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無論是中港台都興起網絡作家,有人氣、話題性的話會被發掘出書,或者是改編成影視作品。在內地,八十後女作家辛夷塢的小說作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致青春)被著名編劇李檣改編,收了過四億的票房。辛夷塢的小說之路是從網絡上開始,2006年開始就在網上開始寫文章,一寫就出名了。目前她的大部份作品都成了影視作品,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看看內地,近年都有不少的作品都是取材至網上的,例如有《失戀33天》與《杜拉拉升職記》。先是結集成書,後是搬上銀幕。一直以來,小說改編的電影比比皆是,且看荷里活的《哈利波特》、《魔戒》和《暮光之城》等等。網絡時代可說是給了新晉的作者一個機會,只要一BLOG(博客)在手,就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也造就了一批新的作家。
香港一年一度的書展才剛剛結束,這一年可謂是「破天荒」有幾位高登討論區的「巴打」出書,其中包括已出名的「向西村上春樹」與「小性奴」,還有「有心無默」與「孔明」等等。高登文學漸成了書展的一道風景,有文學人批判這些作者的認受性,也有人批評香港人的文學修養,就連高登討論區也有人表示反感的。自從「向西」與「小性奴」成功後,有不少人也開始有自己的創作,放上高登是最好展示自己魅力的平台。為什麼能衍生這些的網絡作家,文化評論人指出是他們懂得年輕人的「潮語」,懂得大眾因應社會環境的心理變化。比如說「向西」與「小性奴」在其社交網絡常貼出諷刺時弊的小塊文章,內容與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有關,既有意象又能給讀者消消氣,娛樂一番。網絡把寂寂無名的陌生人帶到他們可以一夜成名,如果安迪華荷說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那他們就是受惠的一份子。
不只是寫作界,甚至是攝影界、電影界、音樂界都出現了有關「作者」身份的問題,當今時今日一部智能電影可以拍片、可能拍攝,有很多事情都來得特別的簡單容易。一個人可以有多重的身份,可以是創作者、可以是觀眾。作者身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資訊爆炸得彷似一切都隨手可得,用IPHONE拍拍照可以出一本影集,拍一段短片就成了電影人。其中台灣的九把刀就是好例子,他把自己的網絡小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搬上銀幕,且得到觀眾的支持,拍一部電影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事,有器材有劇本有演員就可以隨時動身。電影拍得好不好,故事為先,如何有張力,鋪陳是一大技巧。再之後是對藝術方面的處理技巧。網絡小說可謂是提供了一個劇本的大綱與來源,製造了聲勢,可叫做是「媒介事件」,引來注意。能製造如此效果的莫過於現在是Y世代,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特別是社交網絡的推波助瀾。時代正在變遷,而網絡小說正好是反映了時代的一面。
回歸到「拍片」方面,《一路向西》是香港第一部由網絡小說改編的電影,而第二部作品也會在未來面世,名為《一路向西之泰西》。除此之外,由「MR PIZZA」寫的《那夜凌晨,我坐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紅VAN故),日前完成了拍攝工作,影片由陳果執導。有關的著作也曾經打入暢銷書之列,深感年輕人的歡心。無論是《一路向西》還是《紅VAN》都是屬於「高登文學」,他們用淺白的口語配以大眾好奇的東西寫成,《一路向西》是性方面的迷失,而《紅VAN》則包括港人對內地的恐懼,描繪一個異度空間。這些著作值不值得買就由觀眾自行決定,畢竟電影的創作上「作者」不只是原著的作者,而是從導演、從編劇、從攝影師身上的介入。
「高登文學」成為了城市裡的次文化,也成為了電影的取材之地,香港的網絡小說未必如內地與台灣般賣弄青春、賣弄戀愛,但這種的網絡次文化柔合了新一代的用語,市井的文化,反映了這一代人的想法。相信未來香港的網絡小說將會是百花齊放,假若有同類的小說作品面世,一樣會吸引影人的注意。網絡小說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份,一個故事是否成功,看網民反應就略知一二。且看這些網絡作者一連三個書展出書就知道吧。就看看今年已過去的書展有那本網絡小說突圍而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