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一首《First of May》獻給楊醒波愛過的女孩


  彭羚的名曲《給我愛過的男孩們》是一首向舊愛感恩的歌,歌詞的意思大致上講述女孩要出嫁了,希望得到舊愛們的祝福,也意味著一個人要找個歸宿定性下來。轉換身份,電影界裡也有一個叫楊醒波的角色講他與女孩們的戀愛片段與軼事。當看到《記得香蕉成熟時》的整個系列,第一個反應是悲劇,第二個反應是反思與反省。九十年代的香港青春電影竟然是如此的天真與浪漫,再看看今日標榜青春的電影,賣弄身材、販賣色情,到底是不是倒退?青春電影的主調除了反叛外,還需要與觀眾有共鳴。就好像九把刀的《那些年》般,觀眾立馬會想到中學時的初戀情人、暗戀對象,回憶構成的種種風景。九把刀的愛情故事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嫌追不到的女神只得一個太少?不怕,楊醒波(鄧一君飾)比九把刀更加厲害,皆因他追不到的不是女孩,只是女孩們。

                           

  UFO
電影人公司與嘉禾出品的《記得香蕉成熟時》共有三集,分別由趙良駿、馬偉豪與張之亮所執導。雖然導演並不是同一人,但波仔始終是主角。電影由十四歲的波仔講到他經歷會考並考進港大的故事,除了追不到的女孩外,電影的其中一個命題是性啟蒙。從男孩們的第一次射精講到第一次行房,人細鬼大的波仔對性充滿好奇,開始對異性有興趣,電影的重點放在兩性之間的相處與少男情懷身上。

 
第一集的《記得香蕉成熟時》波仔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婷婷產生好感,可是襄王有心,神女無夢,又或者女方總是在不自覺間給男方發錯信號。初中學生開始初嘗愛情的滋味,多數的初戀都是過眼雲煙,美好而曖昧,常存幻想之中。正因為是虛幻,更顯箇中的美,令人難忘。就是因為著緊,所以懵懂。電影以純愛的角度出發,帶出青年男女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帶出對性的繆思與疑問,今時今日年青人有互聯網,一方面是上網看色情資訊,另一方面是查看相關的信息。而學校也增設性教育課堂,但依然有人不顧後果而「衰十一」。這一系列的電影並不是要像《早熟》般說教,而是用一個趣味、帶點惡俗抵死的態度講少年人的心事。波仔的羞澀與被動讓他沒有在青少年時期「行差踏錯」,有的只是思想上的蠢蠢欲動,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呢。

 
整個系列的有趣之處是有些的旁白由長大後的醒波回首少年時,講出當時的心底話。波仔在交女性朋友方面可謂是遇人不淑,從第一集開始他身邊的女性有點像今時今日所講的「玩家」(集郵女),又或者當他是「水泡」。在愛情以外,波仔的青春年華總算不是不知愁滋味,起碼嘗試過人世間的七情六慾。中學生在學校一定有寫過應否談戀愛的議論文,想不到的是無論是十多年前還是今日仍然是討論的題目。甚至有學校點名批評拍拖的學生,真讓人情何以堪。波仔在求學階不缺正印女友,第二集的婷婷終於不再是好朋友的關係,而成為他的女友。可惜,此情此景因地域問題而分開。第三集剛開始也有阿Ling,唯中學生還是要以未來為重,女孩要到外國升學。而第三集在大學階段也曾經有過逢場作戲的女生,波仔的樣貌雖然似「宅男」,可是交女朋友的功力一點也不可看輕。只是未有帶眼識人,還有是對女神們自作多情累事。
                        

 
波仔除了有正印女友外,一分手或是遇上第三者介入時就會遇到高不可攀的「女神」,第一集的夏夢姐姐,第二集有大學生陳堅與第三集的阿Jean。看外表全都是高佻的女性,與波仔的孱弱比起來並不郎才女貌。相對起來所遇到的女性都是來至外星的,在話題與人生閱歷上都與波仔大不同。夏夢姐與後面兩位繆斯不同的是她與波仔共處一室,是長輩亦是朋友的角色。後兩者都是知性女生,有世界觀,但她們都是如此飄忽,來去如風。還有的是她們的談吐與波仔的頻道並不相稱,她們既當波仔是朋友又把他當作曖昧對象,用今日的語言講是「收兵」。或者當一個女性有點地位與知識時就會有種女強人的魅力,可是波仔只是一個市井之徒,根本與她們風馬牛不相及。遇上她們也可謂的緣份,發了一場又一場的南柯一夢。

 
綜觀整個系列,電影帶出了香港的校園文化。從中學生的舞會、玩老師、校園欺凌到大學生參與社運、宿舍文化、上莊文化都是一部很香港生活的電影。談情說愛之外波仔的青春也遇到波折,對家庭、對父母有不理解的地方。例如是第一集馮寶寶飾演的媽媽對他呵護備至,但基於少年人「怕醜」、怕被同學笑,故對母親的態度冷淡。青春電影有叛逆的基調,身上長了很多刺,認為身邊人不了解自己,浮燥非常。特別是長大後的波仔在外邊居住,開始自己的生活,忽略了家庭。好景不常,父親患上了癌症。雖然電影不是一部家庭電影,但想講的是外面的世界再怎樣也好,也有愛回家的必要。只有家裡的人才最明解自己,女朋友可以走,但家人是始終如一的。父與子的溝通帶出成長的片段,為兒子的成人世界鋪路,建立人生觀與處世態度。


  電影裡有些部份對香港人還挺重要的,特別是第三集的學運。每個時代的年青人都有他們要做的事情,彭浩翔認為拍AV才是大學生之道。而交到張之亮的手,他認為是反核、認識國事,波仔的年代是屬於八十年代的,當時正因興建大亞灣核電廠而有一系列的運動。雖然電影是九十年代拍攝,但可視為是對八十年代的「致青春」。某程度上電影的藍本也取材至真人的經歷,我們可以從電影裡得知波仔最後成為了電影人,他得到了短片比賽的獎項,喜歡拍片,也參與電影學會,第二集與陳堅的誤打誤撞更忽悠了電影節與小津一番。而我們也知道波仔就是天之驕子,一心想入港大,最終也如願。這也算是一部份香港學生的寫照,努力讀書為的是出人頭地。

