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電檢風波:限聚令告票足以具有毀滅性

  自六月修訂電影檢查員指引開始,香港電影注定要有變動與整改。整個整風運動由七月書展、繪本禁書到電影,六月以來除了鮮浪潮參展短片《執屋》外,更有同志電影《同愛一家》據說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而被要求刪除有關的畫面才批准上映,由於片主不從電影最終未能如期放映。經過了兩個月,踏進八月奧運熱潮一過,政府急不及待要拉我們回現實,先是明哥被捕、教協、民陣解散、何韻詩被國安盯上,支聯會被國安查問、再加上疫情下各種谷針的情緒勒索與打壓,我們只有珍惜自由,鄒幸彤獄中發文提到去廁所用多少廁纸也是自由,當身陷囹圄時就要你屈服,香港政府由逼針、清洗太平地、點名某些組織也是想我們恐懼與屈服,但他們沒法收走我們的信仰與質疑。


  電檢的魔爪悄悄而來,又一次成為國際笑柄,這邊廂開放妮歌潔曼與團隊免檢疫到港拍攝電視劇,那邊廂只要被界定為不利國安的電影就不獲准映證,而獲批的電影亦可因政務司司長的決定而不獲上映。過往發出核准證明書的電影亦有機會改判不核准,而相關條例賦予督察可於無搜令下搜查與勒令將相關影片下架。對公民社會在推廣電影與議題起了震懾的作用,到底什麼是犯法的概念是相當模糊,比如是在過去有些團體在六四時段要播放紀錄片,就有電檢處與警方上門「查詢」,務求要人驚。現在對愛好電影的人來說,正是面對自由不自由的考驗,更要面對隨時被拉人封艇的時候。過往政府有打擊音樂界的事件,曾經在一個音樂會有入境處職員質疑樂手是非法勞工,又有消防條例等原因而令到演唱會觀眾要走難的事件。看來要以此為鑑。而現在內地加強打擊飯圈的造星活動,有指是劍指香港某個偶像團體,未來音樂界、整個娛樂與藝文界也會殊途同歸。


對創作人的蔑視與踐踏

  根據《執屋》導演莫坤菱在媒體所講,電檢人員要一段短片剪輯十四處內容,而且要在片頭加可能引致犯罪的警告字眼,還要影片改名,欺人太甚。本來《執屋》是一段講政治立場、價值觀有衝突的影片,經過指導無法詮釋影片的原意。電檢指引大幅改編了電影的立意與表達方式,最終影片不屈服下,上映遙遙無期。有些建制派的電影工作者提到要從業員避開敏感題材,而現在的問題是無人知道那句對白有問題,一句「加油」也予人上綱上線的臆想。還有就是上映也有可能會臨時取消,然後無限28日申訴期,據知有好幾部電影因未取得內地龍標而倉底了好幾年。對戲院營運、電影的拍攝流程與工作都有打擊,亦考驗創作人對自由的底線。現在在內地拍片要進行劇本審核,香港是不是又要制定框架規限三觀要正確?至於警告字眼,多年來香港的電影已有三級制,電影內容是犯法與否觀眾有判斷力,在《拆彈專家》難度要提醒人不要放炸彈,看《金雞》叫人不要嫖妓,不要當妓女?在一些電影/電視劇為了內地要正三觀,是因為民智未開,而現在香港合拍片為了過審也出現壞人必須正法的情節,並交待刑期,做法略為低智。


  同時,《十年》被官媒點名,當年在金像獎奪最佳影片已是一個反威權的信息。而電影多次在社區放映,是香港的社會運動的影像反映與樹立圖騰,在現在變化急速的香港要重映就會引起恐懼與關注,但它是一部合法的電影。政府即使動用法例不准售賣也不會阻礙到人際間的傳播與賦予的意義。在中東地區不允許看女性暴露身體的電影,可是當地的男人看過《本能》,對西方女子有瑕想。愈要禁只會應驗《十年》的情節,而愈禁愈好奇,愈禁愈禁不住。政府的做法是掩耳盜鈴,而作為大眾要對香港人有信心,不論是寫文章的、拍電影的、不需要傳播恐懼與畏首畏尾。


   新電檢條例先刊憲,後審議將會極速首讀二讀,連假諮詢也欠奉。在香港生活每日都有變化,根本追不及,以前為了一個條例可以花幾個月時間蘊釀,現在說過就過,對電影業界來就日新月異,會動搖開拍的信心,香港的主流影業在內地受到制肘,在香港亦步步為營。


何謂是不利於國安的電影?

  這幾日分別有導演與電影人表達關注,其中田啟文講到他只關心對主流電影的影響而忽略紀錄片,講法甚為不負責任。先不說周冠威的《時代革命》,在香港不時有組織選映與國內有關的社會議題紀錄片放映,在國內有部份是「禁片」,特別涉及政治維權的,比如是六四事件的片、烏坎維權的紀錄片、除非避過政府的耳目,否則在大學校園/社區設施播放的機會不大。拍這些紀錄片的原意是關心社會、紀錄百姓生活與歷史洪流的變化,但一句敏感就安放幾個警察即可製造恐懼,當前香港公民社會連講民生也被視為「煽動他人」,在警權社會他們只是執行命令,而我們要有隨時被拉上差館與搜身的心理準備。





  電檢條例首當其衝最影響兩種電影,第一是紀錄片,先是獨立電影的發行推廣組織影意志,因政治因素被剔除在租場的名單、不再獲藝發局資助、甚至所在的辦公室亦要搬遷,而影意志過去發行與上映過幾部與香港本地社運有關的紀錄片而被盯上。對獨立電影要上院線,要爭取放映機會大減,香港未來仍會有獨立電影但情況短時間內不會樂觀。而民間組織要播片分享亦會多一重自我審查與風險,在香港各大電影節的選片都一定會乖乖就範。而民間的影評人與相關學會亦會因支持過某些電影而遭清算。其中一個白色恐怖的例子是19,20年的出版業界作例子是有些印刷廠拒絕印刷某些作品,或是要作者修改一些字眼,而現在什麼字眼在他們眼中都可以是刺,很多文字語言只是偽命題,主子不喜就萬萬個理由要你下架。


  其次,最受影響的是年輕影人,特別是參加短片比賽的電影工作者,創作背景受到限制還有機會背負違犯國安的罪名與威嚇。年輕人躁動不安,一定會有時代的聲音,電影檢查一定會影響他們留港發展與上流的機會。無論是主流電影還是少人關注的電影都是坐同一條船,沒有分誰值得生存誰不值得。


  話口未完,在電檢條例刊憲即日,政府就有小動作。事源一位區議員在辦公室辦私人放映,請來《幻愛》導演周冠威分享,電影完結前就有食環與警察在現場向觀眾發限聚令告票,雖然不是用電檢的名義,但亦是對私人地方/公眾地方的定義模糊。而該事件涉及朋友間的分享與放映亦購下播映版權,屬於相關人員透過朋友圈知悉事件而通知警方的打壓,又或者是導演被跟蹤而有這件事。限聚令就是萬能KEY,由20年開始防疫是政府打壓的手段,單是位位五千大元的罰款足以令人卻步,另一邊廂戲院劇場大門照開,分明是針對導演而檢控,即使無法送他坐監也要在日常生活製造不便,政權要我們滅聲與恐懼,但我心知有些電影是必須要看,以前不會有人太關注香港電影,現在某些電影一票難求,改變了香港觀眾的品味與視野了。要對香港影人/影評人抱持樂觀的心。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美麗世界的孤兒一談楊紫燁《潁州的孩子》與《回訪》

