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香港九十年代同志電影初探(五)—能成為密友大概總帶著愛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談了幾部男同志電影,這次轉一轉口味談女同志電影。一直以來女同志電影總是比男同志電影少得可憐,目前找到的九十年代女同志片只有兩部,張之亮的《自梳》(1997)與台灣導演黃玉珊的《雙鐲》(1991)。記憶所及,九十年代也曾經有偽同志片,如今影評人在看待電影的層面上都會關心會否「物化女性」,針對的是影片會否有不必要的裸露、在語言上會否對女性不尊重等等。而當時社會的確有這樣的電影,三級片導演陳奧圖的《禁色》(1992)就是曲解同志、實情是為男性服務的偽同志電影。這樣說是有根據的,皆因當中的情節將同志妖魔化,十足TVB的劇集一樣總要把同志寫成「變態狂魔」。話明是三級片導演,陳奧圖拍的電影離不開「咸濕」與「不文」,而《禁色》當然是離不開色情與裸露,而那種色情是很露骨的。那當然並不批評色情電影,畢竟電影也是百貨應百客的,但始終與同志電影的定義相差萬仗遠。

                              

從傳統風俗描寫姐妹情
  《自梳》與《雙鐲》有點很相似的,故事的背景在中國廣東順德與福建惠東,與香港無關。而另一點相似的是前者的「馬姐」角色與後者的「惠東女」都是帶有對風俗與制度的掣肘。「馬姐」自願放棄感情生活,為東家服務、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女性群體。在「馬姐」圈子裡相濡以沬,互相照料,她們住的房子被稱為「姑婆屋」。而「惠東女」可算是個「母系社會」,雖然她們是漢人但此地方的女性要遵守奇特的婚姻契約,說她們是「母系社會」最主要是婚後要長住娘家,婚後只可每年見丈夫三次。一出生就被包辦婚姻,故她們根本別無他選,與盲婚啞嫁沒有任何分別。而惠東女只有懷孕了才可待在丈夫身邊。由於有此奇特的風俗,所以丈夫有妻子彷彿如沒有一樣,也發生互不相識的情況。

 
《雙鐲》是來至陸昭環的小說改編而成,主要描寫惠東女的日常風俗與生活。她們的衣著奇特,穿短小窄身的衣服、下身穿寬闊的褲子,帶著各種各樣的飾物。而「惠東女」並不只在福建出現,更散落在廣東與貴州。雖然是漢族人,但引起了民俗學學者的關注,特別是她們的「兩性生活」的隔離。在中國的少數民族裡就有「走婚」的風俗,故「惠東女」可謂是大眾中的少數。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惠東女在堅守傳統上也出現了變化。電影的背景大概是講述改革開放的前後,特別是主角要到深圳尋求機會,正好是要把握鄧小平南巡後的展望。無論是《自梳》還是《雙鐲》都是以傳統與風俗為切入點,題材比較特別。

女人為誰而生?
  電影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女人為誰而生?在惠東女的習俗裡早有包辦婚姻的一項,年紀輕輕就已經訂婚了。只差在那一天出嫁。而兩位主角惠花與秀姑從小就青梅竹馬,二人在媽祖娘娘面對曾經立誓要當姐妹夫妻。惠花以為終生就可以伴著秀姑,但現實是萬萬不能。一對好姐妹要膺服於婚姻制度,電影除了描述這對好姐妹各有不同的婚姻生活外,更通過副線描寫惠東女的無奈。一年只可在大節日上見丈夫三次,在這個群體裡有真心相愛的人,那男女雙方若私下見面就會遭到酷刑,同時群體裡也有名義上的夫妻。女人彷彿只是男人的附屬品,惠花的大嫂就是制度的受害者。