 
無論在任何時代看,天下間的青春本就是相似。這部電影的標青之處是演員的選角與配樂,鄧一君的青澀、趣怪再加上他一副的童顏,造就了波仔。還有的是在舞會裡邀請心儀的女仕跳舞,幾乎都是成人禮的象徵。當Bee Gees的《First of May》響起,好一對戀人或者友達在舞池裡卿卿我我,卿本多情。波仔的心猿意馬與女生們的欺善怕惡成了比對,不是說戲裡的女人都是衰人,只是對的時間錯的人,正所謂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於曾經擁有。起碼波仔有爭取過,有愛過,就已經是世界仔。就當那些女生不懂得珍惜吧,後生仔。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東京小屋》: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年初,黑木華憑著《東京小屋》在柏林影展得到最佳女主角的殊榮。在電影裡她飾演的是一個卑微、不起眼的女傭,既用她的眼去看家庭的秘密,同時也記載了一個由盛至衰的時代。相信山田洋次描寫二戰題材與他的童年背景有關,他兩歲多就跟隨父親到中國東北居住,看到日軍侵華的情況。近年,日本的右翼政黨興起,軍國主義復辟。年屆八十的他提出了一個很清晰的視點,就是「反戰」。在《東京小屋》裡面,不會看到血腥場面,而是看到日本人的心理轉變,同時也看到戰爭所帶來的傷害,交織出愛無能的故事,正如戲裡出現的一本名著《亂世佳人》一樣。這對生於亂世的才子佳人只有隨風而逝,留下了人生的遺憾。 
  
                       
   《東京小屋》的故事藍本來至中島京子的小說作品,山田洋次與他的愛將平松美惠子再度合寫劇本。也許故事的切入點有點老土,但有時老土反而最得人心。老婦多紀去世,子侄從她的記事本穿透時代,交待老人家的軼事,描寫了女傭與一個家庭之間的生活點滴。從而帶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對秘密的堅守,還有就是在時代巨輪下的平凡生活。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中國人最辛苦的日子,國民黨貪贓枉法、共產黨冒起,國共內戰之餘,日本入侵中國。對於平凡的日本家庭來說,他們根本不會留意中國的境況,只是一心想著自己的利益,一心想著日本的產品可以輸入中國,然後辦奧運會。他們不關心戰爭,甚至當得知侵華後第一時間就想著購物。在嚴峻的氛圍下竟然如此輕鬆,與我們想像的世界成了反差,或許這就是一種諷刺。其實平凡人家又怎會想到戰爭帶來的傷痛,對普通人來說戰場太遠了,根本沒空去接觸這個世界。 
   
   女人的世界大概只有傳統的相夫教子,而外來人多紀只有小學程度,為了脫貧離鄉別井打工。東京在她的眼中是打通世界的窗口,在那裡她得到了工作,得到了僱主的信任與友誼。這部電影其中一個出發點就是用卑微的角度去寫出大時代裡的人物,多紀雖然讀書少,但肯打拼,她有的是一股衝勁。與松隆子飾演的時子比起來,她並不典雅,看似是什麼也不懂,平日做的事情是聽從主人的吩咐與叮囑,當家務事。整個故事裡多紀的角色是以第三者的身份講故事,當中有她的所見所聞,還有人情世故。 
   
   日本電影裡最能體現到一個民族到底有多用心去做一件事,去年石井裕也的《大渡海》寫了一個字典編輯的職人精神,所謂的精神就是忠貞不二、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雖然是帶有任務性質,可是當中的熱情與淡雅、純潔的描寫卻是我們的電影所缺乏的。從日本電影裡,看到的是一顆心,一顆不只會感動人的心,而是展示努力的心。在《東京小屋》裡就可以看到多紀的職人精神,從不抱怨、默默工作,專心致志,從上而下的都能夠侍候得貼服稱心。而僱主也不是把她當成是奴隸,而是為她的未來打算,充當是在異地的「監護人」。或者這就是雙方的禮尚往來。因為理解,所以慈悲。這一頭家發生了很多未能想像的事情,少主大病、主人為了建造房子而向銀行賒帳、戰爭又迫近,而女主人更開始她的外遇,各種的事情接連發生。要看「大時代」就要從《小小的家》出發,看他們怎樣經歷、面對、反思、重新出發,這才是電影裡的信息。 
   
   《東京小屋》在描寫外遇的情節上寫得很隱晦,意思是它並不是要直接拍露骨的性愛與激情,而是把一些的情感收起來。不但內斂,而且是君子相交,郎才女貌。時子擁有美滿家庭,偏偏戀上丈夫的下屬板倉先生。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常有嫁女情節,而山田洋次在這部片則有「迫情人嫁娶」的情節。《東京小屋》顯然有股小津味,不是賣花讚花香,而是在鏡頭的運用與日式家庭的佈置也有古早味。男主人把女傭當作是女兒,女偏把主人的兒子當成是自己的兒子,看著這個家庭由盛而衰,從完整轉化為內心世界的疏落。 
   
   電影裡的人物關係也處理得很曖昧,多紀終身未嫁,心撃平井家。可是她終究情歸何處?從她第一次見到板倉先生,凝望他的眼神也相當的含蓄。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到其實是時子、多紀與板倉之間的三角戀。只不過他們欠的是緣份,多紀只是一個鄉下人,時子是都會女性,二人身份大不同,相對來說多紀有的是自知之明。她試圖保護女主人,以逃過秘密的監控,內心卻有一己私慾想得到板倉。事與願違,他們的愛情因為戰爭而留下一點遺憾。 
   