印象中已經是第三次看楊紫燁(Ruby Yang)的《潁州的孩子》(2006),這次再看有機會看到《回訪》(Revisited)與聽聽導演談當時拍片的點滴,再重新寫一篇文章補充。(不堪入目的舊文回顧請按超連結)。今年奧斯卡有一部最佳紀錄短片提名作品拍攝與紀錄香港在19年的事,在民間與官方都引起了反響,民間樂見影片的出現,希望世界看到香港,而官方則想盡辦法譴責與屏蔽奧斯卡。近幾年奧斯卡出現政治化現象,由種族、政治表態、甚至到世界各地的話題作,奧斯卡的未來要體現什麼價值,多多少少都有動搖。不過奧斯卡落選亦不代表電影沒份量,也不用灰心。對香港人來說,那部外國人短片提到香港有助他們認識紀錄片,除了成龍與《臥虎藏龍》的美指葉錦添與攝影師鮑德熹外,香港亦有奧斯卡得獎者,而且是冷門的紀錄短片,《潁州的孩子》在2007年拿下小金人,後來楊導的《仇崗衛士》亦入圍了2011年的紀錄短片提名。



  近十年,楊紫燁回流香港定居北京,積極為香港培養紀錄片人才,包括成立紀錄片的組織,推動發展,而她的作品關心邊緣弱勢社群,亦包括歷史、中國元素,部份與公益/社企有關。她成立的影視機構名為倡愛,相當有意思,單是愛滋病題材的紀錄片就有幾部。姚明的公益廣告、同志愛滋感染的影像《彼岸浮生》、大學生的女病患者《朱力亞的故事》,這些紀錄片屬於官方與半官方組織。而《潁州的孩子》與那些不同的是,它是一部暗陰面與悄悄地進行的計劃。在2004年左右她認識了研究愛滋病的專家何大一教授,於是透過當中的關係認識到阜愛(協助愛滋病童的民間組織)的主事人張穎,跟隨他們到安徽潁州拍攝,導演透露原本她希望到河南拍攝(賣血而染愛滋的重災省份),但因政治問題而無法動身,轉移至鄰近蔓延的城市,當時社會與國際只知道河南有大量愛滋病病人群體,而不知道安徽也有部份,所以順理成章揭發了事件。


  最初認識中國愛滋病、河南賣血源於高耀潔教授是中國防愛第一人,何謂「中國醫生」,不需要拍什麼大電影歌頌,真正的中國醫生是仁心仁術為人民服務。當醫生也要維權,而高齡的高醫生在晚年被整肅而流亡海外,是一件諷刺的事。而高醫生曾經獲領導人接見也有如此對待。如今,講到愛滋病童的《潁州的孩子》在網絡上也成了禁詞,只會見到國家有多進步,有多少資源,但從來也沒有探討問題的成因與懲治相關人士。為什麼賣血的人會染上愛滋病?就是為了加快賣血者的身體恢復,把紅血球輸回到他們身上而共用針頭。每一次賣血,他們會得到五十元與一些雞蛋糕作回報,在農村這是最快賺到錢的方法。


為孩子付出的隱形人

  這次再看紀錄片補充了張穎這個人與阜愛組織的資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物。本來張穎是個外交大學畢業的小妮子,與丈夫結婚,在當地是個小富婆,不愁衣食。2003年,美國的大學教授在阜陽做田野考察,期間需要懂英語的人就找上了她。其實外國人在中國一直做某些工作,現在外國人的身份多了一重猜疑,有些外國人在中國領養孤兒。而張穎認識到愛滋病童亦是因為孤兒的緣故,任楠楠是她遇到的第一個孩子,當時第一眼見到她時生了疱疹。在紀錄片看到的楠楠當時已十多歲,很害羞寡言。正因為與外國團隊發現了楠楠,能夠借助外國的幫助而供應兒童用藥給她,楠楠是個幸運的孩子。


                                          


  在片中對張穎的採訪與工作片段並不多,但私下她對孩子有如再生父母。其中一位孩子高俊是愛滋病童,祖母去世,父母也走了,家裡的長輩不願意收留他。輾轉高俊去到寄養家庭,本來生活稍稍轉好,可是病情加劇而再起變化。影片要在外國面世就要用上孩子悲慘的故事,不是為了煽情,而是令到當事人減少制度上遇到的麻煩,所以沒有深究在成因與出於義憤,而影片也沒有提到張穎在婚姻與家庭生活上的犧牲。她就是無名英雄,在2013年拍攝的《回訪》,阜愛已經成立十年,在《潁州的孩子》裡出現的孩子生活上也有明顯的改善,楠楠、高俊、黃家三姊弟仍然在組織裡做義工與受養。從影片面世,張穎與組織也出現變化,一來組織得到國家的支持與表揚,但組織仍然欠經費,二來是組織受到更多的求助,例如在門口會有棄嬰。三來與當地幹部的溝通亦跟以往有所不同,關係由以往信任到略有猜忌的。紀錄片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面世後同樣面對政權的制肘,看紀錄片也沒分好壞,而是建立對世界構建的維度,拍片也不能夠拯救世界,對導演來說她說花了一整年時間剪輯,面對自己的情緒亦是煎熬,而在日後楊導的電影視角中亦十分關心小孩的成長,而私下亦有繼續關心拍攝的對象。


《回訪》:從《潁州的孩子》面世到恍眼成長

   《潁州的孩子》裡高俊的經歷最為坎坷,一來是居無定所,二是村裡的小孩子都不願意跟他玩,從影片開始他的表情、動作也是不安,欠安全感與關心,例如驅趕小動物與經常說要揍人。看著他像人球被踢來踢去,家族沒人願意接收小孩。黃家三位孩子在鏡頭講述在學校如何被排擠,要發奮圖強不讓別人看小,楠楠的大家姐因為妹妹的情況而離家出走不認妹,二家姐不敢向夫家坦白妹妹的病情。原先楠楠再沒有親人照顧,但不幸中的大幸是說服了叔叔收養她,叔叔最初因為害怕染病與無知而不願意照顧她。影片隨著高俊的流離失所而結束,而當看到2013年拍攝的《回訪》由陰暗的氛圍,氣氛180度改變,可謂是跳脫的觀影之旅。


  拍攝《回訪》源於阜愛成立十週年,導演回到當地看到組織的轉變,此時組織有了固定的地點亦收養了幾位病童寄養,其中一位就是高俊。經過幾年的事情,居無定所,終於安定下來,而他的臉上終於有孩子應有的笑容。黃家三姐弟讀大學與出身了,爭口氣了。而楠楠有了丈夫更生下沒感染到愛滋病病毒的孩子。表面上大家生活條件也改善了,而暗裡亦仍然存有陰暗面,楠楠丈夫在愛情路上亦有掙扎,但戰勝了恐懼,但家人不太知道楠楠的背景。而黃家三姐弟的同學也不太清楚他們的事情,有愛滋病這回事變成了不問不聞不說。至少,他們病情可控下可以存活很多年亦可創造自己的未來。看到孩子恍眼成長,多多少少會有想像中間的事,組織的轉變,國家的轉變,連帶命運的轉變,紀錄著人生無常與不確定性。導演沒可能作長時間紀錄這些孩子,《回訪》就如是賺到的續集,對導演與團隊所講最開心的不是電影有沒有得獎,而是孩子的變化,變得更好。或者有一日,我們會聽到他們不需要再隱暪病情的消息。



