有少,《KJ音樂人生》與《乾旦路》只是個別例子。而采風電影則致力推廣紀錄片文化,且開班教授紀錄片。

今年年初,采風辦過三期的「月影」,其中播放過周浩的《高三》、楊力州的《被遺忘的時光》與《青春啦啦隊》等等,而本週五(九月六日)開始至到九月二十二日,都是影展的節期。當中搜羅本地、內地與台灣的長短篇作品,內容有不少都是有關國情的,具有人文價值。其中周浩會帶同他的作品《急診》來到,紀錄內地的醫療情況,而當中也有《暖冬》的放映,在去年獨立電影節中也有放映過。而影展也有台北紀錄片工會的作品。而本地作品方面,除了學生作之外,有金像獎新晉導演得主曾翠珊的短片作品《冷雨盛夏》。比較可惜的是,還是比較希望看到本土紀錄長片,紀錄一些社會的議題,民生變化等等。

喜歡紀錄片的話,同志電影節也有幾套紀錄片,例如是《挑一場戰疫》與《T婆工廠》,後者是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拍攝的,都不好錯過,觀摩一下吧。

至於華語紀錄片節的資料請參看采風電影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金基德新片《莫比烏斯》海報 延續挑釁尺度


金基德的電影世界是偏鋒的。過去他拍過幾部以宗教為題材的電影,如《春夏秋冬》,《慾海慈航》、《聖殤》,後兩者的海報風格相當有挑戰威權的味道。過往,韓國的電影海報也曾經衍生過一些宗教團體的不滿,事例就有朴贊郁的《親切的金子》海報有褻瀆天主教之嫌,在當地曾經出現抗議事件,後來要修改平息風波。而金氏的海報設計可謂是「踩綱線」。在《慾海慈航》與《聖殤》的海報裡都有很強挑戰威權的影子,比如《慾海慈航》中的「修女海報」與代表著「聖母救贖」的《聖殤》海報。挑釁味重而且有黑色格調。


    
而在金基德的新作《莫比鳥斯》,此片真是多風波,在韓國多次的審查,終於在第三次金基德要「忍痛」剪下三分鐘的自宮鏡頭才有機會上畫。難道真是「若要成功,必先自宮」?而這次同時也是他第五次參加威尼斯電影節。影片將會在九月五日在韓國公映,並列作十八禁。


新作品中的「莫比鳥斯」所指的是一個幾何學的概念,意指在圈內無論怎樣走,最終還是不斷的重覆,而戲中所講的是一個自宮的爸爸、一個孕婦與兒子作為平行線,彼此的交集。而此片的海報設計也特別精英,也是有著概念性的,而且也十分的「去到盡」吧。而金基德在多次審查失敗後,曾經寫過這是一部社會性的電影,是回應今時今日現代人對性的慾望的渴求,而作為創作人的他也對電影審查方面是莫大的痛心。而經過了重大的決定後,電影獲得上映的機會,對於當地的觀眾總算是一件好事,至少他們都如此的愛護、喜歡金基德。莫說韓國電影審查的問題,相信日後香港上映也會是閹割版,且看最近《天堂三部曲之愛》中的性器官被打格仔,就可知道我們的城市也是有「思想潔癖」的。

                                           

基本上,如無意外以金基德的人氣,這部《莫比烏斯》日後在香港上映的機會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