   在整個改編的過程中,相信導演是有意加入反戰與中國的元素。也許是自身經歷,再者是面對著國內右翼意識形態的興起。安倍政府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國內不願面對侵華歷史。透過戲裡的兩代人的相處,帶出各自的價值觀。一種是多紀在大時代裡的記憶,是主觀地看當時的社會狀況。另一種是現代人客觀一點去看史實,質疑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去一年,一些的日本老導演也有反戰的作品,其中宮崎峻有《風起了》。看著這些老導演的作品,更值得讓人尊重。一部好電影是能夠帶出一點意思,讓人反省,穿透歷史,審視未來。 
   
   《東京小屋》就是一部雖然帶點煽情,但讓人釋懷,暗裡為它流淚。走過歷史,還看今天的電影。看起來是一部講述偷情的電影,可是偷情也偷得如斯有愛,美麗、高貴、乾淨,這需要善良的人才可以做到。電影裡的人在混亂的時代裡各安天命,堅守崗位。在亂世裡持守自己的責任,不驚動任何人。而現世裡,我們也有自己的責任,山田洋次告訴我們「不要忘記」。 
   
  文/Dorothy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是家.是愛情也是親情—看德寶公司的「三人世界系列」

 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影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就著同一個題材,不斷的續集與續集。在德寶公司的八年光景裡,都集中創作一些都市的輕喜劇與中產階層的作品。有「鄭九組」之稱的鄭裕玲在當時也密密賺錢,片約一部接一部,她的封后之作《表姐你好嘢》至今仍然是香港人調侃國內同胞的作品。對於鄭裕玲的印象一直也是「大女人」,事業女性、很強悍的形象。即使到今時今日,她的主持作風、說話談吐也有大姐大的風範,而在私人感情裡頭她的前男友呂方被外界視為是「小男人」。在1989年與1990年的《小男人週記》與續集《小周人週記之錯在新宿》當中就看到她巴辣之外也有嬌嗲的一面。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蓬勃的時候,也是看電影看得開心,不去計較劇情,糊里糊塗也可以看得開心,無牽掛的時代。

  特別喜歡那個時候的香港電影,也許是它的無譜之中又有點價值,又或者是對昔日的懷緬。今日的香港電影已經做不回那種令人哭笑不得,又會心微笑的作品,又或者是今日的娛樂圈/文化圈再沒有那些有感染力的藝人,再加上整個生態已經改變,以致香港電影的主流都走向「大片」與「合拍」風,難以看到玩味、嘗試與精心。看到今日的香港電影大多扯到性題材,愛情文藝片的叫座力又不太大,今日的愛情片都似乎在賣弄「MK價值」,愛一個就要在背後搞三搞四,沒有性就彷似失去市場般。看德寶公司的《三人世界》(1988)、《三人新世界》(1990)與《三人做世界》(1992)就看到當時的電影是有玩味之外,更有純真、善良的傻勁。至少電影不會像葉念琛的電影灌輸「女人永遠都是賤人」的道理。

  
現實生活中,林子祥、林德信與葉蒨文有他們的三人世界。而在「三人世界」當中有三人除了有林子祥飾演的Alex外,還有失婚婦人朱麗娥(鄭裕玲飾)與當時剛出道的清純美女Vivian(周慧敏飾),飾演朱麗娥的女兒。要構成一家人真的不容易,從第一集的誤解、到第二集有「第三者」的出現,然後到第三集可以做到超越鴻溝,這個「新家庭」終於可以收成正果。

 
在首部的《三人世界》裡Alex原先是關之琳是情侶,要知道漂亮的女生特別愛扭扭擰擰,這是她們的專利。關之琳在這類中產小品都是飾演些模稜兩可,在愛情路上「向左走,向右走」又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情歸可處的小女生。在後來的《小男人週記之錯在新宿》當中她與鄭裕玲就同時愛上了一個男人,「小男人」鄭丹瑞始終是男人,有花心、動情的一面,面對著這個看似楚楚可憐的女生,當然要保護她。而在《三人世界》裡,同樣是鄭裕玲與關之琳的「爭仔之戰」。一個是大美人,一個是師奶,林子祥在兩女之間作出選擇。

                                                
 
中產喜劇的賣點大多是情情愛愛,但要玩得精心,玩得共鳴就需要有技巧與點子。《三人世界》是師奶的起義,是對愛情的重新上路。朱麗娥自與丈夫離婚後,就與女兒相依為命,立心要照顧女兒。她可謂是怪獸家長之一,經常要管著女兒毛慧敏(Vivian)1988年的周慧敏剛剛出道,青春逼人,簡直是純情美少女。母親希望女兒進入合唱團,誰知就引起了與導師的誤會。理所當然的是,這次誤會拉近了朱麗娥與Alex的關係。同時,Alex正經歷情海翻波,舊愛的飄忽,引起新歡對關係的不信任,這段情使到男人相當頭痛。

 
《三人世界》的賣點既是愛情,也是親情。周慧敏的活潑、林子祥的慈父形象再加上鄭裕玲的傻氣師奶,十足是一家人。看著他們鬥氣,互相的談天說地,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香港家庭式電影,不就是一個重新組合的家庭。婚姻破損的女人也有資格得到第二春,師奶比起某種的「職業女性」更具吸引力。或許是這個師奶給人一種家的感覺,既會打掃家庭、又會為男人煮飯,夫復何求?如果說每個男人窮一生是找一個食老麥的女朋友,那鄭裕玲絕對是娶得過。

 
目前香港社會上有把宗教右派的聲明要求「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簡稱六個一),那他們應該批鬥一下整個「三人系列」。因為鄭裕玲與前夫沒有遵行一生一世的承諾,而毛慧敏更有兩個「爸爸」,一個叫「Daddy」,一個叫「老豆」。而朱麗娥又年少無知犯下「婚前性行為」的大罪,丈夫又愛爛滾,相信這一家人必須要「下地獄」。《三人世界》就是一部每個人都很失敗的電影,毛慧敏不黯唱歌被人奚落,朱麗娥婚姻失敗,Alex更加是情場失意。然而,透過家庭與愛情慢慢把破碎的心連在一起,組合成「新家庭」。新家庭依然是快樂,互相的付出,達到了幸福的目的。其實師奶也只不過是個等愛的女人,只要是相愛的,根本就不需要有道德批判。