  別哭 親愛的人

我們要堅強 我們要微笑

因為無論我們怎樣

我們永遠都是這美麗世界的孤兒



  最後引用汪峰的歌詞《美麗世界的孤兒》來寄語大家,寄語孩子,生命無常,要堅強要活得對得住自己,不枉此生。



《回訪》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粵語片~成長with me☆(一):《飛天小俠》超美趕美的香港兒童英雄片

 馮寶寶、謝賢主演的新作《殺出個黃昏》大獲好評,電影報導提到監製之一的林家棟如何仗義相助新導演,今時今日拍香港電影要賺錢已經很難,還要找兩位粵語片的老前輩出山說一個暮年的故事,在現在感到夫復何求,基本上是再無TAKE 2。作為粵語片迷,感到開心與欣慰的。在看新電影前有機會在社區活動看到馮寶寶孩童時的作品《飛天小俠》(1961),老少皆宜,電影巡迴了多個地區放映,亦在中小學通過康文署的計劃放映向青少年推廣粵語片。近年因電視台政策,半夜再無粵語片看,要看就要去電影資料館、市民上傳到網上或者要購買收費電視機頂盒看,對粵語片的推廣傳承無疑響起警號,對深愛粵語片又不懂上網的觀眾更是趕絕了去路。



   不同年紀的人對馮寶寶有不同的印象,作為八九十後會記得她在亞視的演出,會知道她是七公主裡的孻公主,稍為深入會知道她是名導馮峰的養女,家姐是馮素波。要講馮寶寶的代表作要數到1960年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楚原導演),入選100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近代的作品有《新不了情》與《92黑玫瑰》,均獲得兩屆金像獎女配角獎項。六十年代的社會未有免費教育,《飛天小俠》裡的靈玲相當生性,與兄長販報養家,年幼更做起講故婆維生。馮寶寶的演出又老積又招積,對於當時只有七、八歲的馮寶寶要一人分飾靈玲與太空小飛俠是高難度挑戰。過往看TVB劇集對一人分飾兩角的橋段感到無稽,必定是扮姐妹/母女角色,在《飛天小俠》裡就不覺得見外。電影不算是大作,意想不到地新奇而有驚喜。往後的香港電影似乎也找不到相類似的題材,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兒童電影/電視劇更是消聲匿跡(不獲發牌的香港電視就拍過一部《四年B班》),而在童星方面曾經有小柏林、唐寧、美棋BB為人熟悉外,近二十年也無再出現童星熱潮,莫說是童星,連香港兒歌也消失時是令人感唏噓,今時今日再沒有純粹與純真。看馮寶寶的電影也許因時間洗刷而感到老土,但仍然有親切感與年代感,看著電影技術、劇本與科技的進步,創意是不停歇的。

                                                                             


  電影由靈玲講故開始,社會上有壞份子威脅與欺負小朋友,靈玲的朋友被拐走幫助壞份子洗黑錢。與此同時,梅欣(新梁醒波)飾演的兄長遇上太空小飛俠,落到地球協助救小孩子與拿小飛俠從未嘗過的魚皮花生。電影是一段戲中有戲的作品,以靈玲說故事連繫到故事書與兄長的夢中,帶出一個有趣的小英雄故事,但同時反映出現實的悲涼。夢中壞蛋都消滅了,而現實小孩與報販活在黑勢力的陰影下。


《飛天小俠》的外來元素與港式融合

    六十年代的粵語片要面對西片、日本片與中國電影的衝擊,香港電影亦有參考帕來的元素,《飛天小俠》定位做兒童科學片,當然現在我們看來是有點兒戲,一切的事物也沒科學根據,而拍這部片時蘇聯的加加林已上太空,而電影仍未跟上步伐。當中不乏對太空的好奇與想像,例如太空食物能量棒、模仿哥斯拉的太空巨獸、而馮寶寶演的小飛俠亦是少見的形象,至今在港產片也未曾見過由兒童演員出演超人角色,在外國日後有伊拉克電影《小小超人夢》、卡通人物有小飛俠阿童木,當時西方已經出現超人與女俠,而香港也參考了當時的電影加以改造。其中一個六十年代出現的現象是Jane Bond電影,一系列《女殺手》、《女黑俠木蘭花》、《黑玫瑰》系列。


                                     

  《飛天小俠》的導演王風在當時主要是拍戲曲片,當時的電影嘗試不同類型,同時期也有兒童電影《神童歷險記》(1961)同期上映。看電影的同時也留意到當時的社會有雪櫃,而電影裡壞蛋李香琴與劉克宣演的獨眼龍騙小飛俠雪櫃是床,要減退她的超能力,誰知小飛俠跟靈玲調包絲亳無損。壞蛋得知小飛俠有超能力,要求她答應幫手犯罪與幫忙中彩票。小飛俠與靈玲互相配合拖延時間,一個機智、一個用超能力玩弄壞人,有搞笑與胡鬧的一面。


  而更有趣或是荒謬的是小飛俠由外太空來到地球的目的,竟然是為了食魚皮花生,為了食魚皮花生她可以不分善惡,幸好壞蛋一直也沒找到魚皮花生,不然就倒戈。而魚皮花生正是靈玲愛吃之物,帶出關聯。一人分飾兩角對於小演員是高難度,劇情套路也比較易估計,小飛俠與靈玲不會在鏡頭同一時間出現。當中的特技也是看點,小飛俠與梅欣在天上飛,遊歷香港,登陸地標,另外小飛俠力舉汽車,嚇到壞蛋不知所措,而且協助女警破案,搗破犯罪集團。飾女警周坤玲的身手了得,戲份略為少。在劇中馮寶寶與梅欣合唱兒歌,梅欣外型是個肥仔與馮寶寶配合挺逗趣。


  整體來說,往時的粵語片同質化情況普遍,《飛天小俠》相對是新奇而且有看點,亦有創意混合本土的元素,題材與選片在現今看來是稀有的。而過去的香港漫畫的確有飛天小飛俠的作品,對於當時的社會情況睇公仔書很普遍亦是將漫畫融合在一起。看馮寶寶的電影由《飛天小俠》到《媽咪俠》(高志森導演),從影六十載,也是個香港紀錄。今時今日的香港電影少有這種勇氣與創意再造,當看舊電影溫故知新時就會感受到從前的胡說八道也開創一條道路。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圍城之內:《殺出個黃昏》廢老手挽手唱青春之歌

圍城之內,有人想進來,有人離開,有人離不開。2021年的香港因移民而出現了棄老個案,在高齡化社會老人問題是對政權的助燃劑、社會的情緒壓抑無法排解。近年香港電影出現了不少關注弱勢社群的電影,形成本土風潮的一道小風景,更是由新導演執導,關注露宿者有《麥路人》與《濁水漂流》、同志性小眾的有《翠絲》與《叔叔》,同時後者《叔叔》也是關心老人議題的。《殺出個黃昏》以老人為題材,不去探究社會問題的前因與如何排解,沒有以上提過的電影有立場與偏鋒的視野,一旦有立場就會有麻煩,批評太多恐怕會趕客影響票房收益,加上市民也不想看悲情牌頭的電影。《殺出個黃昏》是關心老人的,當中亦有令人唏噓的內容,然而它的設定是苦盡甘來,既道出老人的青春鞔歌亦講求自愛與自救。電影以幽默、自嘲的形式、市井而帶有教化作用。同悲同喜,生活都要繼續。再者,在這段社會出現離別情緒時間出現,教人關心老人,兼具活在當下的意義。