  某中式禮餅店有個廣告如是寫到「給女孩一個家就是嫁」,在盲婚啞嫁的時代女人在家裡的責任就是強調要滿足男人。於是惠方的大嫂一直忍受著丈夫的無禮,日間被勞役、晚上就要滿足丈夫,結果熬出病來而得不到體諒。即使家裡的人深知她的情況但也無動於衷,展示了兩性的不平等。看到大嫂的狀況,惠花對男人產生厭惡,抗拒婚姻制度。然而秀姑卻把惠花的說話當作戲言,惠花對她的愛只是一廂情願。縱有不捨,秀姑的家庭還是要她出嫁。婚姻成為了家庭生計的手段,而幸運的是秀姑遇上了個好男人。起碼他們兩個在盲婚的環境下能滋長出感情。

   或者可以用兩個女生在婚姻上各走極端的方向去看《雙鐲》的發展,一個遇上好丈夫,一個遇上壞丈夫。本來抗拒婚姻、討厭男人的惠花看到好姐妹出嫁自知留不住她的心,於是用「報復」的心去走進制度,結果愈試就愈走向極端。而她身邊的人只是不停叫她要接受與妥協,並無將她當作是人。更悲哀的是當大嫂死去後,家人只關心要給大哥找填房。屍骨未寒就已經要物色新的太太。說到底電影帶出了這些女人的一生都必須要依賴男人生存,她們根本沒有自己的主體。結婚只是為了給對方生育,除了生育外女人彷似沒有大作用。與《自梳》不同的是《雙鐲》是奴性的,《自梳》的女人好歹還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與愛情均有選擇。《雙鐲》的結局是個悲劇。
美麗的劉小慧與陳德容
  有些人質疑《雙鐲》是否一部同性戀電影,到底女孩的情誼算不算是愛。女生的愛比較曖昧一點,與男性的確定始終不一樣。是不是同性戀就視乎如何去看,但用九十年代的想法去看就已經是大膽,並展開了後來對同性戀的關注,例如後來有《洪興十三妹》、《東方不敗》的跨性別角色、開展了對性小眾的描寫。然而電影還始終走不出「悲劇」的手法,幸好一點是主角還是堅持了她的愛,而不用被「拗直」。而兩位主角陳德容與劉小慧的演出還可以一看的,也是香港女同電影的經典。

  反之電影在結尾帶出了當時中國的面貌,可謂是與時代接軌的。片裡的遊客對惠東女的傳統感到好奇,這個世界居然有自成一角的部族,彷如開啟了神秘的角度。然而通過中國政策的改變,秀姑跟隨丈夫開展新的生活。而惠花則選擇走去另一個世界去追求她眼中的自由,避開了封建的社會。曾經她給過自己與男人一次機會,但偏偏男人只懂傷害她。婚姻早已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就連如何把「人」當成「人」也如此艱難,這種的男性沙文主義在今日仍然存在。

似是故人來

  《雙鐲》的電影主題曲是梅豔芳的《似是故人來》,雖然這是一部女同電影,但往後有關「女性情誼」的電視劇/電影都找這首歌借代這份情感。最深印象是TVB的《大時代》(1992),當龍紀文與慳妹一起的時候背景就哼起了這首歌。也許她們的心裡面都有著方展博這個人,所以她們從對方身上找到些共鳴。但更深的是她們兩人都對展博失望,所以有共同的情感,使她們由情敵化為朋友。當電視台重播時新一代的觀眾就紛紛稱她們二人是「sheshe(借代同性戀)

 
無疑《似是故人來》是首好歌,它是一首小調,而且用上很多的疊字。如詩一樣,製造意境。惠花希望與秀姑在一起,而秀姑最後也真正明白到惠花的愛,似是故人來。愛得深,傷得深。二十年後,香港的女同志電影依然是少得可憐,獨立電影工作者建構了一道「男色風景」,但女同志電影要數的話就只有麥婉欣的《蝴蝶》(2003)比較標青,故此九十年代能出現如此前衛的電影當真是少有,而且它並沒有扭曲同性戀者的情感,電影還是有可觀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