                                             
 
到了第二集《三人新世界》,相對是翻炒第一集的模式。兩女一男模式,當男的遇上誘惑,會否愛回家?《三人新世界》是整個系列之中花費最多的一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都比較肯花錢到外地取景。1985年的《玫瑰的故事》早就在巴黎取景,相隔五年此情此景再會張曼玉。張曼玉所飾演的知性、外露、獨立的女生比起鄭裕玲演的「傻氣主婦」明顯吸引得多。在這部電影朱麗娥經常「呷醋」,深怕男朋友被人搶走。

 
與此同時,許紹雄演的表哥也在這部戲裡發放「佬味」,三人關係既是兩女一男模式,也是被誤會的「兩男一女」模式。戲裡張曼玉與林子祥的關係,似是惺惺相惜而由互相尊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可惜,神女有心,襄王無夢。這種愛情幾乎是無疾而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或許,得不到也是一種愛吧。在《三人新世界》裡,朱麗娥與Alex的階級差異更見明顯,一個是平凡小主婦,一個是廣告公司經理。兩個人的共同話題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在朋友圈內朱麗娥幾乎是沒有賣點,比起張曼玉的美豔動人,聰明而敏感,都比下去了。同樣,這部片也是從誤會出發,呈現了兩種女性的面貌。對於男人來說,「黃面婆」看似是老土、守舊、計算的,而新時代的職業女性有地位、談吐大方得體、有品味似乎比較適合外露的男性。情感又再兜兜轉轉,兩女之間,難以取捨。當熱熾的感情遇上考驗,就要看男人有多少的定力了。

                                                 
 
兩年後的《三人做世界》走的是另一種模式,再沒有翻炒三人關係的模式,而是一次階級的大執位。昔日是經理的Alex因業務問題而令到公司倒閉,另一邊廂朱麗娥看到家中困境而重回職場,步步高陞。可是,職場的升職並不代表一切如意,背後是一個陷阱。從小女人到大女人,朱麗娥這次就是黃面婆大翻新,一改「男主外,女主內」的規舉。但Alex就並不如意了,公司與家都失去了,唯有做「煮飯公」,社會地位互換。這部片沒有第三者冒起阻礙二人的穩定關係,只是中間有段小插曲,但不改二人忠貞的愛情。反而是展示出他們夫妻同心的一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避過一劫。

 
《三人做世界》是整個系列的終結,二人的感情最終排除萬難,收成正果。正式開展一個新的家庭,很可惜的是92年正是德寶公司的結業之年。否則,三人世界可以像《富貴逼人》般不斷的逼人、再逼人、再三逼人。在這個「三人小系列」裡也看到周慧敏的可人兒,從普通中學生演到做大學生,交男朋友,最可愛之處是她一直都很孝順父母,無論是繼父還是生父,都很尊重他人,而且很鼓勵媽媽重新相愛,走出陰霾。
                            
 
《三人世界》是香港的中產喜劇的代表作,這類電影善於用誤會去寫關係上的小波折,且看TVB的劇集不是有很多同質化的誤會?大致上都是舊酒新瓶,可是《三人世界》的誤會是自然,也是有情趣的,或者對此不反感是出於對女主角的好感,又或者是沒有性的賣弄,整體氛圍都是活潑與輕快的。電影不需要有什麼大製作,只要動一動腦筋,發放一下溫馨與笑彈,電影可以很傻氣,很天真。比起今日那些講「香港家庭」的電影,《三人世界》組的是核心家庭,關注的是親情,愛情、人倫關係與忠貞,核心的命題始終是愛。我會記得九十年代曾經有這一家,如此的幸福快樂。同時,我不想記得2014年有一部叫做《香港仔》的電影,它破碎、它埋怨家庭成員。誠心把這部「新家庭」電影獻給518愛父母,愛家庭的參加者,請火速批鬥重婚的女子。
 
電影主題曲--《三心一意》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走出Comfort Zone的電影預告片




電影預告算是電影宣傳與電影製作的一部份,一條預告片可謂是電影的「眼」,是觀眾對電影的第一印象。預告片的製作模式也可謂是同質化,每一條幾乎都是電影的「短片」版,讓人一看就知道電影到底是在賣什麼。有時更會從電影裡得到了「答案」,有見及此電影公司就在電影預告片裡搞搞新意思。即將在六月五日上映的《竊聽風雲3》與八月上映的《失戀急讓》就用了新聞報導與廣告的植入式製作了預告片。
          


電影的效果是否見人見智就有待觀看,但這次的預告片都走出了Comfort Zone,利用到不同的形式帶出故事,雖然談不上是創意,可是能跳出最原本的框框就已經是一個嘗試,也是一種進步與創新。展示出預告片並不是單一化的。未來我們可以看到電影預告片與藝術形式的結合。

《竊聽風雲3》的預告是類似《新聞透視》、《鏗鏘集》的新聞特輯,與戲裡的內容「丁屋政策」是相輔相成的,據導演所講寫這個故事緣於對自身環境的維權,從而思考土地與人的關係。而《竊聽風雲3》未上映就風聲四起,鄉議派人士稱這部片是「影射」,還記得九十年代時任的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就提議女性也有丁權,一直以來丁屋問題也困擾著香港。時移勢易,這個維持了百多年的「傳統」是否應該取締,這些新界人的「特權」又會否成為了另一個「階層」,戲裡戲外也相當令人擔心與造就不公平的現象。電影的其中一個功能是反映社會現實,而無可否認的是它將會是一部貼近香港民生的「敏感電影」。
                                     
                           