黃金一代遇上年輕人

  首先要向林家棟先生說感謝,他與古天樂可算是撐起香港電影的命脈。現在連吳君如也擔綱做電影監製,香港電影暫時死不去也多得投資者。坦白講,聽過幾位導演講過要賣樓賒數拍電影,即使有錢如楊凡也要賣樓。林家棟與導演高子彬相識於無綫電視,導演高子彬從電視到電影也擔綱過數次副導,已屆中年才得到正印導演的角色。林家棟跟他商討決定先拍《殺出過黃昏》並拿出與TVB編劇何靜怡合撰的劇本,看看能不能打響名堂,而這亦是個難得的機會集齊謝賢與馮寶寶兩位昔日的電影明星出山。特別是四哥除下眼鏡滿是眼紋演出冷酷而若有所思的廢老殺手,馮寶寶昔日是灸手可熱的童星,92年復出後最主要演媽媽角色。有留意粵語片、懷舊的觀眾會感到親切,幾十年來老戲骨再一次初逢,除了謝賢作為小生外還有配角的周驄叔也曾經是粵語片小生。以前謝賢的電影多是配南紅與嘉玲,馮寶寶是比他少十幾年,這次合作演朋友也沒有違和感。《殺出過黃昏》是稀有的片種,近年四哥罕有在電視劇《法證先鋒4》出現,拍電影更是稀客,身體力行支持新人與新導演。


  要讚的是電影的確殺出條血路,亦做到新老的傳承,特別是顧定軒與鍾雪瑩的運用。鍾雪瑩扮演中學生稚嫩、反叛、展現對老人家有人情味與關心,與謝賢一段似幻似真的爺孫情,橋段參考伊朗導演阿巴斯的《東京出租少女》、《似是有緣人》,將陌生人當成是認識的人將錯就錯,而這段爺孫關係由錯誤開始,紫瑩(鍾雪瑩飾)僱用殺手殺害自己,田立秋(謝賢飾)不忍下手,雙方的關係由情感勒索開始到後來信任對方,老人家從古板從脫節到走進青年人的世界,並立心擔起保護年青人的責任。一老一嫩同是孤獨人互相守望,紫盈得不到父母的愛,以為得到愛情就是得到全世界,極力留住渣男。經過一系列的事,由老人家勇救年輕人。長輩同心救年輕人,支撐年輕人,為她撐起頭上的一片天,意義上寄語社會老幼一起承擔,一起面對未來,不須心灰,頂硬上。

鍾雪瑩,香港電影新力軍
                                 

離苦得樂 解脫人生

  電影其中的大命題是孤獨、是老無所依、亦都是助人自救。主角們感受到時不與我,被麵店解僱的田立秋重回到老本行當殺手與昔日同伴再戰江湖,但他們要殺的不是壞人,而是買凶殺自己的無依長者,成立耆英天使的互助社。田立秋、阿鳳(馮寶寶飾)與葉一叢(林雪飾)曾經是聞風喪膽的殺手,秋負責動手、鳳負責把關補刀、叢負責開車,三人互相合作。而三人的年紀實際亦有差距,在粵語片時代謝賢可以做馮寶寶的父親,謝賢也可以做林雪的父親了。三人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出奇地沒違和感,那當然謝賢一出永遠都是主角,鋒茫太露,第一眼一定集中在他身上。林雪很適合做下把角色,癡情的嫖客、傻傻戇戇、肉肉酸酸、搞笑能手;馮寶寶的媽媽角色根深蒂固,被兒子與家嫂壓逼只有委曲求全。三人各施其職,分工適宜,人人有戲有故事。


  電影前半三位去殺一心求死的老人,滿足他們的願望,正所謂可以笑的話不會哭,有錢有健康,開心怎會想死?殺手佈下精心局面,不留手尾、謝賢手起刀落,殺人也可以殺得帥氣,天下唯獨一人。再論,西方社會有錢可以安樂死,香港人連選擇也無,甚至連談論的權利與自由也因其正確性而被剝奪。  周驄叔演的老人,兒孫滿堂又如何?有錢又如何?孤獨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離苦得樂,無怨無悔。


  阿鳳為家庭付出,為兒子鋪橋搭路,換來的是有手有腳住老人院,而她根本未到要別人照顧的層面,還要仰人鼻色、寄人籬下,欠下一身兒女債,連一世人打拼回來的歌廳心血也付諸流水。其中鳳在飯桌上罵廢柴兒子李燦琛的一段有影后味道,飯來將口還要不懂感恩,家裡的相見好同住難,父母與仔女的交惡將照顧責任外判,是冤孽。無奈的是這亦是很多家庭的寫照,畢竟親情與利益兩難全。看得也讓人揪心,一個人老了就是家庭的負累,仔女成家立室也有自身考慮,婆媳間係自古也兩難全。


電影內外也要面對現實

  《殺出個黃昏》是一套側寫社會問題的片,點出了家庭、社會的疏離感與老人政策、社福政策的不足,戲裡戲內同呼吸,當我們不能表達,圍城裡只有反抗與接受,一同荒謬。在電影中阿叢體弱多病也只能在醫療系統裡拖症,最後竟然要以坐監方能「躺平」。坐監至少有人照顧有食有住,也免卻了在社會打滾,三餐不繼的憂慮。電影用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態度,淡然面對當中的社會問題與人生態度。


  現實的香港因移民潮而棄老,或者將照顧責任外判給留港的家屬,老人問題只會有增無減。去年香港一年有四百多宗老人自殺案、因病的、因疫情的、情緒病、厭世的,數字是歷年之冠。面對前路,無論是那個階層也是摸石頭過河。特別是現在連發聲的渠道也沒有,社會愈走向消極時,我們更應該想法積極,自己轉念與盡量做可做的事。


  回到電影本身,也要面對拍攝的缺點。在劇本前半大開殺戒,到中段紫瑩的出現改變了事情的推進,由很爽快地殺人到世代之爭、家庭、愛情的支線,內容包羅萬有,奈何結構散亂,無疑是眼高手低。對新導演還是要求稍低,現在要拍電影隨時等十年八年,還未知以後會如何,這部片拍攝期間還撞正香港社會事件期間拍攝與疫情對電影業的打擊,在香港這個時候讓老人開心,讓年輕人認識老演員,大家一起愛護香港人、愛護香港電影,一起懷舊、一起進步才是正事。雖則電影還是靠演員與情懷支撐,現在的港片在敘事手法上普遍花的心思與功夫也不足,已是通病,即使大片也一樣婆媽,所以劇本很重要。個人亦比較想看導演的劇本,畢竟導演已經是中年人了,是需要建立自己的名牌,走出來。





擁抱 青春 夕陽無限好 黃昏的風景也燦爛

  老年人驀然回首,青春韶華老去,仍可以再青春,只要心境年輕、開明仍然可以擁抱青春。比如,現在的老人中心竟然有電競、老人家有跆拳道班,活到老、學到老。在電影中主題曲《青春之歌》與插曲《倦》是神來之筆,林家棟多才多藝參與填詞,亦找來酒廊歌手黑妹演唱,在戲中阿鳳的酒廊如今已是夕陽工業,只餘老一輩光顧,而黑妹是同時代的歌手,由她演唱份外合適,她的歌聲豪氣雄亮,不畏年老,勵志打氣,「我有無盡希望 像玫瑰般盛放」,寄語要擁抱青春,存樂觀的心。


