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婆工廠》的拍攝是一個意外,在紀錄台灣的一間工廠倒閉欠薪時,意外發現這些同志們的故事,在追隨工潮的同時,也見證了這七對情侶的愛情由快樂變得衰敗。有了《T婆工廠》後數年,當這些外來移工都離去時,就有了她們各散東西的生活片段與概況,有了後來的《彩虹芭樂》。這兩部紀錄片之間存有關聯,更讓人看得痛心,愛情一瞬即逝,在外頭愛得瘋狂時,回到家裡卻要面對世俗的現實,面對未來。
什麼是女同志?
或者這兩部紀錄片,可以讓我們想一下女同志的構成與模糊概念。其實性取向的界定是十分模糊的,同性與異性可以相吸,女同志的構造基本上是建基於情感與性慾上的,女性的天性是較為感性的,人有無限的可能性。現實生活中有曾經是女同志的人會愛上男性,也有女同志一輩子都愛著同性,同時間也有雙性戀的女同志。難以作出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女同志是當下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是一個圈子。
紀錄片裡的拍攝對象,她們都有著不同的個性,她們的性取向不到任何一個觀眾質疑,畢竟這是一個選擇。在那個時候,她們選擇做自己,愛上喜歡的人,不排除有人是基於圈子裡全都是女人,於是愛上女人,也不排除有人是性苦悶的,但在她們口中,她們認為那是自然的事,理所當然。這種愛,有環境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她們的愛大致上建立於朋友以上,即使後來分開了或際遇各有不同時,她們依然把對方當成朋友,當成姐妹。這種情,猶如家人,十分曖昧。美其名《T婆工廠》,講的是T與婆的故事,T的意思即是TOMBOY,婆就是TOM BOY GIRL。其實女同志之中也有一種標籤叫做「不分」。話雖如此,同志圈裡也有些人把男女的概念套用同志關係身上,那種稱為「直同志」。
同志.異鄉情
零四年,飛盟國際電子廠倒閉。台灣的勞工團體協助她們,期間這些的外來移鄉客成為了抗爭的一份子。在城市裡,她們「獨在異鄉為異客」,在當地相處始終是欠缺了融合。再加上移工制度的缺陷,她們就只有更少的話語權。她們的愛,只存在在工廠與宿舍裡,是很難的走出來,她們都是被壓迫的一群。在鏡頭前,她們的愛能夠見光,述說起與對方相識與點滴的甜蜜。
《T婆工廠》裡的伴侶在鏡頭前打情罵俏,講講夜裡誰叫得大聲,又講講身邊另一半的壞話,甜蜜非常。對於她們來說,最怕的事情是分離。片裡的重點已經從最初的爭取,重心轉至紀錄同志伴侶。然而,總有分開的一天。她們無辦法選取自己的工作,在制度下她們被分到去不適合的工作,鏡頭前紀錄了她們的失落與依依不捨,愛得痴狂的時候,卻恨恨的「被分開」了。「難離難捨 想抱緊些」,她們的愛是真誠的,自然流露。
珍惜當下,的確是電影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誰會想到《T婆工廠》後,有人去了杜拜、有人去了巴林,大部份回到老家。生活,真是不可思義。有人閃婚,有人再次與男孩子走在一起,有人不經意的「借種生仔」。在《彩虹芭樂》裡,同一樣的人,經過了數年的轉變,想法又有點不同,她們需要安穩所以選擇一條別人眼中「正常」的路,又有些人堅持做同志,皆因她們就是愛女人的女人。在兩部電影裡,我們看到愛,也看到傷害。
人各有志,昔日在身旁的換了另一位。而在這些同志當中,圈子裡的事情還是挺複雜的,她們當中有三角戀,也有人一直都不願意講自己是同志的事實。《彩虹芭樂》的色彩較為悲情,片中的人物已經再成熟了,少了稚氣。她們不責怪曾經的伴侶,反而只希望對方好好生活。增添了一份滄桑。
世事無常
在《彩虹芭樂》的結尾中講到有些「工廠」裡的人回到老家,幾年後就身故了。世事無常,女人們的愛情如是,這是人生裡的「千世修得共枕眠」,然後要學懂可惜不是你,你就要放手。
影片中難得的是有少部份提到工會組織與移工的關係,一樣是很有愛,大家互相合作,亦師亦友。在華人地區總有一些排外的概念,然而這部電影裡每個人都是平等,不論同志、異性戀者還是國藉。
異鄉的愛,同鄉的情﹔在紀錄片的世界裡,讓人愛得死去活來、愛得痛快、愛得痴狂,呈現了一個被忽略的世界。愛會陪隨著所有人,有勇氣的活著,有勇氣的找到幸福。
Text/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