至於《失戀急讓》就是一部由卓韻芝執導的愛情電影,主角是張家輝飾演的項少龍,美其名愛情,當然要力推「筍盤」。張家輝在戲中的角色就是地產經紀,由他為大家介紹樓盤何謂是貼切。說實話,這段預告片創意是來至夜間的廣告雜誌,有點大同小異。不過能以這種方式呈現已經是可以接受。反而,令人擔心的是卓韻芝的導技。在她的首作《爆3俏嬌娃》劣跡斑斑,雖則新作有鄭秀文與張家輝撐場,依然充滿隱憂。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香港九十年代同志電影初探(二)--玩轉性別.陳可辛

   回看九十年代的同志電影,不得不提的是UFO(電影人電影製作公司),更絕得不能夠放過陳可辛。陳可辛的電影正好標誌著一個開放的新紀元,他擁有留學背景、思想開放,在九十年代出道就拍出個人化而且風格的作品。其中,陳可辛作品的關鍵詞之一,相信是非「同志」莫屬。在他的作品裡不難發現同志的身影,在他的名作《金枝玉葉》裡就出現了易服、雙性戀,可謂是把整個「LGBT」都放在電影裡。從《風塵三俠》的毛周朱、《金枝玉葉》的林子穎與阿O,在描寫人物方面相當的鬼馬風趣,而對於愛情的追求相當的人性化。他沒有否定到同性愛的本質,而是讓他們不計較身份地相愛,在當時保守的香港社會裡,陳可辛的作品是相當的「基友好」的。

 
除了他所執導的作品外,監制的《亞飛與亞基》(1992)也有類似「基人」的原型。在《亞飛與亞基》就有兩個擬似基人,亞基(張學友飾)的娘娘腔以及袁詠儀出演的阿真都看似是一半基,一半不基。前者一開場就陰聲細氣的,差一點就以為亞飛與亞基就是一對同性戀人。後者,在電影裡扮演的是女同志,但後來因為亞飛的愛而「拗直」。在九十年代的同志片裡,少不免對同志有剝削與誤解,其中阿真的角色就是普羅大眾的誤區,以為同性戀可以醫。相對來說,電影的問題實在不大,而那個年頭的電影都喜歡偶爾嘲諷性取向,根本不用太認真看待。即使同志看到,也可以會心微笑,何見黑色幽默的必要。

 
在往後一年,李志毅與陳可辛合導的《風塵三俠》(1993)就出現了毛周朱(鄭丹瑞飾)的角色,毛周珠是個會拜七姐,講說話娘娘腔的大男人。他心儀周慧敏,男人三十最怕娶不到老婆。而電影裡面安排他與周文健因各自與異性約會不遂,而衍生一段「斷背之戀」,最後理所當然是由攣變直。在當時有同志角色的電影都會有這種的劇情,或者是當時的電影都不太夠膽與開放一點去寫同志,到頭來只成為某種的嘲弄與抽水。
三個兜兜轉再360度複雜關係

 
至於陳可辛的代表作《金枝玉葉》就走進了另一個層次,這次的同志身份多變,而且亦男亦女,故電影的英文名字改寫《He’s a Woman,She’s a Man》,第二集的英文名更改為《Who’s the Man,Who ‘s the Woman》,前者是性別的錯置,後者是提問。兩部電影主要談的不是應該愛那一個性別,而是探討愛一個人不應該想太多。當中實質談的是性別模糊與易服,袁詠儀飾演的林子穎為了入娛樂圈不昔扮作男兒身。在娛圈裡她認識家明(張國榮飾)與玫瑰(劉嘉玲飾),形成了一段三角關係。而在第二集,有梅姐的加入,同樣是三人關係差點變成了「男同愛」、「女同愛」與「異性愛」三種關係。欣賞《金枝玉葉》系列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林子穎的外表與內在是兩個模樣,外表是個陰柔的男孩(或者現代人的角度會把男性化打扮的女生稱為TB),而內心是絕對的女人心。


 
她的出現讓家明擔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戀,後來家明搞清楚子穎是女兒身,方才不那麼「害怕」。第二集的性別關係比首集更加複雜,同樣是三角關係,首集集中的只是單一的讓愛,表面上是男同愛,實際上是異性愛的關係。第二集林子穎的內心世界快要爆炸,首先是與家明的關係是雙向性的,其次是梅姐的加入,三個關係撲朔迷離。難為愛情定分界的時候,唯一可以做的是不去理會太多,回歸基本,從心出發,不去以道德批評。
誰比你重要?
  《金枝玉葉》的成功在於它開左個性別的玩笑,這些玩笑並不是嘲笑他人,而是包容人的,電影讓人看到幸福、看到平凡、看到多元。以喜劇方式混入電影中,消減了對同志、對易服者的剝削,反而是開心見誠、隨意一點的輕鬆手法去講述一個故事,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直到今時今日,這部電影並沒有帶給人反感與說教味,是一部港片的經典作。

   
除了主要人物外,《金枝玉葉》的配角之中也有同道中人。第一個是唱片公司的高層大姑媽(曾志偉飾),第二個是梅姐的助手阿O(李綺虹飾)。前者是很典型娘娘腔的類型,之所以叫大姑媽大概是模仿Elton John。至於阿O口說是女同志,但實際上也無女同志的特徵,或許她喜愛的只是一雙無毛的腿。可是,她最終還是選擇做一隻無腳的雀仔。
有了你即使平凡卻最重要?