  在電影結尾,加插了一段彩蛋,三位主角翻唱葉德嫻的《倦》,流出真摯的淚水,唱出老人家年老老無所依,要寄人籬下的苦處,看盡世態炎涼,不來也不去。老人家開金口唱歌,戲內戲外,動之以情。對於這部電影,有不足處但仍有提醒與鼓勵,祝四哥與寶寶姐老如松柏,無論如何《殺出個黃昏》確是創了紀錄,教人如何不愛四哥與寶寶姐。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奧運「麻醉論」與香港體育傳播的未來與反省

  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資購買奧運與殘奧轉播權作五台聯播,長達十六日的轉播完結不少人都感到空虛,可以用傳播學中的「麻醉理論」解釋奧運的狂熱,一方面是比賽一個接一個,不斷有更新的信息;二是大眾傳播裡有消極的作用,過度沉溺在信息與娛樂失去了社會的行動力,滿足在自我的世界與被動的知識積累。社會學家的理論或許有部份是過時,而香港此時此刻的社會行動力由現實來到媒介。從群眾到商場打氣看電視,他們是有行動的。即使從人際間的傳播即看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爭取發言權而作輿論導向與爭快報導賽果以獲關注。



  今屆奧運對香港人有什麼意義?除了是獎牌外亦賦予了勇氣與身份認同的意義。


1/政治因素,中港關係的仇恨,出現一種逢中必輸就開心、嘲弄的聲音。而內地官媒與內地觀眾跟本沒抱金牌至上的想法,亦有默默支持運動員。當然也有個別的網民出征與搞事,其中女排朱婷控告網民誹謗一事。政治因素亦包括地緣政治、疫情、日本國力的體現、中台在羽毛球的較量,都有火藥味。


2/娛樂因素,四年難得的盛事,即使平日不看運動的人也分一杯羹,一來是被逼看,二來是看什麼靚仔靚女,有些比賽有藝術性與話題性。再加上本地電視台請明星客串,實行追星大過天。


3/對政治與現實的逃避,19年後再加上疫情來襲,香港人鮮有一齊聚集在電視為運動員打氣。社會氣氛低迷下,在商場轉播亦發生過拘捕事件,本來是奪牌時刻卻出現倒彩事件。警方為了立功破壞氣氛,增加觀眾的叛逆心作崇,同時亦增加了We are Hong Kong的身份認同。奧運在艱難的時勢下舉行,香港從開心事亦很罕有,運動員的努力與付出無意間為香港人打氣,感受到一體與正能量。


4/時區與地點的恰宜,打工族上班時偷懶看奧運,放工回家又看。比起里約與倫敦奧運有更多的時差理想,而且日本有辦夏季與冬季奧運的經驗,1940年東京奧運因二戰而取消、1964年東京成功辦奧運,到多年後回到主場,經歷歷史上的第一次延期,很多的第一次發生,東京奧運成功舉辦走了一條歧路。


5/選擇的自由,這一點才是主菜。以往奧運每屆形式與廣播都有不同,2012年有線買下奧運轉播權,但基於是收費電視政府要求要與另外兩間電視台分擔,2016年TVB購下轉播權至今仍虧蝕。三間免費電視台都不願意出手,於是林奠沾沾自喜出手,有人認為是鮮有的德政,但實際上關心的是公眾的知情權。一個國際大都市無奧運看,自隊無人關注是一件可悲的事。可圈可點的是,頻譜分給三間免費電視台與兩間收費電視。港台被冷待沒資源做奧運,偏偏殘奧會就每天都有一定時數的直播,忽然有資源了。


往後的奧運轉播之路?

  三年後的巴黎奧運,光陰似箭,下屆政府還會購轉播權是未知之數,先例一開,會不會失去了市場主導權。而有討論到日後政府應不應該買國際賽事的播映權,三間免費電視台能否像以往1988年TVB與亞視達成合作購買大型比賽的協議,政府能否促成與強逼,反正政府在購入東京奧運轉播也沒諮詢。回看2018年平昌冬奧,TVB買下版權但只是限於播開幕與閉幕禮,2014年索契冬奧每日也有做幾小時節目,2018年TVB更辭退了體育組。有消息指TVB已購入北京冬奧的轉播權,最主要是出於政治正確與中國元素,當東京奧運一片支持港隊的聲音又如何繼續在後面的日子支持,香港過去派過速滑與滑雪大迴環選手比賽。冰雪運動極其冷門,如何將香港人的情緒延續,或是用什麼去包裝手法而不會出洋相。如何化解TVB予人不專業,是旦的印象,只有不足半年籌備與反省。在今次奧運TVB有幾位訪問的藝人都是垃圾級,既不尊重人又不知所謂,堂堂奧運盛事浪費觀眾時間。



電視台對奧運的投入與反思

  TVB的奧運節目除了有不專業的人外,還有竟然請了權貴與特首做嘉賓邀功,嘔心至極。但不代表其它台沒問題,相對來說兩個收費電視台與mytv super提供影片串流不需要單靠電視,而收費電視台的頻道亦免費對外開放,是項德政。TVB用洋相吸眼球,VIU由開幕禮當日派自家當紅藝人逼爆商場,實行用追星推奧運,手法無恥。而且三間免費電視台中英文台皆曾經出現四五條頻道播同一場比賽,絕對明白各懷鬼胎,同一時間濫用頻譜,同一時間還有其它比賽予人選擇,同質化三敗俱傷。而Viutv在播映時直播與錄播不清晰,事實上也不是新電視台,開台五週年用心不足,跟TVB比也是比誰比誰仆街。


  坊間對香港開電視有較好的評價亦是情理之中,首先有線電視以體育起家,在2018年早晚追蹤雅加達奧運會,不但直播港隊賽事亦每晚做幾小時焦點重溫。在這次奧運稱得上由早、午、晚、深夜都是奧運的直播,更為了比賽時間而對調新聞時間。一個小電視台不須花巧,找來前運動員與家人聚首在直播室,亦主動跟參賽運動員獨家連線。不需要用明星效應,只要坐在直播室的人真誠、聚焦比賽就足夠。而這次創開台最好的收視是實至名歸。坦白講除了個別比賽香港電視台看不到外,大部份時間也在看開電視的節目。





香港電視台對港隊有幾多支持?

  前特首梁振英曾言體育界無貢獻。以往未有疫情本地辦公開賽會有直播,以前TVB都有播過排球、羽球、游泳跳水世錦賽,但近年因資金問題而抽起。港台亦有播過學界的比賽,開電視與VIUTV偶然有NBA、日職、英超、西甲、女排VNL(只限中國隊)的比賽。正當現在要全城撐港隊時,奧運與殘奧的轉播出現大細超,港台終於獲首肯播殘奧,而其它電視台除了開幕閉幕,每日只需做半小時精華。殘奧的運動員終於首次得到贊助商的服裝,對港隊可以做得更好。前幾個月港隊男足踢世界杯外圍賽只有收費台直播,前幾年大家都很撐港足,當時的全城集氣一下子熄滅。隨著港超球隊欠薪,香港人唔睇香港波,如果有贊助有資源不會落得如斯田地。奧運後政府立即邀功要大興土木,背後傳出精英運動員要減薪,短期要看的是如何準備杭州亞運,2022是運動大年,媒體可以做多一點,至少至少溫習功課,改善節目水平。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體育系#2 番外篇】從弱小下風到奇蹟:由動畫到實現的日本女籃

