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俱是合拍 殊途同歸



最近在讀經精心策劃的《今天文學雜誌》讀到有關論者對合拍片的看法,但似乎都只把相關的情況集中在中港合拍片身上,也很難怪的是中港合拍片早已是大趨勢,任由各路影迷如何的痛心與口誅筆伐都難逃宿命。李焯桃在文章中寫到香港電影的衰落始於1993年,黃金時期已過,電影行業走向萎縮是不爭的事實。特別在二千年後劣作處處,近十年除了《無間道》恐怕再沒有令港人驕傲與標誌性的作品。在香港也出現了「本土派」與「合拍派」之爭,當然是良性的競爭,始終香港電影是拍給香港人看的,即使是合拍片也有它的「香港性」,例如是香港演員、香港的場景、香港的語言,最近杜琪峰的《毒戰》被稱為合拍片的里程碑也是不無原因的。經過了一個合拍的十年,劣片依然是有的,但也不乏可以見世面的作品,如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然而,我們關注的合拍潮流並不是只集中在一個地方,而是把香港的文化與交流擴展到其他地方,增加「可能性」與探索。

要講的是其他合拍的例子雖然只有一個,論述比較單薄,但尚且可作為一個例證,帶出港片的另類風味,《Amaya》,又名《Hong Kong Confidential》,是一部香港與拉脫維亞合作的電影。片中有港人熟悉的劉丹、許紹雄主演,同時也有過氣的女星董敏莉作為香港代表,而日本著名演員桃井薰也擔當主要角色,既然是合拍片當然少不了來至拉脫維亞的代表Andrius Mamontovas。《Amaya》類似是一部迷失香港的電影,一個外國人來到香港,內心有很多事情逃避,但又在這個城市留情。要討論它是否一部好的電影是沒有意思的,反而它的出現融合了幾地的演員來一個合作,也從外國人眼中看他們的香港。很多時候,中港合拍片要平衡兩地的人民,反而會有所的遷就劇情,但有時卻改得並不合理。如《高舉愛》中主角明明是香港居民,但仍然可以代表廣東隊參賽,當香港的居留條例是死的嗎?有些人總愛說看電影不要插口,但如果電影的情節是錯的話,何不一一指正與修正呢?中港合拍片給人的感覺是幾不像,對內地觀影而言不是他們成長的「港片時代」,對香港觀眾而言更是「水土不服」。

《Amaya》是一部特別的電影,特別是在前年有機會代表拉脫維亞參與到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的角逐。電影的水平雖不致是國際級,但勝在交出了充滿小國情懷的電影風格,或者電影裡頭也有些情節是不合理的,但至少看厭了中港合拍片尚可吃吃些清新的東西。奈何,本土的市場未有引入,對有關的報導也不多,只是草草而談。當評論人說港片的造星功能大不如前的,反而像劉丹與許紹雄這類的喜劇角色仍能走出國門,實在是另類的出路。與其搞什麼電影基金要打造香港版的「李安」,首要的是找尋合適的路,並不只著重於不斷的合拍與荷里活夢。可嘗試用低成本拍出不一樣的香港,其實倒是不錯的。影片的乾淨利落,讓我看到了原來描寫香港的電影也可以如此的清新。
                                       
很多時候都是「愛之深,責之切」,但沒有嘗試,就沒有進步的空間。特別是周邊電影市場的興旺,如台灣電影找到了青春的路、泰國電影開始走純愛之路(但當地的鬼片也很旺場),韓國地區有復仇電影,當然也不少得日本電影的改篇風潮與暴力,香港電影要透過自身的不斷找尋自己的路,才會有將來。《Amaya》至今仍未得到港人的認知,盼望喜愛電影的人與業界有機會看一看,為香港電影盡可能的出一分力,而不只是與中國合拍,世界很大,合拍是可以有助電影業的溝通與合作,提升水準,也殺出了另一條的血路。

相關影評,請參考《Hong Kong Confidential》:港產合拍片應衝出亞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