   
在九十年代的港產片裡,出現同志不是什麼新奇事,可是要做到《金枝玉葉》般具娛樂、商業因素的話,就只有陳可辛可以做到。一般來說,九十年代的同志片也比較苦情,同志得不到好結果。雖然陳可辛的男男女女最終都返回異性身邊,可是透過性別遊戲也試驗到「愛的可能性」。千禧年後的港片,就只有許鞍華的《得閒炒飯》與獨立製作人梁碧芝的《不能愛》書寫到雙性戀的心事,以及找尋性向的路。現在看來,陳可辛是前衛兼開放,作品恰到好處,雅俗共賞。某程度上這份功勞是居功給兩位一代巨星的。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香港仔》:人間奇幻夜

彭浩翔的《香港仔》(內地譯作《人間.小團圓》)可謂是一場「人間奇幻夜」。從戲裡的角色到導演本身都置身在南柯一夢中,自圓其說,見解相當的突兀與堆砌。與其說《香港仔》是給香港的情書、家書,那香港這個地方確是交了一個壞情人,出了個不肖子。《香港仔》是一部掏空香港人靈魂的電影,也不是屬於時代的,它真空了香港的歷史、民情、消弭了社區的人文關懷,除了拍攝的香港街景外,就沒有半點港味。

                     

 
在合拍片的潮流下,中港合拍片都試圖保留些香港元素,奈何是否夠精準,讓人看得見香港的情懷,恐怕不。《香港仔》是一部掛著港人外皮卻沒心思的作品,就連香港人的性格特質也欠奉,有的只是一個關係破碎的家庭在碎碎唸自己有多慘情,生活有多不如人意。其實有些煩惱都只不過是庸人自擾,與香港這個地方沒有特別關係。與彭浩翔過往的作品比較,《香港仔》的本土味甚至比《志明與春嬌》還少之有少,無論是《志明與春嬌》還是《春嬌與志明》都可以看到他那種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雖然是一張賤嘴,但起碼拍出香港男女的愛情價值,最主要的是能夠與香港的社會扯上一絲關係。《志明與春嬌》的港味主要來至街頭、後巷的「打邊爐」,港男港女的情慾短信、還有都市男女那種調侃。是似曾相識,又倍感親切。

 
《香港仔》的不親切不是源於它不賣弄粗口,過去幾年彭浩翔所監製與執導的作品都少不免販賣低俗與性感,為了粗口而粗口,其中以《低俗喜劇》的虛無與堆砌甚為嚴重,就連叙述的能力也下降。拋開中港矛盾,也拋開網絡上的罵戰,《香港仔》這部作品是需要深度的剖析,而不是片面的讓中港兩地的市民互相討厭。不應該把私人恩怨放進對電影的討論之中,這樣對電影的發展也不太良好,合拍片始終一天會找到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香港仔》可被視為是彭導四十而立的作品。這兩年,《飛虎出征》和《低俗喜劇》都已經把低俗無限放大。本來也沒有特別的,但多得某事件的影響,認為香港電影不應該只拍給香港人看,也認為彭導傷害了同胞感情,引起了罵戰。連帶內地上映時也出現「去香港化」的現象,改名為《人間小團圓》。

 
英國人把「香港仔」這個地方叫「鴨巴甸」(Aberdeen)是有原因的,大概是蘇格蘭沿海也有一個叫做「鴨巴甸」的城市。「香港仔」一詞語帶雙關,其一是它的地方名,其二是對「走精面」人士的嘲諷。其中前特首曾蔭權的「貪污」行為就被視為是香港仔。香港仔又名世界仔,比喻人愛好討別人的好處,奉承他人。比起真正的戲中人,彭導更似「香港仔」。他道聽途說的把一些聽到的事情放在電影當中,加以堆砌成篇章。看不到他對諸如性、人性的迷失有那些看法。說他重覆自己可謂是不無道理的,性場面在《香港仔》裡顯得蒼白,並沒有意義,有的只是獵奇形式的。香港家庭的生活並非只有以性掛勾,《香港仔》呈現出來的是香港人的自我中心,每個角色都只是著眼在自己關心的事情上。概括來說,就只有兩個命題,性愛與對骨肉親情的懷疑。可憐的是它的核心不是要疏理問題,不是要深刻反省,而是安撫人,要人妥協、要人接受,似乎要洗去問題的根源。

 
在《香港仔》的鄭家裡,確實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角色都有個謎,但有些謎的出現都只不過是有名無實,多是源於不安全感與猜忌。電影由數條人物主線組成,帶出一個家庭的破裂,試著把人心裡的謎解開,再重新上路。同樣是香港家庭,許鞍華的作品寫實得多,起碼貼近民情,拍出家庭關係的疏離與人物的內心世界。諸如《天水圍的日與夜》,就帶出一個單親家庭的日常瑣事,《天水圍的夜與霧》交出了一個中港家庭的人間悲劇。而《香港仔》的悲劇沒有什麼事實的基礎,即使楊千嬅飾演博物館導賞員也不見得有何歷史價值。當香港電影洗去歷史、人文關懷與寫實的基本時,實在不明白這個家庭何以吸引人。

 
除了家庭之外,電影想帶出「生活的本源」與三世宿命,偏偏與時代脫節,吳孟達口中的漁民「一落地就死去了一半」,只有空口講白話,真空了香港仔歷史與漁民的發展。對比起嚴浩的《浮城》、趙良駿的《金雞》、《老左正傳》所書寫的香港浮世繪,《香港仔》的論點盡是小巫見大巫。怎能代表香港人,又怎會是彭導給香港的家書?劇情鬆散、論點不清晰、胡亂擺放大道理就是這部電影的通病,更遑論潛伏五年、嘔心瀝血,如此的功課倒是可以愚弄普羅大眾。還可以自我感覺良好地「愛回家」,裝作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
                          

 
電影是要提出問題,而《香港仔》是一部很空洞的電影。它關係到的不是香港人的命脈、不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而是看到香港人的妥協,還幻想著等著就有明天。有什麼自強不息可言?有的只是不聞不問與漠視。就連「和風對抗」的本錢也沒有,彭浩翔說這部電影要回歸到家庭,可是力不從心。說實話,不是他的水準之作,即使玩低俗、玩粗鄙的話也可以玩得用心。而這部電影又想要文藝,又添加道理,兩者都失去平衡。