奧運會曲終人散,但路仍要行,對一些運動員只是開始,對一些國家如何振興體育亦是反省與部署的時候。特別是對未來申辦幾屆奧運的國家有需要借鑒日本的經驗,首先恭喜日本隊獲得27面金牌是歷屆最好成績。回看日本近幾屆奧運在三大球取得的最好成績,要數到2012年倫奧,日本女足(大和撫子)奪得銀牌,事隔九年再有日本球隊而且在主場實現獎牌夢,日本女籃在對決美國WNBA球星雲集的國家隊以75-90落敗奪銀,分數一點都不失禮,世界與美國籃球的距離正在收窄,美國女籃被破國際比賽的金身指日可待。2017年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日本女籃的影視作品《飛行兔子》提到日本女籃的冒起,想不到幾年間能夠登上世界高峯,本欄亦要好好紀念此事,以作鼓勵與讓大眾認識她們與女子運動的發展。




是時候有女籃的動漫


日本舉辦奧運未出發足以令人興奮,動漫文化大國影響世界。當女子3X3籃球比賽日本出場曲是《男兒當入樽》主題曲時令人振奮,而由美國WNBA選手組成的三人籃球團隊被日本隊以20-18擊敗,而日本隊的組成是由W-League選手出身,平均身長只有1.74m。雖然最後日本隊還是出局,但終止了美國隊的60連勝紀錄,挑戰了極限。


  多年來日本的籃球漫畫推陳出新,井上雄彥有三套作品,包括《男兒當入樽》,《REAL》(一部很特別以輪椅籃球為題材的漫畫),在女籃奪銀後井上也在推特上恭喜。而現在事隔多年日本國內有多套籃球漫畫卻沒有一套是女子的。在棒球有《女棒甲子園》、《八月的棒球甜心》,女排有沙排動漫亦有遠古的《Attack No.1》。動漫對推動運動有一定的幫助,如古館春一的《排球少年》的確讓高校男生打排球的比率上升。看到日本女籃有好成績不期然想到這些動漫作品,當中的奇蹟、同儕間的鼓勵、對勝利與落敗的喜怒哀樂。動漫不只是娛樂,而是潛而默化影響價值觀。


由里約奧運到東京奧運


世界女籃的國際交流與比賽相當稀有,一般人在世界杯與奧運世界大賽才會關心女子運動的發展,即使美國早在1996年設立WNBA但關注度不如男子,連帶贊助推廣也不及十分之一。過去有兩位日本選手效力WNBA,一位是控衛大神雄子(現在在日本3X3籃球團隊當職員)、另一位是渡嘉敷來夢(她的前隊友有Sue Bird與本屆奧運MVP Brenna Stewart)。日本女籃過去在奧運對美國四次交手都是敗戰而回,而奧運自1976年設立女籃而來,蘇聯與獨聯體奪三冠,而美國已奪七金,世界女籃格局甚為沉悶。

里約奧運時吉田亞沙美與Sue Bird

翻看往績,1996年日本女籃在半準決賽遇上美國分數上也不賴,以93-108落敗,15分差距,而今屆決賽最終以75-90同樣是15分落敗。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去到20年後里約奧運,兩國終於在國際賽場再碰頭,中途在世界大賽完全無碰面。還記得那場八強對決日本媒體喻為是二十年一遇,明知對手很強沒希望,日本憑住拼勁,吉田亞沙美與渡嘉敷配合在上半場一度領先兩分,但下半場體力不繼,分數被拉開四十六分完結比賽。


運氣是比賽的一部份,分組的主場之利,加上抽到的八強對手是五五波,長驅直進。日本女籃過去幾年有上有落,在里約奧運闖進八強已是最好成績,在亞洲杯(亞錦賽)自13年起實現四連霸王朝,但在2018年世界杯出線八強戰輸中國六分而獲得第九名。先講這次奧運日本隊的中鋒王牌渡嘉敷來夢膝前十字韌帶斷裂,在四月集訓後自行辭退。日本女籃沒有真正的領軍人物靠的是全員與數據分析,40%的三分命中是團隊的目標。在奧運中,町田瑠唯得到海內外媒體的注視,在對法國那一場有18個助攻,最後FIBA獲選為奧運最佳五人名單,驚艷世界。而這幾年有看日本的比賽都知道町田在隊伍不是首發球員,在里約奧運只是吉田的替補,17年亞洲杯藤岡主打,18、19、20年用上本橋菜子。奧運帶了三位控衛,本橋、町田與年輕的宮崎早織,町田長期壓在替補席下終於一戰成名。縱然最後決賽也無法突破到美國女籃,效率也降低了。町田曾經參加過WNBA選秀會最終落選,雖然奧運會展現出亮眼成績,但日本是體制、集體主義的球隊,未來要出國也不是易事。


日本女籃橫空出世的選手


 能夠在奧運名單的每一個人都很不容易捱到奧運,以上提過的吉田亞沙美17年引退後19年復出再退役,藤岡麻菜美亦因傷患退役,16年里約的選手有部份結婚生仔,亦有選手經過挫敗回到這個名單中。三好南穗16年參加過里約奧運,其後也成為3X3的代表後備,奧運經驗不是通行證,18年世界杯前夕在比賽前被放棄了,自己一人回國到晉身東奧的名單,苦盡甘來。在這次奧運12人當中保留了里約名單的幾位經驗隊員,亦帶了在17年打進u19四強的年青人,包括加納歸化的馬瓜姐妹,姐姐Evelyn打五人籃球、妹妹Stephanie打三人籃球、混血兒オコエ桃仁花,三分神射手林咲希(在八強對比利時最後15秒射入三分球逆轉奠下勝利)。


 眾多選手當中最令筆者驚艷要講到本橋菜子,這次奧運町田成為焦點,不想分那一人是王牌,站在場上貢獻的就是王牌。日本女籃的命脈是控衛,她們既能衝內線投籃又能命中三分,交接傳的魅力,搶對手的球打快攻相當亮眼。本橋與隊內的隊友不同,相對來說她們都是由名門球隊出身,主要來至前三的球隊,而且有部份高中時已是注目選手。而本橋所在的球隊羽田就是下游隊伍,監督在18年世界杯大膽起用,19年在亞洲杯獲得MVP殊榮。奈何不幸地在去年十一月的時候韌帶受傷,在可控的情況下參加奧運,上場時間雖短但其拼博精神滿分。




  整體來說,日本女籃在缺少主力大黑柱的情況下,日本出殘陣應戰,分組賽只輸了美國隊,在出發前TOM教練也揚言只要把握好就有希望,而最終當中韓與加進亞洲的澳洲在過往的奧運也拿過獎牌,中韓分別在1984與1992獲得奧運銀牌,日本這塊牌與成就是遲來的,而且別具意義。未來要在世界杯與亞錦賽繼續努力,2022年有亞運與澳洲世界杯,日本在世界杯成績多徘徊在第九第十名左右,有望突破更高更快更強。

日本籃球界的難得機會

 除了女籃的飛躍,對日本整個球界也是有進步的,男女子3X3也進了八強。東道主不一定有奧運資格,以確保奧運的水平。FIBA要求日本至少獲得世界杯名額才直通奧運,在最初看似很困難但日本最後在預選賽憑八村壘及時回國救世。未來日本要在國際賽場要面對挑戰,巴黎奧運如何突破亞洲資格賽與世界的落選賽,至少要問中國男籃與伊朗隊,在世界資格賽更有機會面對立陶宛、斯洛文尼亞、希臘、加拿大的挑戰。雖然在奧運小組出局,但看著日本籃球由昔日連台灣也打不過直到在世界大賽出現,改革國內聯賽、歸化與混血兒的出世功不可沒。在眾多項目當中籃球,不分性別都打出奇蹟來。😊


