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一人獨大的澳洲版海報 |
具鮮明色彩與卡通特式的法國海報 |
單看故事結構來分析這部電影,難免會給人一種沉悶,一直在轉圈子的感覺,看到一半似乎還未進入正題,如果在觀影前以為這是一部戲中戲,那就大錯特錯了。《擬似主角》主要是帶出人與媒介之間的關係,運用寫實的手法帶出這種的虛實辨證,介乎觀看與被看之間。這是一部關於媒體的電影,用傳播學的理論作解讀會更加貼切,並且會增加一點的樂趣。
傳播學裡包含著對受眾的研究,其中一樣是對針對受眾行為的研究。在需要層次理論中,講到人是有物慾與心理上的需要,需要融合圈子、與人溝通。而接觸媒體也是受眾的日常生活之一,他們需要與身邊的人聊天,融入社會當中,追求自身的滿足感等等。而「使用與滿足」理論有助我們解讀這部電影,片裡的男主角LUCIANO在朋友婚宴上看到參與「老大哥」節目的參賽者一夜成名,成了全場焦點,而他悉心打扮反倒沒有得到注目。安迪華荷曾經說過在媒體時代裡,任何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的確在今時今日要「成名」不是一件難事,在社交網絡上打幾句話,甚至像PSY一樣唱一首歌也有可能一鍵成名。
關於對電視媒介的「使用與滿足」是出現於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而最主要它帶出了「四個滿足」,首先是心理、人際上的,其次是個人與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主人公在戲中飾演「賣魚佬」,生活在常規化之中,面對著「老大哥」的來襲,他希望藉以改善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在戲中除了賣魚外他還有一份買賣的工作。他需要排解他的情緒,滿足其家人的慾望。這裡就談到媒體與人群對心理互動方面的需求,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家人都對電視裡出現的人有一種熟悉的心態,不其然想接觸他們,從而有一種擬似的狀態。第三是主人公從中得到了自我的認知與確認,他認為劇組方面會接納他,在面試與其後所做的事上,他得到了滿足感,他猜疑誰是電視台派來的,甚至去做一些希望讓人看得見的行為。透過對電視節目的觀察,他得到了相關的信息,期望有其他的機會進入節目當中。
無論是主人公還是其家人都對媒體有了一定的印象,他們相信改變,但偏偏不是他們。結果整件事看起來就變成了「娛樂至死」,也變成了主人公的沉迷與不知所措。主人公變成徹頭徹尾的電視人與容器人,並不幸的患上了媒介依存症,過度沉溺其中,迴避與放棄現實的生活。電視人的意思即是在感官刺激長大的人,是注重感覺的。而本片的主人公很容易受到媒體的一舉一動而影響,盼望從電視裡得到權力與慾望。
電影最主要是帶出人與媒體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把一個平凡人改造,使他們充滿成功感,其實也相當的諷刺,在今日的媒介社會裡甚至是每分鐘我們都與媒介接觸,獲取最新的信息,從網絡與現實中獲得話語權,換取滿足。但有些人會走火入魔,如戲中的主人公與現實生活上患有網癮的青年。真正的「老大哥」不是真正的活在節目當中,這個「老大哥」更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裡,主人公經常的猜疑,內心的有鬼,然而坊間眾多的電視節目中都會以偷窺別人的生活為拍攝的對象。回歸現實一點的就是,今時今日拍攝工具的普及,一個不小心在街上與人爭執或者做了一些別人眼中認為是不對的東西就會被放上網批評。這個「老大哥」其實存在在社會的任何一角,我們要有著這份的前膽性。
《擬似主角》較為失敗的是一味在論述,電影拍得不夠的濃縮與緊湊,把論調又重彈一次,欠缺了驚喜與更核心的討論,但在虛實之間的表現中製造了諷刺與黑色幽默的意味,也不至於太差。這部電影也某程度上反映出今日全民媒體的時代下的一些景象,利用傳播學的角度理解這部電影也是相當的有利的,也可成為其中的一個例子。
文/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