 
另外,電影裡也出現了一些看似是玩味但沒有實質意見的東西。比如是紙紮香港,星球大戰的白兵、變色龍與鯨魚。說它是「人間奇幻夜」也是合理的,皆因他所出現的道具是混雜的,故意製造了人間與地獄兩個面貌,奈何看不到有那樣的比喻與用處,顯得奇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只靠包裝與綽頭就想交功課,那就真的想得美了。與其說電影的主題是呼吸,倒不如說是發夢,現在這場夢要醒來了,世間沒那麼美好,命運要對抗、要革命,我們在生活裡也要有新的思維。

文/Dorothy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爸爸去那兒》的廣告營銷學


《爸爸去那兒》電影版,並不是電影。只是把電視模式照樣地搬到電影裡頭,電影早前在香港上映,比內地晚了差不多兩個月。內地檔期為新春檔,隨便就吸了好幾個億。也造就了電視版要開拍第二季,這個版權來至韓國的節目在中國火紅火熱。就連TVB也買下版權,找來自家藝人拍了個短期的香港版。內地版本由湖南衛視播出,一播就立即火起來,湖南衛視一向都是內地的大秀户,從超女、快男到《爸爸去那兒》、再到《我是歌手》都吸引了一定的海外觀眾收看。廣電總局最近就下了新的「限娛令」,相信日後做節目會更加艱難,例如是限制《快樂女聲》節目要在晚上十點進行,並且限制了節目的播放時間。新的法則包括了「一劇兩星」,未來將會限制港台的製作人員數量。

                         

《爸爸去那兒》從電視版開播就得到了國人的讚賞,節目主要帶出孩子的可愛與他們與父親相處的點滴,觀眾喜歡這個節目,最主要是它簡單,沒有機心、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不和,選秀節目與競演節目也會有最終的勝利者,而這檔親子節目並沒有勝利者,不需要計較成敗得失。節目最主要透過各種任務,拍下孩子與父親的真情,真情無價。看著可愛的小童,彼此的打鬧,看到他們從任務中得到成功感與不自覺表露出的喜感,這才是節目的成功之道。

過去,湖南衛視創造過不少成功的節目。零五年的《超級女聲》就創下了過億元的廣告冠名費,故此廣告商對此虎視眈眈。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都會要求有植入廣告,《爸爸去那兒》的成功某程度上也為廣告商帶來不少收入。雖然《爸爸去那兒》大電影並不是電影,但當中的廣告營銷學與品牌戰略方針就值得探討一下。

首先,整個大電影都是在長隆動物園裡舉行,集中在一個地方。有了孩子與星爸們的組合,對遊客有吸引力,在香港的節目定期就會到長隆水上世界耍樂,其實目的也是一樣,得到贊助,玩一些無聊無意思的遊戲,觀眾才可「娛樂至死」。也許最好就有明星水著環節吧。在大電影裡孩子有機會與動物接觸,讓他們感受到原始的一面。一家大細樂也融融,動物園的定位本就是合家歡的。再國內上映的時刻更加是新春檔期,有助短期的新春出行。至少長隆景區是國家5A的旅遊景點,廣為港人與廣東人熟悉。

與平日的電視版一樣,電影版一出場就坐著廣汽的最新轎車,然後在任務中規定父親要為孩子煮飯,其中思念水餃與金龍魚就像幽靈一樣出現在鏡頭前。就像是香港的烹飪節目一樣,把一大堆醬油鋪在煮食台前充當佈景版,香港也有May姐雞汁,爸爸們有思念水餃與食用油也不過份,民以食為天。為孩子煮飯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節目當中就是要突顯父親可以為子女做任何事情,要展現對家庭的承擔。

除了食品的產品外,還有小兒藥物與兒童的潤膚露,要打造美膚兒童嗎,還有奶製品的植入。把孩子的生活寫成幸福、健康與有營養的,倒是形成了生活的指標。整個的戰略就是要打造中產家庭形象,型爸爸與小萌童,穿著打扮都很時髦。再加上親子節目是無分年齡、階級,上至官員,下至民工都會很受落。況且,大多數時間電視與電影都有娛樂功能,觀眾不想想太多,就輕輕鬆鬆看一部片,打發時間。《爸爸去那兒》大電影與同是真人秀改編的電影《中國好聲音》相比起來就輕鬆得多,從檔期,到新春的氛圍,縱然會給人一種圈錢的感覺,但對於一家大小來說,笑一頓也不太過份。《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的失敗是在於劇本問題,觀眾對選秀早已審美疲勞,還要讓一群不黯演戲的歌手拍電影,是會讓人反感。相對,《爸爸去那兒》的真實、友愛、這才是最基本的父子/父女情。中國電影業總算是開創了「真人秀」的先河。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1+1個複雜故事


  去年香港電影創造了十四個新晉導演,當群眾在為《狂舞派》與《殭屍》爭執不斷的時候,有些導演被忽略了。其中一個是周冠威初執導的《一個複雜故事》,故事特別在於它是一部從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改編幅度之大,可謂是一個重新撰寫的故事。既要保留亦舒設定的人物,又要有編導的新想法,務求拍出屬於時代的作品。
                                             

 
讀過亦舒的原著,再比對一下電影。先是佩服作者的世界觀與人文價值觀,小說作品要有前瞻性與啟發性,誰會想到二零一四的香港真的有富商找代母產子,而香港又出現了首對的「基媽媽」。在亦舒的《一個複雜故事》裡牽涉到代母與同性戀的話題,一個老年作家有如此的眼光,已經是很開放。

 
電影版改動的地方實在有不少,最大的改動莫過於是對區錦怡的再造。在小說裡頭,區律師只是一個過場的人物,主要在雅子代孕的時候出現,為她打點。而電影裡的區律師成為了個重要的人物,當中描寫到區律師是女同的身份,寫到她與雅子的惺惺相惜與互相尊重。她從雅子身上學會了要釋放自己,不要成為任何人的附屬品,也讓她學會了要保護別人,不畏強權。喜歡電影版裡的區律師,也許是車婉婉融入到在角色之中,她冷酷、她細心,她需要雅子,而雅子也需要她的照顧。電影主要分為了三個部份,雅子、郁彰與區錦怡各有篇章,用人物為主線貫穿整個故事。