12位女籃英雌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通往粵劇之路(三):寫在《戲夢傳奇》前·香港第一女文武生蓋鳴暉

 開宗明義這是一篇粉絲文,實在無法掩蓋對蓋鳴暉的愛。只要你去看她的演出,就會被她敬業樂業的態度感染到,看過的演出不算太多,但每一個角色也具備感染力,而且唱腔與看電視是一模一樣。首先很多人對蓋鳴暉有很多誤解,誤解她姓蓋(真名是李麗芬),猜測她的性取向(通通都不用猜,她嫁了給粵劇,跟劇本談戀愛)。如果現在跟不懂粵劇的人談論粵劇,第一印象是任白,其次應該就是蓋鳴暉。由九十年代開始年輕的蓋鳴暉在《歡樂滿東華》與保良局慈善節目,漸露頭角,曾經跟劉德華、張學友合唱粵曲,也曾與周華健合唱《神話·情話》(《神雕俠侶》主題曲,唱粵曲唱時代曲也繞樑三日,一聽就會明白,不用多說。粵劇演出曾經盛極一時,六十年代有任白,任白的徒兒龍梅組成雛鳳鳴一直稱霸至九十年代。蓋鳴暉自言一生有兩個好伯樂,機會與幸運。在電視台演出,參與跨界別的合作挑戰自己,龍劍笙的離開讓年輕的蓋鳴暉成為女文武生的代表,年紀輕輕成為戲班台柱直到今日,在戲行三十年光景。商務印書館籌備了兩年找來了冼杞然導演編撰了《戲夢傳奇一情繫藝壇三十年》一書,懷胎多月終於面世。而且靚蓋更得到偶像劉德華題字,在演藝圈相識滿天下。在書中訪問了十位與她有合作關係的人,如李居明、鄭國江、陳華生、杜國威等人,說一些靚蓋在戲行的逸事與感悟。



從電視劇開始鍾情

  蓋鳴暉,自小就聽她的名字。可是小時候認識她並不是在大戲,而是在電視劇集,在《尋秦記》裡的龍陽君,是男是女,是男同志還是直男?性別意識模糊化,在電視上少有看到女角反串,從小看TVB看大就明白一有同志,女生打扮比較爽直就會被視為男人婆。甚至在一些劇集會出現扮基識女仔,同性戀注定沒好下場。在歷史中龍陽君是不折不扣的同性戀,在劇集中也有臆想輕輕帶過並沒有深究。觀眾對靚蓋的印象停留她沒有拍拖沒有緋聞,而且主要做反串角色,因此對她的性向成疑,而龍陽君是男同志更添迷離。除了《尋秦記》外,靚蓋最早演的劇集是《壹號皇庭》演的是有個特別名字的醫生,夔(葵)彧(郁)蕌(喬),與主角有談情戲,到千禧年中演過處境劇《高朋滿座》飾演失魂、傳統保守的餐廳老闆朱莉亞,兩者都比較女性化。所以蓋鳴暉沒有因為反串的身份而被定型,而事實上她是有嘗試挑戰自己,在一上劇目中也有演花旦角色。其中在《西遊記》演慈祥的觀音大士,清秀亮眼,及後在翻拍的《無雙譜》也是演觀音。雖然在電視圈的演出是玩票性質,但還是有耳熟能詳的角色,除劇集外也兩度挑戰舞台劇。不僅是粵劇演員,更是個全能的演員,只是電影上的作品只有客串過《南海十三郎》,任白之所以風靡華人世界也是因為粵劇電影的傳播,當時的人去唔到戲棚也可以花幾毛錢去看電影。但由於戲曲電影的式微,靚蓋與後輩就沒有其它機會。自從有了電視台後,一些昔日的戲曲演員也走到公仔箱謀出路,如謝雪心、羅家英、南紅等等。龍劍笙乘上最後一代拍戲曲電影的尾班車,對蓋鳴暉與新一代演員來說就是欠機會,就連北上拍電影的機會也沒有,或許是個缺失。

                           

香港第一女文武生一名不虛傳

  翻看一些資料,香港原來也有好幾位女文武生,包括陳寶珠(雛鳳鳴劇團的門生),後來寶珠姐決定向電影發展,到復出後也每隔幾年伙拍梅雪詩演任白戲寶。現在除了蓋鳴暉外,相對較出名的女文武生有衛駿暉、劉惠鳴(嗚姐),衛駿暉曾經參加過TVB的藝訓班、劉惠鳴除了做戲曲外也開過粵劇演唱會與專心教育下一代,不是說要比拼誰是第一,在名聲與影響力、做戲的多寡與觀眾的認識度是比其它人強。而事實上各有實力與支持者,衛駿暉能自編劇本則演,嗚姐演出不多但有叫座力。蓋鳴暉得到認同有很多人的幫助,師父、戲班班主、善用每一個機會,與多個機構的合作與熱心公益都讓她得到正面的評價。知名度高、健康正面、對待粉絲親和再加上自身勤力、在戲劇路上多番嘗試、形象百變亦男亦女甚至即將要做一個不男不女的角色,台上台下都給予人幻想與性別曖昧的空間。He is a woman,she is a man。有觀眾緣、有師父粉絲的加持,年紀輕輕二十多歲就有戲班到現在中年人仍然有影響力,演技爐火純清而又以禮待人,對自己要求相當高。


  筆者看過靚蓋幾次的演出,每一次都有種每天愛你多一些的感覺,《揚州夢》演的盲仔用情至深,復明後當官公正嚴明,穿起蟒袍型英帥、《天仙配》的董永為保愛妻與天兵神將求情,五十幾歲的靚蓋一氣呵成使出滾地武功,這幾下腰骨都散了。五十五歲仍然保養得宜,不顯老態,愈看愈喜歡,絕對深明她的粉絲為何追隨多年,因為是值得的。由八十年代末的粵劇新秀到鳴芝聲至今一枝獨秀。當然蓋鳴暉有今日成就,嗚芝聲有今日的成功也全賴吳美英的互補,方能將好劇昇華,而美英姐亦有專業精神與看點,不容忽視。


誰是接班人?香港新一代女文武生

  女文武生是香港粵劇獨有的行當,而蓋鳴暉是大老倌林家聲的唯一女徒兒,師徒情歷經波折才修成正果。現在的粵劇生態亦有改變,從過去的師徒制到現在有學院制,有兒童粵劇學校、新一代的演員從小接觸粵劇,但可能有別的人生規劃而在有幾年工作經驗後才投身戲行,亦有本身的正職而半做戲。而現在香港除了蓋鳴暉外亦有好幾位女文武生,除了上面談論過的幾位前輩,當中有寫劇本自編自演的如文華;亦有嘗試跨界的,例如關凱珊(Doris)參演舞台劇飾演女角,在八和會館的新秀計劃中有學院出身的司徒翠英、黃可柔,年輕一輩有杜詠心、任丹楓,還有藝青雲,女文武生事實上真不少,要講到個人除了蓋鳴暉外的不二人選是年僅三十歲的千珊(蔡蔚珊),千珊相當有觀眾緣而且懂得經營個人的社交模式,現在粵劇演員也要與時並進在網上與人見面,閒時做Youtuber唱曲。從前靚蓋在影視上得以讓觀眾認識,到現在演員不再是被動而要主動出擊。作為梨園客,除了支持偶像外也盡可能支持新血,保留血脈。期望年輕演員都可以走自己的路,借鑒靚蓋的人生經歷,走出自己的戲夢人生,互相競爭與進步,好戲連場。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閒談《忠烈圖》:衝擊無限.拜倒大俠裙下

