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奇蹟補習社》:人生一切都有意義

大約五、六年前Angela Aki有首叫《手紙~拝啓 十五の君へ》,歌詞的意思是寫封信給十五歲的自己,叫自己要堅持、加油,遇上挫折千萬不要放棄,要追尋自己的夢,在痛苦中努力走下去。當中有句歌詞如是道「人生的一切都有意義」、「每個時代都要經歷一番磨練才會成功」、「展開你的笑容,勇敢走下去」。這首歌翻譯成很多的版本,十五歲的你可能會感到憂傷,大人都總愛說「少年不知愁滋味」,說你少不更事,十年後回望會有別一番滋味,也許已經成為了當初話你的大人,又或者你尚保持初心。工藤沙也加,你要問的是十年後的我到底在那裡?進了慶應大學,你滿足嗎?這又是你的夢想嗎?你找到目標沒有?你找到存在意義沒有?

                                             
  有村架純主演的《奇蹟補習社》是一部勵志、熱血的電影,但電影畢竟只是電影,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在短時間內成才的人,有的只有懶與勤力的人。從小讀書學校已經將學生分成階級,將排名較優的學生放在一起,差的學生就隔絕。好的班級讓平平的學生無從發揮,在那裡他們永遠都是墊底的。家長為了面子就告訴廣大親朋自己的仔女在精英班,不敢承認孩子有差的一面。排在比較後的學生進了排名差的學校,而這些學校也決定了他們日後的命運。猶幸,時代變了,進大學有很多方法,相反現在進大學也不算是什麼值得家族炫耀的東西,反而變成人有我有的象徵,甚至坊間有假博士的出現。大學之道在乎以德格物,不是批評大學的存在價值,而是到底辛苦讀上大學得到的是什麼,知識固然重要,但人的意志、品行更加重要。真正的故事不是為了進大學,而是後續的路該怎樣行…這樣寫不是要批評電影,而是當你給她一個夢,而她夢醒了就會自覺自省,她會不會成為一個隨波逐流的人?她會不會開闖自己的路?

  整部電影的結構的確很簡單,一個地底泥飛上枝頭變成大學生,一圓家人的夢想。從一個無目標的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縱然波折重重但最終當然是成功。不成功就沒有電影了。學校師長嫌棄她無出色,唯獨補習班的師長認為她有救。一步一步建立起信任的關係,家人在背後的守護,這就是愛的牽絆。從一個外表狂野的辣妹到清純學生,再從小學四年生到大學生,在她身上燃點起可能性。面對這種可能性,縱然未必全盤接受,但諗下又未嘗不可。像蠻牛一樣的狂奔到終點,就是這部電影帶來的力量。瘋狂的追尋,別人為她提供一個目標就這樣開闊她的眼界,從此變得不一樣。考不考得上說實話沒有所謂,只要盡了努力就可以。電影又好,小說也好畢竟要成就主角的努力,她的家人如何的忍辱負重、又如何被厭棄,通通都是要把女主角推到落谷底,製造煽情的氣氛,從什麼也沒有到消除障礙,我們從中感到勵志與存在感,原來這樣也可以。的確我們勵志電影,嘻嘻哈哈的看完,然後重新再上路。
為了去ケーオ(慶應),當然要K.O本書

  戲中用到兩個老師的教學方法做對比,一是傳統學校的教師如何看待學生,二是補習班的老師如何開竅。這樣的處理不是要批評傳統學校,只是一班有幾十個學生,老師做到什麼?負到多少責任?補習班的老師因材施教,但無論如何也是學生的努力,補習社只是補充。華人社會都愛上補習班,在香港即使在補習班播DVD的課堂也會爆滿,一街包括巴士車身都是補習名師的廣告,可以是迷戀A,也可以是迷戀補習明星,更出現補習娛樂化的現象。但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未必做到,面對這樣的環境有多少學生被擠掉了。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用處就是要反省教育制度,該用什麼心態去對待比較邊緣的學生,而不是一出聲就嚇走他們。
                                         

   沙也加是幸運的人,她有坪田老師真誠的待她,相信她。同時她有為她著想的朋友,有戰友,更有家人的包容。電影在對待「情」這方面點到即止,父親重男親女,卻不知道自己毀了兒子。子女不自覺地成為父親的夢想,忽略了家庭關係。女人的「情」也戲中也很重要,朋友的重視,姐妹淘的相知,妹妹的生性與媽媽的忍耐。對比起男人在戲中的無能懦弱,弟弟在面對棒球隊的壓力,一時之間無法釋放。父親遇上事情不順就出手打人,惡言相向。結果還是冰釋前嫌,重構完整的家庭。無論是學業還是家庭都能走向完美的結局。

  最後,她要感謝的並不是任何人,而是她自己。得到什麼,就像是「葡萄成熟時」,日後盡量別教今天的淚白流,留低撃傷你的石頭,從錯誤裡吸收。人生一切都有意義,相信十年後、廿年後的她會明白更多。

文/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