 
《一個複雜故事》是一個名副其實複雜的故事,複雜之中又見簡單。當中講的話題是愛,如何去愛。即使肚裡的孩子不是你的,應該去愛嗎?談的是人性與人情。當代孕合約無故被終止時,雅子認為肚子裡的生命不應該被剝奪,故她離開了。郁彰基於他的責任心,想肩負起責任,即使雅子並不希望他干涉其中。電影大幅改動了區律師的戲份,而在小說裡郁彰的家人也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是兩老如何看待雅子,獲悉真相後如何的希望郁彰與雅子修好關係,後來又怎樣牽涉到撫養權的官司等等。同一個家庭內,父母起初對雅子的態度是友善的,但後來得知肚裡的孩子不完全屬於郁彰,後來大怒。在當中,看得清,看在心裡的人非郁姐莫屬,她早就知雅子不能愛郁彰,面對家人與雅子的關係破裂,她都懂得處理,女人心事終究是女人才明白。

 
雅子方面的改動也改得合情理,小說裡的雅子是香港人,而電影版裡的是「港漂」,同樣都是哥哥的病而要代孕。不同的是小說版的大嫂說話十分刻薄,斂財,雅子不但要面對孤獨、而且要面對不解。兩個版本的雅子都是聰明,而且愛思考的,既又代孕,又要面對社會的看法,她的生命彷彿被人操控一樣。無論是小說版還是電影版講的都是貧與富的關係,郁彰的前妻可以出錢控制他人,而雅子是卑微的。

 
再複雜的不過是情歸可處,電影版裡的羅振明守候在雅子身邊,得不到回報,看到郁彰的出現更見自慚不如。而在這裡,又冒出了一個區錦怡,四角關係加上兩個孩子,該如何分解?小說裡的振明明白雅子的苦衷,充當著守候天使,小說花了不少筆墨談這段友情。孩子彷彿有了兩個父親,一個是生父,另一個是養父。然後,過了若干年始知雅子是女同志。走了半個地球,最終在異國落地歸根。電影版裡到結尾才表露真相,沒有人知雅子在那,她就是那個浪子。而小說裡的雅子與同性戀人共度餘生,最終找到自己的所愛。從始至終,每個人都想愛雅子,想保護她,偏偏他們都得不到。而雅子得到全世界的厚愛,最終她是這個複雜故事的嬴家,得到愛,得到孩子。而通過她的努力,可以撫養孩子,明明就是女同志,如今得到一個幸福家庭。

 
或許,亦舒在國外生活的緣故。《一個複雜故事》當中講到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家庭的看法,中國人著重血緣關係,西方人容易接受愛人如己,把子女視為己出,同時並不介意女人的出身,是否離婚還是什麼。《一個複雜故事》複雜的是人心,實情它是一部挑戰中國人道德底線的作品,也讓我們思考「人」的本質。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


中港矛盾鬧得熱哄哄的,無論是對電影的評價到電影的製作上都流露著兩地人的不和諧。我們無法否定現實政治的殘酷,他們以恩主心態到香港隨街大小便,他們認為「要不是中央,就沒有今日的新香港」,還有他們認為香港人是「英奴」。香港人又把內地人統稱為「蝗蟲」,即使是遊客也避不了這個標籤。有人電影人要拍屬於香港的電影,杜汶澤曾經講過「低俗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此話一出,當然引起回響,如果說「低俗」是我城的價值,那《桃姐》的人文與社會價值未免被忽略。

近年有些電影人把「本土」把在電影裡頭,在電影中加插「普選」、「選舉」、「貧富懸殊」的議題,以為會得到觀眾共鳴,為了政治而政治。其中《末日派對》、《紅VAN》、《金雞SSS》都是掏空政治,以為講政治就負上了公民責任,未免太過天真。反顯得電影人的無知與曲解,在《金雞SSS》就誤解了立法會議員的工作,影射某議員掟蕉等收工。還有的是不尊重上街示威的市民,置他們在收受利益之位上。有些內地網民認為電影是反諷,折射港人的無奈,但其實令香港人更加無奈的人電影人並沒有真正的與時並進。他們仍然相信獅子山下,要走精面,而不是奮勇向上,對香港沒有期盼與想像。即使在電影要講政治也得先要了解政治,電影屬於大眾傳播的載體,需要向群眾負責。《金雞SSS》的出現見證了香港人的墮落,墮落的同時竟然還嬉皮笑臉,不知廉恥。

在電影以外,演員可以隨便抒發對政治的立場與意見。王菀之說她「討厭政治」,鄧紫棋叫「特首加油」,雖然引來網民責罵,但起碼她們都有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香港還是有言論自由的,而透過群眾的聲討會讓她們上了一課活生生的課堂。在演藝圈裡,杜汶澤與彭浩翔都經常在社交網絡上談論對政治的意見。被香港的網民尊稱為「英雄」,每逢大小事,報章總愛找杜汶澤的言論。不論香港人如何看待杜汶澤平日的所作所為,如今他因為發表意見而遭到封殺,實在是一件不公平與帶有政治偏見的事情。



近日,他與蔡卓妍主演的《放手愛》在內地公映。電影公司為了「保住票房」而發出公告,標示「用人不當」,由此向公眾致歉。在網絡上有不少對人不對事的評論,一見到杜汶澤就稱他為「港燦」,當電影評論進化至此時,實在沒有必要看下去。中港矛盾不斷,甚至是撕裂。夏蟲不可語冰,電影的本質也默默的變改。國人有這樣的心態,是無可救藥。難道拍電影也需要演員的品格審查也可以完事?電影需要自由,而社會裡的人與事也需要自由。無疑,《放手愛》的事件將會是杜先生事業的分水嶺,「放手,放開所有,彼此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