  恭喜香港電影資料館成立20週年,過去廿年修復了十一部電影,在世界上搜索華語電影的下落,為文化保育與傳承出一分餘力。在這個世道舊物與現代人的價值觀存有分歧與偏見下,只有默默去做方顯得珍貴,亦讓我們體會「珍惜香港」的意思。很感恩的是我輩的成長途中接觸電視節目,從小到大就看著那些六七十年代的電影明星拍戲拍劇,感到份外親切。縱然昔日的電影明星在電視劇只是做綠葉角色,而他們也曾經擁有輝煌而令人深刻的成就。看舊電影令人回味過去香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情愫,再看看新一代有那點兒覺得新不如舊,人情如是,連香港也沉淪,美學亦崩壞。近幾年看著有些八九十後開始聊舊事物,千禧後為張國榮籌辦紀念展,香港人也希望有新的文藝復興,重振香港的光輝。電影知識,文化素養都需要長時間積累,好的事物會讓你當頭棒喝,提示你要天天向上,要支持香港電影不需要拔苗助長,亦不用吹牛。看胡金銓的《忠烈圖》(1975)足以令內心充滿著膨拜的尖叫聲,更叫人感受到英雄氣慨,凜凜正氣。過去資料館放映過館方修復的版本,放映次數以隔年來計,這次的數碼4K修復機會難得,實在是圓滿。同場看到在電視裡看到的劉江先生,銀幕上年輕的樣貌跟現在年暮的樣子形成很大對比。奈何因為疫情與官僚而不能向他拍掌致敬,是一個遺憾。在這個時代看《忠烈圖》不但不過時,更見電影的歷久常新。



  NEVER IS TOO LATE 姗姗來遲

  對個人而言看這部電影是開啟了一個大千世界,活了一定的年歲到中年才感受到武俠片是如此打得爽快,刀槍劍影,呯呤棚呤的聲音此起彼落,實在痛快。看罷內心是激動,難道這是「男人的浪漫」?另一方面是有很多慨嘆,一方面香港的武俠片悄悄地式微,現在的古裝武俠片都要跟內地合拍,而真正有能力拍師承大師的導演只有徐克一人,武俠片不是隨手可拍的片種,一方面要有龍虎武師,也要有對江湖的想像力。現在的古裝奇幻電影偏向玩特技,玩化妝,外在的元素,單看內地的金庸劇總是格格不入。武俠片在於真功夫,在於正面,亦在於想像空間。英雄在歷史上留名,演員必定是帥哥美女。從小看TVB的劇集長大,每年總有幾部古裝劇,到現在一年一部劇,而且都是沒心沒肺,沒根據的劇集。以前金庸、古龍、梁羽生的作品都得以改編成影視作品,現在種種因素香港也看內地劇集了,香港電影界再也沒有能力拍武俠片,金錢投資是一大因素,二來幾十年香港也再沒有寫武俠小說的作者,內地網上就出一大堆作家。以後也只能從老電影看武俠世界,要復興香港的武俠電影/電視劇難過登天,所以好片更要保育下來。


  《忠烈圖》的幾方面的視覺與思想上衝擊


1.環境地理:現在香港電視劇/電影的古裝戲份都返橫店拍攝,1975年的電影,沒有電視城的古裝街,有的只有香港的郊野公園(據說是城門水塘搭的廠景),西貢果洲群島的沉積岩地貌,香港如此多FUN,可以將香港的地貌融合到電影裡的明代背景,沒有違和感,如今看來相當有創意,今日的香港沒可能把藍天碧海,礁石海岸、懸涯陡壁拍成如此美觀,單看環境與電影的融合克服了先天不足的條件,教現代的電影人好好學習。


2.明史專家:導演胡金銓是明史專家,已經很了不起,在有限的格局下交代歷史人物滅倭寇,而又不會美化,根據史實去寫。有說服力。最令人敬佩的是現當代的香港劇集電影也難以去考究歷史,內地影視劇集在這方面已追趕香港,相當認真。


3.帥哥美女:看過1959年電懋的《空中小姐》,喬宏叔做起機師上來英明神武。迷死女,在這部電影裡演一個滅倭官員。飾演伍繼園的白鷹與俠女伍若詩郎才女貌,智勇相全。俠義之士各施其職,互相打罵、解圍、一起行動,互相幫助。伍繼園笑裡藏刀、暗藏幾下板斧、引狼入室,在見倭寇話事人洪金寶的一幕有層次感,明知對方耍古惑就一招一式拆解,而氣質亮眼、風流倜儻、文武相全具幽默感。徐楓演的俠女穿上異族服飾,一身民族風,對白不多但眼前一亮,一來她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二來她是女殺手,千萬別得罪女人,手起刀落。整個滅倭戰隊每個人形象鮮明,有吹笛通風報信的哨兵、有軍師(劉江飾)、有文有武的。當中吳明華演的肥仔通風報信,每個人都知自己的責任與具團隊精神。

俠女徐楓帥呆
                                

4.滄海遺珠:看電影前對胡金銓的確不了解,不敢說什麼影評,但這部電影有學習、鼓舞之處,但可惜的是當談到胡金銓,只會找到《俠女》、《大醉俠》、《龍門客棧》卻鮮有提到《忠烈圖》,而《忠烈圖》卻是胡導最後一部「武俠」電影,亦是他電影生涯的分水嶺。如今修復發掘出來是香港之寶,加上4K影像高清色調與畫面之美,目不暇給。而令人驚訝的是電影未得過獎與傳頌,是可惜的。又或者當時太多電影選擇,不像今日的香港電影那樣。


5.培養人才:在戲院中引起觀眾反應的竟然是元華、元彪的出現,在戲中飾演倭寇老大的洪金寶亦是元家班的一份子兼武術指導。而他們是坊間所熟悉的七小福成員之一。在日後洪金寶成立了電影公司做導演、監製、元華元彪也成為了電視電影界的人幕前幕後。成為武打片與動作明星,有傳承的作用。


6.戲曲伴奏與佈局:胡導的電影兼具中國風與古風,當中善用京劇戲曲作伴。大鑼大鼓,節奏緊湊,合乎美學。整體來說有色有聲。其中棋局辨敵一幕印象深刻,有動有靜、來去如風、巧妙佈局製造緊張感。除了打打殺殺外還有弦外之音,控訴官僚與倭寇的私通,帶出敗壞朝綱,到最後好官剿匪成功還要被貶官。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武俠片最重要是武打,最初遇到level 1的海盜猶如手撕鬼子,一下就倒了。做到李白在《俠客》行所寫的「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及後進對方的大本營遇上虛張身勢的也可以輕易解決,當以為勝利在望時殺過措手不及,身手了得的伍繼園夫婦與Final Boss洪金寶交戰下竟然一刀死在暗器之下,忠義之士換來悲劇收場,喬宏飾演的官員俞大猶痛失同伴而有不好的收場,不禁要問天理何在?


  看罷《忠烈圖》難免對當下香港的人與事有所投射。大家做正確的事情而被污名化,更落得飄泊、散落的下場。正義或許會遲到,但不會不到。只好默念。結局雖不如人意,留下滄桑,引證自古英雄誰無死,可以戰死是光榮。整體來說電影愛好者是有得著的,現在的導演應視為教材、在拍攝構圖的美學上、在創意與局限的環境下突破框框。而事實上修復畫面真的很美,未來有機會放映必須重刷。


忠烈戰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