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香江歷史考古】兩間琴行,兩種命運一香港本土品牌曾福琴行與通利琴行

 2021年,創立逾105年的曾福琴行結業,可謂是香港第一間本土的琴行,曾福原先在羅便臣鋼琴公司打工學習調音,及後到美國進修。回港在摩利臣道開設曾福琴行,並自家研發香港土產以柚木為外殼的摩利臣鋼琴(Morrison),以購買外國的零件代工生產,及後在北角設立工場,在1937年命名為琴行街。土產的鋼琴遠銷東南亞、歐美,直到1967年停產。曾幾何時曾福琴行頗輝煌的,1968年在九龍開分店就有三層,地下賣家電、電視機、雪櫃、鋼琴、二樓賣唱片、音響、結他、三樓有琴室。1969港府舉辦新潮舞會,亦有贊助樂器與音響,在往時曾福琴行也做不少表演與音樂推廣的工作。曾福逝世後由弟弟曾貴接手,一直傳到外姓的後人,百年老店見證時代巨輪,敵不過後繼無人,從大公司到小公司,終究守不住家業,光榮結業。

1966年金禧誌慶

1968年的報導



曾福琴行曾經是香港具規模的琴行,要講到事業的轉折點可能是六十年代日本鋼琴YAMAHA找香港公司代理,本想找曾福的,但被拒絕,最終通利琴行總經理李子文看準這個機會發圍。曾福雖然代理不少歐西與日本的樂器品牌,但隨著柏斯琴行的加入與通利的壯大包辦國際大牌再加上多分店與其它業務,曾福逐漸被邊緣化。百年老店結業最能體會員工與老闆之間的感情,曾福培養了本地的鋼琴調音師,造福鋼琴愛好者與顧客培養出感情來。









在曾福琴行如日中天之際,1951年通利創辦人李子文(Thomas Lee)從上海來港與朋友經營生意,其中一門生意是賣樂器,李子文最初並不懂樂器但朋友因財失義,硬著頭皮頂硬上,終在1953年創立了Tom Lee Music(取材至李的洋名),至今通利經營逾70年。在2010年左右,其家族曾經出現過爭產風波,鬧上法庭。

2008年的報導

安息



李子文在二月底離世,終年101歲。小時候最記得的廣告是「有無學?」「YAMAHA」,YAMAHA鋼琴不算是高檔牌子的鋼琴,但對於香港家庭培養孩子的興趣綽綽有餘,即使不懂鋼琴,YAMAHA已發展為國際的樂器大廠,結他、電結他、牧童笛、電子琴、數碼琴應有盡有。通利除了鋼琴外,設有管樂部、結他部,提供維修的服務。有不少人稱通利為劏你,原因是價格比較昂貴的,不過對於某些專門的產品與牌子,通利是獨家代理,也只能乖乖送上鈔票。在疫情之下通利在K11開設Steinway and sons的手工鋼琴專門店。現在發展網店銷售,北美、中國與東南亞也有分店,是市值百億的樂器王國。

1970年的報導
                                 

通利琴行除了銷售外也有教育中心與音響工程,在疫情下負責演唱會工程的團隊被逼辭退,歌神許冠杰特意辦了個免費音樂會為工友籌款。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流行樂都會與通利扯上關係,贊助樂器、與樂手交流,其中邀請過美國著名民謠結他歌手John Mayer、李雲迪到店。創辦人李子文生前曾經是東華三院的總理,在1970年的《工商日報》的一篇報導提到他與夫人去了德國與歐洲考察達成了當地的合作。1973年通利舉辦Fender音樂會,多年來通利為香港的音樂事業付出不少,例如辦管樂、樂隊與鋼琴的比賽,培養人才,公司具規模。


同時亦支持本地的音樂藝術發展,在網絡時代請音樂人/歌手上官方頻道演奏推廣,迎合潮流。公司亦醉心公益,曾經贊助過公益金百萬行。現在通利售賣的東西也相當多元化,包括家居的音響組合、耳機、唱片與書籍。另外有些門市售賣文康的門票,以前每逢五月天來港吸引少女提早幾天排隊等門票開售,此情此境不再。





隨著樂器生意的萎縮,翻查2019年的報導通利的後人要出售荃灣樂器倉,申請活化成25層的工廈。而該地皮的前身是鞋廠,在1963年由丁瑩、張儀、張英才、羅蘭主演的粵語片《工廠皇后》(莫康時執導)就是在那裡取景。願通利的後人也可以繼承李子文的遺志,多做公益、保育音樂,守住家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