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一些資料,在《紐約精讀遊》一片中的演員也有不少參加荷里活電影的經驗,難怪看起來是那些的面善。每個地方的電影均有他們對文化種族的看法,荷里活的作品在近年愛到印度取經,如《黃金花大酒店》和《再單身遊記》都有股印度癖好。當「印度」走到所謂的文明世界,又是另一種的風味。片中包含著對兩性平等、文化衝突、家庭關係的討論,莎希是因為家人的緣故而走去學英語,只因在當地本土的語言與外語之間是有一定的距離。不懂英語就不能向上流動,不懂英語就有與別人溝通的問題。
在家人的安排下,莎希到紐約為外甥安排印式婚宴,期間就參與了英語培訓班。當她到達紐約時面對著一個陌生的環境,她感到了無助與絕望。人在異鄉感到格格不入,豈知遇上西方白人男子。不知是陰差陽錯還是什麼,二人春心蕩漾。幸好這一段錯配的感情是發生在西方,慶幸不是發生在印度本土,否則女性就會蒙上壞女人之名。片裡雖然沒有刻意的批評印度的兩性不平等,但主旨則提到要學會彼此的諒解與尊重。特別是夫妻之間,在種族之間,甚至是在家庭裡頭,要做到互相尊重,但不是互相的指責、互相的猜忌。
或者在電影的內容上有點是老生常談,叙述性的手法更顯得普通,沒有特意有別的方法處理,但混和了印度文化、愛情元素、家庭原因、再加上相應的歌曲使這部電影生色不了。再加上女主角帶有少許的輕挑,自我的鼓勵與上進,憑著內心的干勁。使電影處處流露出一份真情,更滲透著正能量,這是相當難得的。當然,電影的成功之處莫過於女主角身上的一份率真,平易近人,使她得到了班上同學的信任,更打成一片,共造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這部電影嬴的不是編劇手法與當中要探討的社會問題,嬴的是嬴在情份之上。
女主角的演出固然是優秀、有感染力的,同時在影片後段她開始習慣了在紐約的新生活,使她從一個「鄉下妹」搖身一變成「企業家」,當中也有一些文化衝突上帶出的深思,在英文班裡可略見一二。語言,從來都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但在某些時候人就會顯得自私,就會單以個人的能力去看待別人。在電影裡頭,有一幕相當的應景,就是男人認為女人應該守候在家,弄弄甜品。但是,受過自由教育的美國外甥就有所反對,她認為女人也能撐起半邊天。這就是戲裡要談的文化衝突,只要有恆心,女性其實也有相對的能力。
女性平權的路在印度走得不容易,但至少有一部本土的作品為當地人注入些新的看法。其實女性最希望的是有平等和尊重,無論是否女性,我們每個人都是生而不同,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家,但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有些普世的價值是需要守護的。英語說得怎麼再爛,不是一個重點,重點是做人要放下主觀,才能擁抱未來。
自信、自尊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而在這部電影裡頭運用著幽默的手法,帶有一點抒情,排解了外面世界的不滿。不公平的事正每一日在上演,而此刻,在電影世界內讓我們閱讀世情。
文/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