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藍寶石天后》(The Sapphires):用音樂抗擊種族主義


 馬丁路德金窮一生推動民權運動,至今仍然成為不少黑人心目中的偶像。在美國,黑人女子拒絕為白人讓座一事成為了一連串平權運動的導火線,引起了接二連三的改變。而那邊廂南非同樣有種族隔離政策的問題,想不到對黑人的歧視竟然擾攘了接受半個世紀。而此時,同樣是五十年代澳洲政府對當時的原住民展開「清洗」行動,在原住民部落搶走村民的孩子教導他們成為白人。而《藍寶石天后》的故事就是從這個混亂的世代開始。 
                                                

   電影最主要是基於真實的人與事所改編,而其中一位真人的後代也有參與這次的編劇當中,使電影在感情的描寫與資料上更加有說服力。故事中的三姐妹與親人組成了藍寶石合唱團,到當時還是戰場的越南為美軍演唱,用歌聲撫慰士兵的內心,用音樂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而故事裡頭不乏幾姐妹之間的衝突、求愛的趣事、演唱過程箇中所遇到的挫折等等,內容相當豐富,而且甚為鼓舞人心。 
   
   音樂是電影最主要構成的元素,也是當中的靈魂之一。電影的部份可說是無驚無險,有引人會心微笑的愛情、姐妹間的吵吵鬧鬧、縱然內容上在某程度上是有點俗套,但故事的脈絡尚算是健全的,某一些情節,例如無冤不成情侶、家人不准許姐妹們買唱等等都是其他電影都有出現的情節。相對而言,在情理方面沒有什麼的突破,但至少在別的地方上是取長補短。特別是一幕又一幕合唱團所演唱的歌曲,幾位女主角雖不至漂亮,也不是什麼上等貨色,但當她們站到台上演唱,歌曲是動人的,而她們能夠給觀眾感受到喜悅,既是勵志,又是視覺與聽覺上的享受。 
   
   雖說是平權電影,但在某方面上卻是有所缺乏的,例如談「歧視」的部份未見突出,只能夠在開頭出現的小酒館與運送傷兵的那一段略略的提過,其他的就只能用馬丁路德金與甘迺迪填補,但整套電影的核心價值依然是平權與帶出追夢過程中面對的種種問題。這種真人真事所改編的電影是相當有感染力與它的目的性,就是要帶出當時社會上面對的問題,讓觀眾認識歷史所帶來的錯誤,以史為鑑外更是教會我們要尊重所有人,因人是生而平等的。 
   
   戲中主人公排除萬難,好不容易地得到機會到國外演出,甚至得到了不少的掌聲,而真實中的她們並沒有放棄過追求平權與保護自身的原住民文化。而其中兩位更成為了推動原住民醫療的核心人物,對於澳洲來說她們的成就正好是反映出原住民也有他們的生活,他們就是他們,即使是任何人也不能夠改變他們的獨特性。而這部電影同時也提醒了當地的人或者是正在受「殖民」的人必須要群起反抗才有改變的機會。馬丁路德金展開他的非暴力運動,而藍寶石合唱團展開她們的音樂友善之旅,改變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並不需要槍炮,但需要個人的覺醒,明白到什麼是能夠達至多元與平等。 
   
   《藍寶石天后》在康城影展裡得到了觀眾接近十分鐘的站立,作為向電影致敬,值得嬴取觀眾的熱愛與讚賞。而片中的主人公穿上美輪美奐的舞衣,扭動著身體,唱出來至靈魂的歌聲,具有感染力與生命力。同時,這部電影也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轉變,讓我們看一看戰爭中的小人物是如何在亂世中打拼。或者電影裡頭的女主角們都不是很漂亮,但這部電影要看的不是帥哥美女,而是看這些又有喜感、又有靚聲線的人表演一番。電影的魔力不只在於影像上的表達,音樂元素也是電影的重要一環,兩者缺一不可。 
   
   基本上澳洲所發行的電影在香港還算是少數,而《藍寶石天后》正是一部具備感動、震懾、歌舞、愛情、溫情元素的電影。總體來說,也不比英國與美國製造的英語電影差,具有相當的水準。 
   
  文/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