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留聲》:兒童有著兒童畏懼 成人都有成人唏噓

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網上影展的閉幕電影以麥婉欣(欣欣)導演的《留聲》謝幕,在電影的蛛絲馬迹裡看到影片在疫情期間拍攝。麥婉欣雖然化名欣欣,但一眼就看穿她的班底與周邊的工作人員,過去她曾經與東華三院協作拍攝電影《東風破》。在這部兒童電影裡亦與兒童事務的機構的支持。在香港兒童電影是少見的片種,對上的兒童片想到講菜園村的電影,《1+1》與《N+N》,以爺孫角度講社會運動與保育議題。每年香港也有兒童電影節、八月份暑假政府也有個相關的電影節,但大部份電影也是外語片與卡通,所以這次有港產的兒童電影,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香港兒童只有不足一百萬人口,要如何以親子的形式傳遞信息,從群體受眾到廣大的受眾,是需要嘗試與冒險。縱然這部《留聲》在敘事上有不足、是淺白的借兒童的口娓娓道來感受與前因後果,甚有講道理與說教意味,不過在意義上是重要的,近幾年香港人重視精神健康的議題,在面對學童升學在催谷與均衡發展上是兩難局面。不論是不是為人父母也會感受到港式的童年,特別是補習的生活。《留聲》是一部小社區的電影,很生活、很日常的,在筲箕灣取景,東大街、電車總站、明華大廈(戲中鮑起靜居住的公屋,第二期很快就要清拆了,由徙置大廈發展成公屋。講到明華大廈就會想起郭富城是屋邨的名人。)明華大廈是一個集圖書館、休憩、商鋪的小社區,早期曾作公務員宿舍。

 


 


兒童電影節趕及四月「暑假」的尾班車,一到五月學校開學面授就有學生輕生。過去幾年社會事件再加上疫情,學生要在家全天候上網課,成人要Work From Home,每個家庭都有他們難念的經。如家裡環境對學習的影響、網絡的問題、在家上課也一樣有默書,上課要學生開webcam觀察、增加了家長、老師與學生的壓力。再加上疫情下的停課、網課與實體課的交雜。現在可以恢復面授課是對各方面也有好處。在疫情下的網課對雙職家長是挑戰,有一段時間補習托管被逼關閉,在疫下有不少行業裁員,有調查指香港人的抑鬱指數不亞於19年的水平。到了開學面授,有部份學校更立即考試,是學童自殺的因素之一。


《留聲》關注兒童精神健康的問題是當下值得注意的議題,不只是兒童的事宜,而是在於一個家庭面對事情由崩離到修復的過程。電影的形式難免說教,像《獅子山下》的劇情,但切合當下,既講兒童也折射成人的心事。在一個家庭裡父母作雙職家長,互相推卸管教子女的責任、無意中忽略了溝通。在戲中飾演父母的蔣祖曼與陳宇琛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光仔要面對小五的呈分試,兒子成績突然差了,夫妻間互相埋怨、卸責。兒子的日常生活交給祖母照顧,他熱愛太空與宇宙。突然間照顧他的祖母去世,父母忽略了孩子面對生離死別的感受。日常生活變得理所當然,媽媽與爸爸為口奔馳,忽略照顧孩子的耐性,孩子漸長以為他會懂事,但到頭來也只是個孩子,而父母也有他們的辛勞,夫妻關係也是同床異夢。

 


 


鄭秀文的歌曲《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寫到一句歌詞:兒童有著兒童畏懼 成人都有成人唏噓正合這部小品的心。在電影裡光仔與祖母的關係親密無間,祖母會聽到講話,分散了父母的注意力,但祖母的死將孩子的心事帶到家中,成為這個家裡無形的隱憂。光仔感覺到媽媽偏心女兒,爸爸再不如舊時與他一齊玩,爸爸媽媽吵架。在所有壓力在內部擠壓下,光仔要在沉默中爆發了,他開始有幻聽、擔心自己會與嫲嫲一樣會死,胡思亂想一通,在患得患失間影響了學業。突然有一日他暪著父母逃學,父母在擔憂與驚恐間才發現在管教孩子上的疏忽與不足。以結局來說就是大團圓結局,一家人冰釋前嫌,原來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大家與和解了,是愛啊!


在電影裡用上歌曲《Shall We Talk》,是一首很有意思,孩童只盼望歡樂,大人只知道期望,為何都不太懂得努力體恤對方。經常都有人比較一代不如一代,包括父母的一代,甚至有生仔要考牌的討論。上一代的父母不理解情緒病是什麼的一回事,這幾年香港人的情緒普遍也不太好,很容易忽略了自己的需要,無論是那個年齡層也需要被關心的,也需要溫柔與善意陪伴。儘管這部電影直白,有不足但感受到誠意與意義的,可惜除了影展外未能與外界見面。又或者香港電影界可以思考下如何令香港人排解情緒,轉化成內在方面的修行而面對荒謬世界。在這個時候看到這部電影是一碗雞湯。電影格局無須大,小品也可溫暖人心,不需要過份買慘,一家人在一起有愛、相互理解就已經是窩心。

 


 


值得一提的是戲中的插曲用上獨立音樂人黃靖的出道作《You are everything I do》,很多年前去過他的音樂會與街頭busking,是位暖男,這首歌我個人也很喜歡。然後是影像團隊的動畫,表達了光仔對太空的寄託與童言無忌。要讚的還有鮑姐與光仔(黃梓樂飾)演技出色,黃梓樂在電視與電影是目前曝光率高的童星。要成人面對生死教育也不容易釋懷,在疫下有九千多人死了,城市彌漫哀愁,《留聲》不只是兒童電影,對成年人亦有體會。除了情緒議題外,生死議題、家庭教育、也反映出香港社會的一角,對雙職家長的支援不夠、老一輩要照顧小孩。在裡面,光仔的故事是他也是你和我,港式地道的兒童成長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